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履歷
與拿破崙
雅各賓黨執政期間,達維特成為共和政府的文化與教育委員。他以充沛的感情創作了《網球廳宣誓》、《馬拉之死》、《列弗列蒂埃》、《少年巴拉》等一系列謳歌法國大革命的優秀作品。雅各賓黨失敗後,他一度消沉,直到拿破崙執政,他又成為拿破崙的首席畫師, 以古典主義的宏大形式創作了《皇帝的加冕禮》、《皇后的加冕禮》、《拿破崙騎馬像》等歌頌拿破崙的作品,極受恩寵。1816年,拿破崙失敗後,達維特流亡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作有《薩平的婦女們》、 《疲倦的戰神馬爾斯》等,流露出對於鬥爭的厭倦。
1748年達維特出身於巴黎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最初的繪畫老師是他的親戚,著名的羅可可畫家布歇(Boucher Francois,1703-1770)。
1758年十歲時父親去逝,由其叔父和建築師德麥戎撫養。
1766年和皇家繪畫雕刻學院歷史畫家維恩學畫。
1774年從皇家美術院畢業後獲羅馬大獎,赴義大利遊學,深受義大利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美術影響。在那裡他愛上了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作品。他認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美術才是近代畫家的學校,近代美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1780年達維特返回巴黎。他很快接受了狄德羅的激進思想,對封建王朝的腐朽現象深惡痛絕。
1784年再次去羅馬並創作了歷史畫“荷拉斯兄弟的之誓”。
1793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王朝,達維特加入了資產階級左翼的雅各賓黨,並被推舉為國民議會主席。達維特因雅各賓黨兩次入獄。同年,雅各賓黨的領導人馬拉被刺,達維特懷著悲憤的激情創作了“馬拉之死”。
1794年7月熱月黨人發動政變,推翻了雅各賓黨專政,因達維特參加了雅各賓黨,他被羅列了17條罪狀而被捕入獄,險遭殺身之禍。
1799年成為拿破崙的首席宮廷畫師。同時期他還教出一批優秀的畫家,如: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 )、讓-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羅(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1875)等。
1814年3月拿破崙失敗。
1816年達維特作為一個弒君犯而被迫僑居比利時的布魯塞爾。
1825年客死異鄉,享年77歲。
與大衛
擁戴拿破崙的藝術家中,最有名的藝術家,就是大衛。大衛把拿破崙想成是法國大革命的繼承人與混亂的終結者,對他非常崇拜,同意做拿破崙的宮廷畫師。他畫了一系列肖像畫和歷史畫,精雕細琢,有驚人的效果,把我們帶到了拿破崙時代的歷史與生活中。
因為拿破崙不耐久坐,所以畫家得掌握另一種畫英雄的筆法。大衛說:「並不是非得精確的勾勒輪廓或畫出臉上的小疙瘩就表示畫的像,應當是要畫出其氣質、其精神……。」
大衛的修辭藝術是思想的、沉靜端莊感的,他期望透過繪畫感動,教育、促進、引導德行。除此以外,他還是愛國主義的,因此他參與政治,其藝術高峰也是其政治參與高峰。
隨著拿破崙失敗,傳奇革命活動結束,歐洲回到復辟保守時代,大衛對革命激情的改革幻想也隨之破滅,這時他寧可流亡國外。但遠離法國與革命戰場,他失去了他的藝術靈感與動能,畫作都不佳,1825 年過世。
大衛還是一位重要的美術教育家,他在拿破崙時代曾教育出一批優秀的美術家,在他死後成為法國繪畫的傑出人才 ,並使法國取代義大利成為歐洲美術運動的中心。其中最為突出的畫家有安格爾、格羅、席拉爾等。
