歷史沿革
《內蒙古草地類自然保護區規劃》於1985年將達賚湖保護區規劃其中,1986年,該規劃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實施。同年,新巴爾虎右旗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達賚湖珍禽、濕地、草原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1990年12月,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該保護區晉升為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
1992年十月,由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94年,經呼倫貝爾盟編制委員會批准,內蒙古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正式建立。
地理環境
位置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市西部,橫跨新巴爾虎右旗、新巴爾虎左旗和滿洲里市行政區域。北距滿洲里市40公里,南以貝爾湖與蒙古國接壤。地理坐標:北緯47°45′50″~49°20′20″;東經116°50′10″~118°10′10″。
湖泊
達賚湖是亞洲中部乾旱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湖中水生生物資源極其豐富。達賚湖有一億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經過無數次地形地貌變化,發展成為今日水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里,蓄水量為130億立方米的大湖。
達賚湖是中國第五大湖泊(第四大淡水湖),保護區內湖泊、河流與草原相間分布,大面積的蘆葦沼澤為許多珍稀鳥類提供優良的棲息、繁殖場所。因此,達賚湖及其濕地、草原生態系統在中國是十分少見的。保護區的春天來的很晚,開湖日期最早為4月25日,最遲年份可至5月15日。20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可在一日內全部化開。
氣候
保護區氣候為典型大陸性氣候,冬長夏短,降水少,晝夜溫差大,而且冬季非常賽冷,最低氣溫可達零下35.2℃,每年10月底冰封湖面,結冰期長達155~193天。
地貌
保護區地處大興安嶺西麓、蒙古高原東側,海拔550~650米。
植被
保護區內植被分區屬歐亞草原區,亞洲中部亞區、蒙古高原植物省、蒙古高原東部州。其中要植被類型有典型草原植被、沙生植被、鹽生草甸、沼澤植被、草甸植被。
保護範圍
保護區由達賚湖水域、貝爾湖(中國部分)、烏爾遜河、克魯倫河入湖口、烏蘭諾爾、新達賚湖及其附近草原組成。面積740000公頃。其中:濕地325300公頃;草原408300公頃;沙地6400公頃。保護區功能區劃分為烏蘭諾爾核心區、嘎拉達白辛核心區、呼倫溝核心區、貝爾湖核心區、小河口旅遊區和成吉思汗拴馬樁旅遊區。
保護對象
其主要保護對象為保護區內的湖泊、河流濕地和典型草原生態系統以及達賚湖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即在保護區內棲息繁殖和遷徙過境的眾多水禽和瀕危珍稀物種。
植物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植物種類比較簡單,初步統計,共有維管束植物58科、181屬、311種(包括亞種變種和變型)。其中蕨類植物1科1屬2種,裸子植物1科1屬1種,雙子葉植物43科134屬240種,單子葉植物13科47屬68種,植物區系以草本成分為主體,還有部分中生草甸成分和少量的沼澤成分,線分別敘述如下:達烏里——蒙古種
這一組區系是歐亞草原區亞洲中部亞區的基本成分,在達賚湖地區代表植物如下:貝加爾針茅Stipa baicalensis和大針茅Stipa grandis本地區植物區系的基本建群種,尤其是大針茅在湖區東東北和西北數量較多。根莖型禾草羊草Leymus chinense也是作用極為突出的達烏里——蒙古草原種,在湖區的一些地方組成優勢草原群系。黃芪屬的草木犀狀黃芪Astragalus molilotoides、斜莖黃芪A.adsurgens、白花黃芪A.galactites和新巴黃芪A.hsinbaticus,棘豆屬的多葉棘豆Oxytropis myriophylla、山棘豆O.hailarensis,錦雞兒屬的小葉錦雞兒Caragana microphlla,蔥屬的砂蔥Allium bidontatum、白頭蔥A.leucocephalum,蓼科的細葉蓼Polygonum angustifolium,石竹科的叉歧繁縷Stellaria dichotoma、麥瓶草Silene jenisseensis,毛茛科的棉團鐵線蓮Clematis hexapotala,罌粟科的野罌粟Papaver nudiccaule,十字花科的線葉花旗竿Dentostemun intogrifolius,景天科的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鈍葉瓦松O.malachophyllus,薔薇科三出委陵菜Potentilla betonicaefolia、輪葉委陵菜P.verticilalaris、芸香科的北芸香(草芸香)Haplophyllum dauricum,傘形科的錐葉柴胡Bupleurum bicaule,白花丹科的二色補血草Limonium bicolor,唇形科的黃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玄參科的達烏里芯巴Cymbaria dahurica,川續斷科的窄葉藍盆花Scabiosa comosa,桔梗科的長柱沙參Adenophora stenanthina,菊科的火絨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蒙古蒿Artemisia mongolica,禾本科的額爾古納早熟禾Poa argunensis,百合科的興安天冬Asparagus dahuricus,鳶尾科的射干鳶尾Iris dichotoma,囊花鳶尾I.ventricosa等都屬於本區植物。
泛北極植物種
屬泛北極植物種的地理分布環境比較複雜,主要分布在草甸、沼澤和淺水中。在達賚湖沿岸分布的主要種有浮萍科的浮萍,杉葉藻科的杉葉藻,狸藻科的狸藻,小兒仙草科的狐尾藻,柳葉菜科的沼生柳葉菜,虎耳草科的梅花草;在湖區草甸植被中還有高大中生雜類草地榆,禾本科的無芒雀麥,芒草,薔薇科的鵝絨委陵菜,報春花科的海乳草等;在泛北極成分中草原植物種的典型代表是禾本科的恰草,菊科的冷蒿、紫花冷蒿,北點地梅,茜草科的篷子菜,禾本科的畫眉草是草原中常見的一年生植物。
古北極植物種
古北極植物種在達賚湖沿岸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許多種是草甸的重要成分,水生植物、沼澤植物比較多,還有一些草原中旱生植物。
屬古北極草甸種的植物主要有拂子茅,假葦拂子茅,黃花苜蓿,天藍苜蓿,鼠掌老鸛草,鏇花草,箭頭唐松草,多型蒜芥(壽蒜芥);屬古北極草甸草原種的有野火球;水生、沼生的古北極植物代表種有水蔥,五針金魚藻,莕菜(蓮葉荇菜),還有北獨行菜,扁蓄,長刺酸模,等。
東古北極種
東古北極種在達賚湖沿岸主要包括草甸植被和草原中旱生與旱生植被的一些種。主要代表植物有:並頭黃芩,山野豌豆,短芒大麥草,平車前,披針葉黃華,冰草,腳苔草(日蔭菅),防風,扁蓿豆,細葉白頭翁,阿爾泰狗哇花,多裂葉荊芥,地薔薇,瓦松,鈍背草,大籽蒿,迷果芹,角茴香,麻葉蕁麻等。