各時期藝術特點
達維特的藝術大體分為大革命前期的歷史畫、大革命期間的歷史肖像畫、拿破崙帝國時期的宮廷肖像畫、帝國失敗後的歷史畫。
一 革命前期的歷史畫(1784~1789)
在法國大革命前,達維特總共畫了五幅歷史題材的作品,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在這些作品中,他用一些附屬檔案來輔助歷史題材的陳述,讓人可以辨認出其中具有時代性的事物表征,例如:頭盔、羅馬式的寬外袍、斜掛在肩上的皮帶、古典式的圓柱、柱廊等等。我們先來看看《荷拉斯兄弟的宣誓》的創作動機,該畫本是受法國皇帝路易十六的委派而創作的,因此,達維特還享受了在盧浮爾宮居住高級房間的榮幸,不過應該承認,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在客觀上還是起到了鼓吹革命道義的作用,散發著一種新道德的熱忱。當時的人們已經把它的展出與法國作家博馬舍的喜劇《費迦羅的婚禮》的上演看成同樣是呼喚革命的重大事件了。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在沙龍展出中造成極大的轟動, 這幅達維特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的油畫,目前仍收藏在法國巴黎盧佛爾宮中。(出於政治爭端,荷拉斯三兄弟與鄰城阿爾巴三兄弟對陣,結果死傷慘重,唯一生還的荷拉斯在凱鏇返回羅馬途中,又殺死了他的一個妹妹,原因僅僅是因為她前來哀悼阿爾巴三兄弟之一———自己的未婚夫) 該畫作結構嚴謹,透過畫面上以劍為誓的荷拉斯兄弟,背後柱廊的陰影以及一旁傷心的婦女,營造出一股神秘的氣氛;形成對比的光線與陰影、直線與曲線,不但對照出暴力與憐憫,也讓人感受到畫布上所透露出的無盡悲涼。荷拉斯兄弟的誓言本是來自他們的父親,是一種父權下的產物,三兄弟只不過是因為這種來自“獨裁”理念而願意犧牲自己。不過,再也沒有任何美德比愛國心更重要了,就像1789 年的法國大革命,就是一場為了要改變獨裁政體、追求理想的愛國行動 。男人鋼鐵般堅強的動作和女人悲傷軟弱的美形成強烈的對比,醞釀出瞬間的緊張。充分表現出為共和國而犧牲個人感情與存在的精神,融匯著主題的畫風在這個英雄化的世界裡喚起單純質樸的熱情和堅貞的正義感。這種英雄主義、動作的含蓄、色彩也儘量的控制著,但卻給人強烈的印象,成為法國新古典主義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總之,達維特在大革命這一時期創作的歷史題材的畫作,不但內容具有革命的鼓動性,而且,其形式的嚴謹也增長了內容的理智氣氛,對當時的革命情緒能夠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
二 大革命期間的歷史肖像畫(1789 - 1794 )
1789 年6 月17 日,資產階級與一些神職人員、貴族階層宣布成立國民公會,並於 20 日在網球場上宣誓,決定同封建特權鬥爭到底。在這個革命爆發的年代裡,達維特也積極地投身於革命活動:12 月,在其領導下,二十位皇家藝術學院的會員宣布藝術學院與政治無關,皇家藝術學院只是教授繪畫與頒發繪畫獎章的地方;1790 年,一群激進分子有進一步要求廢除學院,代之以更自由、更普及的“公共藝術會”;1791 年7 月17 日,達維特在請願皇帝退位的檔案上籤字表示同意;1792 年10 月,他被指派為公共教育委員會委員;10 月 18 日,他又成為藝術委員會委員;1793 年 1 月17 日,他投票贊成將皇帝處死;此後,他還擔任過當時雅各賓派公安委員會中幾個重要職位。《網球場上的宣誓》、《馬拉之死》、 《巴拉之死》等著名作品就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完成的。可以說, 《馬拉之死》是達維特最扣人心弦的一件作品, 也是以往一切“政治性”繪畫中最偉大的一幅作品。