古地中海植物種
古地中海植物種主要包括古地中海乾旱、半乾旱區分布的一些植物種。在達賚湖沿岸的主要種有:白刺,枇杷柴(紅砂),細枝鹽爪爪,鹽爪爪,木地膚,芨芨草,角果鹼蓬等。
亞洲中部植物種
亞洲中部植物種主要以旱生的植物種為代表。在達賚湖沿岸(西部和西南部)草原中占有主導地位的禾本科針茅屬植物有二種,一種是克氏針茅、另一種是戈壁針茅,此外,蔥類植物中的鹼韭(多跟蔥),多分布於達賚湖西南沿岸的鹼化低地上,有時可形成優勢群落。還有狹葉錦雞兒,櫛葉蒿,在湖岸沙丘上還有沙蓬(沙米),的分布,還有一些一年生草本植物有冠芒草等都屬於亞洲中部成分。
黑海——哈薩克斯坦——蒙古植物種
本區系主要包含著一些旱生植物,草甸植物種類。其代表中主要有:乾旱草原中的草原小禾草糙隱子草,由它組成的乾草原底層的禾草層片,還有分布於達賚湖以南沙質草原的沙生冰草,,麻花頭,,細葉鳶尾,等乾草原植物種。在草甸和鹽化草甸植被中,常見種有鹽生酸模,草地風毛菊等。在礫石質或沙質草原上的代表種有變蒿,星毛委陵菜,銀灰鏇花,燥原薺等。
東亞種
東亞種在達賚湖沿岸分布種類較少。委陵菜,還有旱生半灌木萬年蒿等。
世界分布種
除以上區系成分之外,在達賚湖地區還有南北兩半球濕潤與乾旱植物地理區廣泛分布的世界分布種,主要是一些沼澤成分、水生植物和居民點雜草。在達賚湖沿岸分布的主要種有:水燭(狹葉香蒲),蘆葦,海韭菜,線葉眼子菜,穿葉眼子菜,狗尾草,反枝莧(莧菜),藜,田鏇花等。
動物
達賚湖保護區在陸棲脊椎動物地理區劃中屬於古北界中亞亞界蒙新區東部草原亞區內蒙古高原中溫型典型草原省,蒙古百靈、大鴇、草原旱獺、達烏爾黃鼠、達烏爾鼠兔、布氏田鼠、黃羊等為本省區系中最具代表性的種類。獸類
保護區內哺乳動物共記有7目14科38種。由於本區以草原景觀為主的特點,以小型哺乳類為主,無大型食肉和食草類動物。在獸類中,以古北型、全北型、中亞型所占比例較大。保護區內目前已明確的食蟲目動物有一種,即達烏爾蝟,其在保護區內廣泛分布於草原、濕地邊緣、沙地沙坨、灌叢、居民點等多種生境類型,但種群密度較小;還有一種鼩鼱分布於烏爾遜河沿岸的濕地中,已採到多個標本,目前種類正在鑑定過程中。翼手目動物主要集中分布於達賚湖西岸的拴馬樁一帶,白晝棲息於湖岸懸崖峭壁的石縫中,夜間外出覓食,夏季有較大的數量,而關於其留居類型尚未開展詳細研究。四種犬科動物狼、赤狐、沙狐、貉雖然在保護區全境內都有分布,但其分布格局存在差異。通過長期研究發現貉的分布與濕地分布緊密相關,多出現於葦塘、河流湖泊沿岸;狼多分布於遠離人類干擾、植被或地形較為複雜的葦塘、柳灌叢、沙地沙坨,目前保護區內種群數量穩定在20隻左右;沙狐多棲息於地形較為平坦的典型草原,赤狐可適應多種生境,也是在保護區內較為常見、種群數量最大的一種犬科動物。鼬科動物中的黃鼬分布與濕地和居民點緊密相關,野外觀察中多次發現黃鼬出入柳灌叢及葦塘尋找麝鼠的洞穴捕食麝鼠;或出入居民點捕食嚙齒類及家禽。艾鼬主要分布於典型草原這一生境中,經常利用達烏爾黃鼠和達烏爾鼠兔的洞穴,濕地中較為罕見。狗獾是保護區內體型最大的一種鼬科動物,主要分布於濕地附近的高草坡地,保護區全境內都有發現。而香鼬、伶鼬、水獺三種動物只是在保護區第一次本底調查中有記錄,之後一直未有發現記錄。貓科動物中的兔猻在達賚湖西岸的拴馬樁懸崖及東岸甘珠花附近的沙坨中有多次目擊記錄,但種群密度較低,而漠貓自第一次本底調查之後再未發現。在38種哺乳動物中,嚙齒類就有2目6科17種,占總種類數的44.74%,是優勢種類。其中分布較廣的是達烏爾黃鼠、達烏爾鼠兔、五趾跳鼠和黑線毛足鼠,為本地區嚙齒類中的優勢種;長爪沙鼠和布氏田鼠的種群數量年際波動較大,曾於2008年造成嚴重鼠害,而之前之後幾年的嚙齒類調查中種群數量並不顯著。褐家鼠、小家鼠主要集中分布於居民點附近,具有秋冬季遷入、春夏季遷出屋舍的年活動規律。草原旱獺曾廣泛分布於保護區內並具有較大的種群數量,但由於過度捕獵現今種群已難以恢復,保護區近十年的野外調查中一直未有發現。而麝鼠、褐家鼠屬於本地區的外來物種,但目前在保護區內已有廣泛分布。兔形目中的草兔和達烏爾鼠兔在保護區內分布廣泛,數量較多。偶蹄目中的蒙原羚曾一度是本地區的標誌性物種,同樣是由於過度捕獵和棲息地喪失種群數量下降迅速,目前穩定種群只有38隻,分布於達賚湖東岸的嵯崗牧場。狍是典型的森林物種,保護區內偶見於烏爾遜河沿岸的柳灌叢中,數量極少。
保護區內分布的38種哺乳動物中國家Ⅱ級保護動物3種,包括蒙原羚、水獺、兔猻。
鳥類
達賚湖保護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決定了達賴湖地區鳥類的分布特點。達賚湖保護區的鳥類以候鳥和留鳥為主要成分,留鳥以草原雀形目小鳥和猛禽為主;候鳥以水鳥為主,另有少量的冬候鳥分布。達賚湖保護區共記錄到鳥類20目56科330種。
達賚湖地區春季鳥類以遷徙鳥類為主要成分。3月末至5月中旬是呼倫貝爾草原候鳥春季遷徙季節。3月26-28日是候鳥初到時間,最先遷來的是銀鷗、海鷗和蒼鷺,這時湖泊、河流還沒有融化。進入4月,湖泊邊緣剛剛融化的時候,雁鴨類開始遷來,可見到疣鼻天鵝在冰面上活動。4月下旬鶴類來到濕地。進入5月湖泊、河流已大部融化,潛鴨、鴴鷸類開始大量遷到。春季集群前來的候鳥主要是:海鷗、紅嘴鷗、天鵝(疣鼻天鵝、大天鵝、小天鵝)、鴻雁、灰雁、鸕鶿、鴨類(河鴨、潛鴨)、鶴類(灰鶴、白頭鶴、白枕鶴)和部分鴴鷸類。春季鳥類數量很大,最多一次記錄到17萬隻,除水鳥以外,其他鳥類也隨著氣候轉暖遷到呼倫貝爾,主要包括:柳鶯、鴝、即、鶲類、雀類和部分猛禽。這些遷徙來的候鳥中大部分種類在這裡繁殖成為夏候鳥。部分種類在這裡停歇,補充能量繼續北遷到俄羅斯西伯利亞或北極地區,在那裡繁育後代,成為旅鳥(如:小天鵝、大部分濱鷸、白鶴、白頭鶴、白額雁、豆雁等)。在這裡繁殖的種類中,種群的大部分繼續北遷繁殖,也成為旅鳥的一部分。
留鳥和夏候鳥構成的繁殖鳥類是夏季鳥類的重要組成類群。金雕、大鵟、蒙古百靈、雲雀、穗即、丹頂鶴、白枕鶴、蓑羽鶴、疣鼻天鵝、大天鵝、鴻雁、灰雁以及鸛、鷺類、鴨類、鴴鷸類、鷗類等在這裡繁殖。遼闊的草原和大面積分布的濕地給這些繁殖鳥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棲息場所,成為丹頂鶴、白枕鶴、大鴇、草原雕、疣鼻天鵝、鴻雁等珍稀瀕危物種的重要的繁殖地。在夏季也有一些不參與繁殖的物種個體在草原和濕地遊蕩,如:白頭鶴和白鶴(1986-1987年)有十幾隻飛繁殖群在夏季遊蕩。這些現象都充分反映出達賚湖地區作為內陸乾旱草原區獨特的鳥類區系特點。
7月下旬呼倫貝爾草原進入鳥類秋季遷徙季節,最晚北上的鴴鷸類最先回到這裡,然後是雁鴨類。這些南遷的鳥類和在這裡繁殖的鳥類種群會合,補充能量後繼續南遷。秋季一些鳥類在這裡集大群活動,如:天鵝、杓鷸、雁鴨、椋鳥、濱鷸、塍鷸、麥雞、鴴和鶴類。最後遷離呼倫貝爾草原的候鳥是鷗類,它們一般到10月底河、湖完全封凍以後才離開。
隨著旅鳥和夏候鳥的遷離,冬候鳥也來到達賴湖地區,如:矛隼、白腰朱頂雀、毛腳鵟、雪鵐、雪鴞等。他們是這裡的冬候鳥,在第二年的春季又會在南方越冬的候鳥遷到草原的時候回到北方,開始又一個遷徙輪迴。
乾旱氣候和單一景觀使該生態類型中分布的鳥類體現出草原鳥類區系的重要特徵。蒙古百靈、雲雀、角百靈、短趾百靈、穗即、沙即等草原鳴禽是這一生境中的優勢物種,大鵟、金雕、草原雕在海拔相對高一些的山地繁殖,東方鴴、雕鴞、蓑羽鶴、大鴇也在草原繁殖,因此草原是本地區留鳥的主要棲息地。有一些濕地鳥類如紅嘴鷗、鳳頭麥雞、小杓鷸、白翅浮鷗有時也在草原上覓食。