馬拉 (Jean Paul Marar ,1743~1793) 是法國著名醫學家、物理學家和法國大革命中的政論家,也是革命民主派的傑出代表之一。革命期間,他因躲在地窖中工作,得了皮膚病。1793 年7 月13 日他在熱水池浴缸中寫作時被刺殺。達維特借著一個現代人物的題材,表現出一種無時間限制的美德。 1793 年7 月12 日,也就是馬拉被殺害的前一天晚上, 達維特曾拜訪過他: “我見到的情景使我驚奇,他在浴盆中, 身旁有個木墩,上面放著墨水瓶和紙。露在浴盆外面的手, 正在書寫關於人民福利事業的許多構想……把馬拉正在為人民的幸福辛勤操勞的情景在人民大眾面前展現,將是有益的。”所以他把在拜訪時所得到的記憶,一起放入畫中。如畫中所呈現的浴盆、浴巾、綠色的地毯、木箱、桌上的墨水台以及鋼筆。浴盆和鋼筆原是馬拉的象徵:為了解除皮膚病的痛苦,馬拉必須花很多的時間泡在浴缸中。筆則是他的“戰鬥武器”,而木箱是他住所中唯一的家俱,反映了他簡樸的生活 。
為了加強馬拉的性格,達維特在畫中添加了三項“裝飾”:一為木箱上的墨水台旁,有一張法國革命時期革命政府為了償付徵收土地而發行的紙幣;另外還有一張馬拉所留下的紙條,上面寫著: “這些補償金留給丈夫為國家而死的寡婦與五位孤兒”;在馬拉的左手上則握著另外一張他寫的紙條: “1793 年7 月13 日/ 這是瑪麗・ 安夏洛特・ 科德(殺害馬拉的女兇手) 寫給平民馬拉的/ 我雖然不幸;但是且讓我向你的仁慈表示致意。”在地上,有一把沾滿血跡的刀子。這些紙條告訴了我們所有的故事,一位死者所擁有的仁慈與慷慨,構圖雖然簡單卻形成巨大的張力。這些細節的處理並沒有喧賓奪主和破壞構圖的完整,而是有助於再現馬拉被刺時的真實情景,從而傳達出這位革命者的高貴品質和崇高的精神面貌。畫中的馬拉胸部受傷,右手“掛”在地上,手中仍握著一支筆。浴缸中滿是被血染紅的水。木箱上的錢與馬拉最後寫的紙條,像一座碑石般樹立著,木箱上有達維特為馬拉寫下的黑色碑文: “給馬拉- 達維特”。馬拉兩個字較大,畫家的名字較小,下面注有日期:第二年。那是新曆,剛好對照了馬拉手中紙條上的1793 年。畫面中的浴盆是橫的,屍體也是橫的,木箱則是直的, 在簡單中呈現出井然有序,畫中的人物表情只有仁慈沒有怨恨,表露出一個甘願為革命犧牲者的風範與典型。油畫中馬拉的臉剛好在畫布的中間,上半部為空白,好像有無限的遙遠,不像達維特在肖像畫中有一些代表性的背景,在這裡他以扭曲混合的光線與陰影,營造出象徵著理想的意境。構圖中的水平線只用無力的右臂作突破,似乎否定了任何挽救的希望。視覺的印象,實踐的戲劇性以及充分熟練的繪畫技術雜揉在一起,達維特創作出一幅真正的革命性的藝術作品。
伯特萊爾說道: “在我們面前是一場驚心觸目的戲劇,一種非常強烈的表現力便使這幅作品成為達維特的一件傑作,成為現代藝術的奇蹟之一,因此這幅畫絲毫沒有迂腐平庸之處。這幅畫既有一種柔和的情調,同時又有一股動人心魄的力量;在這個房間的寒冷的空氣中,在寒冷的牆壁上,在那寒冷而不祥的浴盆里,我仍可以感到心潮的澎湃。”總之, 《馬拉之死》是一幅沉浸在深刻的悲劇情感中的、結構簡潔而嚴謹的作品。他發揚了狄德羅和百科全書派向藝術號召過的那種公民熱情。達維特成功地把人物的描繪、歷史的精確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劇性緊密的結合在一起了。 1794 年熱月9 日,雅各賓黨的政權被反動的資產階級政黨丹敦派所推翻,羅伯斯庇爾也被送上斷頭台,作為雅各賓黨的達維特二次被捕入獄,被羅列的罪狀有十七條之多, 險遭殺身之禍。幸得已經同他離婚的妻子為他抗辯才獲釋出獄,之後,他改變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藝術見解,離開了尖銳的政治鬥爭生活。可以說,雅各賓政黨的下台成為達維特藝術的一個分水嶺———在這之前達維特的藝術中包含著一種激昂奮鬥的革命鬥志,客觀上順應和鼓舞了法國大革命,而之後包括在牢中作的《薩賓婦女》,在拿破崙帝國時期的《拿破崙橫跨阿爾卑斯山》、 《拿破崙一世的加冕大典》、《頒授老鷹旗幟》以及拿破崙帝國失敗後流亡海外時所作的《戰神馬爾斯被維納斯與美惠三女神解除武器》等作品,再也沒有反映那個時代的革命思想了,不再號召人民革命,為共和與自由而鬥爭,而是要人民放下武器,停止鬥爭,以及為帝王歌功頌德了。