達賚湖濕地生態類型複雜多樣,除海洋和人工濕地外其他濕地類型在這都有分布,並且面積廣大。應此也就成為水鳥良好的繁殖地和停歇地。丹頂鶴、白枕鶴、白琵鷺、鴻雁、灰雁、綠頭鴨、疣鼻天鵝、大天鵝、白骨頂、鳳頭鷉在蘆葦沼澤、河、湖漫灘草甸上繁殖,銀鷗、海鷗、紅嘴鷗、普通燕鷗、白翅浮鷗、鳳頭麥雞、環頸鴴在沙灘或泥灘上築巢。廣闊的水域、類型多樣的濕地為數以萬計繁殖和過路停歇的水鳥提供豐富的食物。在濕地生態系統中還分布著眾多雀形目的鳥類和一些依賴柳灌叢生活的鳥類。文須雀、震旦鴉雀常年停留在蘆葦中,柳鶯、葦鶯、姬鶲、鵐、山雀、鶺鴒、鷂、伯勞也在濕地內繁殖和覓食。因此,呼倫貝爾草原上分布的濕地支持這每年數十萬隻遷徙水鳥栖息繁殖。
保護區鳥類中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10種,包括金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黑鸛、白肩雕、白頭鶴、丹頂鶴、白鶴、大鴇、遺鷗;Ⅱ級保護動物52種,其中鳥類49種,包括角鸊鷉、赤頸鸊鷉、白琵鷺、黑臉琵鷺、白䴉、大天鵝、小天鵝、疣鼻天鵝、鳶、蒼鷹、松雀鷹、大鵟、普通鵟、毛腳鵟、草原雕、烏雕、靴隼雕、禿鷲、白頭鷂、白尾鷂、白腹鷂、鵲鷂、鶚、阿穆爾隼、矛隼、游隼、燕隼、灰背隼、黃爪隼、紅腳隼、紅隼、獵隼、長耳鴞、雪鴞、短耳鴞、雕鴞、鬼鴞、紅角鴞、縱紋腹小鴞、灰鶴、白枕鶴、蓑羽鶴、雀鷹、小勺鷸、小青腳鷸、灰燕鴴、黑浮鷗、小鷗、卷羽鵜鶘。
管理狀況
管理機構
管理機構為內蒙古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內設辦公室、科技宣教科、資源保護管理科;下設四個核心區保護站和兩個旅遊區管理站;一個駐新巴爾虎右旗辦事處。保護區管理局的主要職責為常年進行保護區內濕地、草原和生物多樣性科研監測,依法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公眾宣傳教育及對外合作。
在自然資源的保護保護管理上,建立了縱向條條管理和橫向塊塊管理相結合體系。縱向管理體系:管理局局長——資源保護管理科長——六個管護站站長——各站保護管理人員。橫向管理體系:把整個保護區劃成六快,分別作為每個站代表管理局進行保護管理和行政執法的管轄。
執法情況
自然保護區所使用的行政執法依據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外,還有1998年1月由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頒布實施的《達賚湖自然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
管理局每年年初制定《達賚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全年工作安排》,依據全年工作安排編制全局一年的保護管理與行政執法工作計畫。保護管理工作包括內部管理、社區管理、資源管理、工作協調等內容。
自2000年開始,保護區各站與其關轄範圍內部分社區牧民簽定了《內蒙古達賚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同保護協定書》。協定書中明確了雙方的責任和義務。
合作情況
中國的達賚湖、蒙古國的達烏爾和俄羅斯的達烏爾斯克三個自然保護區地處三國交界處,有的區域相互連線,生態環境與動、植物種類非常相似。為加強保護這一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加強自然保護的國際合作交流,1994年在三國共同邊境地區建立了國際自然保護區,命名為CMR——達烏爾國際自然保護區。C、M、R分別為中國、蒙古、俄羅斯英文名稱的第一個字母。CMR——達烏爾國際自然保護區建立,在地球人類共同保護自然事業中開了先河。
CMR達烏爾國際自然保護區與“國際鳥盟”合作,分別於1997年9月在赤塔州鄂嫩區,1999年3月在內蒙古扎賚特旗成功地舉行過“大鴇保護國際研討會”。
科研監測