三 雅各賓派失敗後獄中的達維特與《薩賓婦女》 (1794 - 1798)
1794 年8 月2 日,達維特繼羅伯斯庇爾被砍頭後被捕入獄。在監獄中的達維特仍然作畫。他為獄卒畫像,也抒寫羅馬的風光,目前被收藏在巴黎盧浮爾宮的《盧森堡風光》,就是他從羅馬監獄被轉送到盧森堡監獄中所作。同時,達維特又為《薩賓婦女》畫好了素描稿。《薩賓婦女》在繪畫思想上是達維特藝術的一個轉折點。取材於古羅馬的傳說。在古羅馬建立初期,婦女很少, 因此羅馬人設宴招待薩賓人,在席中搶劫薩賓年輕姑娘成親。為了復仇,薩賓族大舉進攻羅馬。已經與羅馬人成親的婦女們不願意自己的父兄與丈夫爭鬥,出面調停。畫面正中的女子就是薩賓族的領袖塔地斯的女兒郝希拉,他帶著與羅馬首領所生的兩個孩子掙扎在充滿敵意的父親與丈夫之間 。達維特曾解釋選擇畫《薩賓婦女》的原因: “羅馬領袖手中拿著標槍,做著向薩賓族首領塔地斯投擲而去的姿勢,但是馬上的將領們已經收劍入鞘;兵士們也舉起了頭盔——— 那是表示和平的象徵意義。一種夫妻之情、婦女之愛、兄弟之誼洋溢在兩邊的軍隊之中。很快的,雙方就和解了。”即: 達維特之所以選擇《薩賓婦女》是因為這個有關和解、和平的主題,與當時的時代有著密切的關聯,借薩賓婦女的停戰呼籲來調解法國正在進行的鬥爭。同時含有對妻子的讚美之意。因為達維特的妻子傾向保皇派,而達維特則加入了雅各賓派,兩人分居多年,達維特被捕入獄後,妻子多方營救才獲釋出獄。主題已由捨棄親情的愛國主義轉變到柔情感化的和解政策。達維特希望回到希臘繪畫風格,所以他筆下的戰士都是裸體的,他並不是因為要畫裸體而畫裸體,只是想要借著 “簡單的線條”和“高貴的形體”來表達一種完美的道德。我們今天又來看此畫,即使不能完全了解被美麗的郝希拉從中分開充滿戲劇性的兩隊人馬所要表達的道德究竟是什麼,我們也能夠從畫面上欣賞到糾纏的形體、手臂與身體的動作、衣服上的皺褶,希臘女人身上穿著的衣裙所構出的活潑生動的畫面。清晰有力的線條勾勒以及光線的運用,讓畫具有從畫布上飛騰而起的感覺,觀者的眼睛自然隨著人物的動作與畫面上的顏色而移動。人物的造型是以嚴格的古典手法繪製的,好象運動中的“凍解”狀態,所以又稱為 “石膏像式的風格”。
四 拿破崙帝國時代的宮廷肖像畫(1798 - 1814)
“熱月政變”後的法國受督政府的統治,由於其軟弱無能,法國遭受王黨復辟活動的威脅。第二次反法聯盟又步步進逼,嚴重威脅法國的安全,法國瀕臨復滅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人民革命運動又蓬勃發展起來。這時資產階級迫切需要一個能夠鞏固其階級利益、抵禦外來侵略和防止人民暴動的鐵腕政權,而拿破崙・ 波拿巴(1769 - 1821) 正是最佳人選。於是,在大資產階級特別是大銀行家的支持下, 依靠軍隊上層於 1798 年 11 月9 日發動霧月政變,建立了大資產階級軍事獨裁統治。誠然,拿破崙一方面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另一方面又是一個權欲薰心的野心家和獨裁者。他非常重視達維特的藝術才能,起用他為首席畫師和新的學院領導來掌管藝術事業。正是由於拿破崙的軍事路線與達維特的藝術風格都是來源於古羅馬,二人產生了一拍即合的效應。在拿破崙執政期間,達維特畫了一系列的為拿破崙歌功頌德的作品,其中較為著名的有《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 《拿破崙一世的加冕典禮》、 《頒受老鷹旗幟》。 1804 年12 月2 日,拿破崙在巴黎於義大利羅馬教皇庇護七世主持下加冕為王。接受拿破崙的委託後,達維特便致力於這幅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作品創作中。