鳥類遷徙考察。在每年春季4月10~5月1日,是該區眾多夏候鳥、旅鳥往北遷徙的時候。自1995年,每年對保護區全範圍內進行鳥類考察。以調查統計鳥類區系組成、種群數量、分布地點、行為特徵等為主要內容。自從2002年開始,鳥類考察面積擴大到環達賚湖約30000平方千米內所有湖、河濕地。獲得了更多的信息。
巡護監測,在保護區的核心區周圍及重點區域和敏感區域劃定大小巡護路線、設定巡護觀測點進行管理和鳥類觀測。在大小巡護路線上共設定50處鳥類觀測點。到每個觀測點填寫科研監測記錄。
常年監測。各站均有一名科研人員,對其轄區內鳥類進行常年觀測,作好觀測記錄。
生態地位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內的濕地及草原不僅是眾多野生動物棲息、繁殖的優良場所,也是東北亞-澳洲水鳥遷徙的主要通道和驛站,更加重要的是,這裡廣闊的濕地和草原,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止荒漠化等方面起到致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達賚湖自然保護區於2002年加入了“國際重要濕地”,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因此達賚湖保護區承擔著中國自然保護方面的許多國際義務。
地位價值
稀有性:呼倫貝爾草原是中國北方乾旱地區唯一保持較大面積的典型草原,達賚湖是中國第五大湖泊(第四大淡水湖),保護區內湖泊、河流與草原相間分布,大面積的蘆葦沼澤為許多珍稀鳥類提供優良的棲息、繁殖場所。達賚湖及其濕地、草原生態系統在中國是十分少見的。
自然性:達賚湖水系及其發育的濕地生態系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根本影響與污染,基本上保持自然演化狀態;呼倫貝爾草原雖然受到自然因素及人為放牧影響而出現區域性荒漠化趨勢,但總體上依然保持典型草原的自然結構和景觀。是中國保存較完好的典型草原生態系統。
脆弱性:達賚湖濕地及其附近草原,由於處於乾旱大陸性氣候區,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持續的乾旱會使典型草原向荒漠化演替的趨勢加快。同時,也會使面積較大但較淺的達賚湖因大量蒸發而失去原有的水位,從而引起濕地生態系統向草原生態系統演替。而達賚湖濕地的存在對當地氣候的影響是致關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與草原生態系統有著內在的密切的聯繫,它們在相互影響中並存於這一地區。而且,任何一方的破壞都會引起鏈鎖反應。因而,達賚湖濕地及草原生態系統是相對脆弱的。
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物物種的多樣性:保護區內共記有植物(高等)653種,魚類30種,兩棲爬行類4種、鳥類303種,哺乳類35種,特別是珍稀瀕危動物有55種;二是生態系統多樣性,在保護區內的生態景觀中,不僅有占主導作用的典型草原生態系統和濕地生態系統,而且還有鹽生植被、沙生植被、灌叢化草甸等生態景觀類型;三是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保護區不僅物種豐富,而且,單一物種的種群數量也很大,除少數珍稀、瀕危物種以外,其它物種種群數量均很大,如:雁鴨類、鷗類、鷺類、鴴鷸類、雀形目鳥類、魚類等。
典型性:氣候屬海洋性與大陸性氣候的交錯帶,自然景觀具有典型草原向草甸草原過渡的特點,具有極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湖泊、河流、葦塘、沼澤濕地、草甸和草原等構成了保護區複雜多樣的自然生境,生物多樣性位(亞)洲中部居草原地帶中的前列,該保護區的建立對中國草原地區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