由於拿破崙加冕時拒絕跪下來讓教皇加冕,是自己奪過皇冠戴上的,為避免這一尷尬情節丟教皇的醜,又能正面突出拿破崙的英武形象,達維特用心良苦的選取了拿破崙為皇后約瑟芬加冕的場面。仔細看來,這幅作品是一連串肖像畫的結合,每一個局部都鮮明生動的可以單獨分開來看,幾乎讓人忘記了它原來屬於整幅畫的部分。整幅畫中約有一百個可以辨認出來的當代人物,各有表情也各具姿態。達維特似乎有意讓畫中的每一個人都能永垂不朽,他謹記了在皇帝加冕禮上應有的特色:英雄是自負的,因為他征服了暴君,重建了帝國;所有的人物都是高貴的,包括並未出席這場盛典的紅衣主教和拿破崙的母親在內。畫面中的人物呈直線性站立,與殿堂形成一種統一和諧的關係,起著加強莊嚴壯麗的作用。色調是強烈而華貴的。種種鮮明的和深暗的冷暖色彩像彩線一般,織成了以金黃和大紅為基調的節慶氛圍。這幅規模宏大的畫面顯然在為拿破崙歌功頌德,革命的激情已完全抽離,只是表現那些顯赫的時代人物,不過該畫宏偉的構圖、磅礴的氣勢、巧妙的構思和寫實的作風對後來歐洲繪畫的影響是巨大的。
五 帝國失敗後流亡時期的美術作品(1816 - 1825)
1814 年,拿破崙帝國崩潰,拿破崙被放逐厄爾巴島,波旁王朝復辟掌權。達維特也於1816 年1 月27 日離開巴黎流亡到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在那裡定居下來。這一時期創作的作品大多以神話題材為主,如《丘比特與塞姬》、 《戰神馬爾斯被維納斯與美惠三女神解除武裝》,其中表露出一種甜潤之意,全然沒有大革命期間的激情、帝國時代的熱情。達維特最後的作品《戰神馬爾斯被維納斯與美惠三女神解除武裝》,初看時似乎是大衛最形式主義的作品,畫中有雲、柱廊、鴿子、丘比特與美惠三女神,是典型的新古典派作品。達維特作品中沒有一幅畫的色彩是如此協調,事實上色彩在此畫中扮演了串聯畫中不同人物動作的關鍵角色。畫中的戰神完全解除武裝,小愛神正在松解戰神的鞋帶,革命性在這裡徹底消亡怠盡了。 1824 年,德拉克洛瓦所代表的浪漫主義完全取代了達維特代表的新古典主義地位。1825 年12 月29 日達維特死於布魯塞爾。但法國政府依然拒絕他的遺體回國,他成了客死異鄉的流亡者。
主要作品
《馬拉之死》
《巴利斯和海倫的愛》
《被維納斯解除武器的馬爾斯》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
《描繪美女康貝士貝的阿貝勒士》
《拿破崙一世加冕》
《薩賓婦女》
《蘇格拉底之死》
評價
達維特不僅是一個卓越的歷史畫家同時也是一個具有巨大才能的肖像畫家在大革命的年代中,他畫了大批肖像畫尤其是九十年代的肖像畫更具有勇敢、樸實、力量、真實和生氣勃勃等特色,他的肖像畫中的主人公,以其冷靜沉著的姿態和雍容的氣度而有別於同時代的英國肖像畫。他能夠深刻的刻畫人物的性格和社會地位。他的肖像畫始終是結構嚴謹、找不到任何不確定的複雜和矛盾的東西,這些特點與在暴風雨般的革命年代中所形成的關於人的品質的新觀念是互相適應的。《馬拉之
死》既是一幅歷史畫又是肖像畫是不朽名作。馬拉是一位物理學家、醫藥博士,法國大革命時成為職業革命家,他是雅各賓黨的領導人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與反對雅各賓黨的吉倫特黨有勾結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爾黛刺殺身亡馬拉的死激起了法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和抗議,也深深震驚了達維特,他真實的刻畫了馬拉之死的真相,畫風極為寫實,局部刻畫也很詳實。這是一副沉浸於深刻的悲劇情感中的、結構簡潔而嚴謹的作品,達維特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繪、歷史的精確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劇性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