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烏爾蝟

達烏爾蝟

達烏爾蝟也叫短棘蝟、蒙古刺蝟,體形較小.耳大,棘細而短,與普通刺蝟很易識別。達烏爾蝟是典型的草原動物,多棲息於草原沙丘柳叢中。以小型鼠類或其他小型動物廢棄的洞穴為寓。夜間活動。冬季休眠。主要捕食昆蟲、蠕蟲及鼠類,亦食蛙類、蜥蜴、小鳥及鳥卵。每年一胎,每胎5—7仔,5—6月繁殖。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中文名:達烏爾蝟

中文屬名:大耳蝟屬

(圖)達烏爾蝟達烏爾蝟

中文科名:蝟科
拉丁名:Hemiechinus

命名人:Sundevall

拉丁種名:dauricus

學名:Hemiechinus dauricus
別名:蝟鼠刺球子毛刺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形態

尾長25毫米左右。四肢粗短而強壯。額骨上無“V”形嵴狀隆起,基枕骨呈梯形。背部棘刺黑褐色。頭頂棘刺不向左右分披,與普通刺蝟不同。喉部、胸部、腹部毛色為桔黃或灰白,體長175-250毫米。耳較長,其長超過周圍尖刺之長。刺短而細,棕褐色與白色相間,無純白色尖刺。體背為淺棕褐色,體側及腹面長有粗硬的污白色毛。

生態資料

棲息於乾旱地區草原地帶的低洼地及半荒漠地區的灌叢中。夜間活動,黃昏時分開始出來,一直到次日早晨都在覓食。以昆蟲小動物為食,也吃植物性食物。亦冬眠。

地理分布

達烏爾蝟在國內分布於華北東北;國外見於蒙古和俄羅斯。共有3個亞種,指名亞種分布於內蒙古,東北亞種分布於東北,寧夏亞種分布於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和陝西。

達烏爾蝟東北亞種(學名:Hemiechinus dauricus manchuricus),Mori於1926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東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東北的。

藥理作用

藥材

1.刺蝟皮為達烏爾蝟的乾燥皮刺,多在秋、冬季入蟄前捕捉。捕後剝皮,置通風處陰乾。不能日曬,以免油脂溶化走油,影響質量。

2.刺蝟膽為達烏爾蝟的乾燥膽囊。多於秋冬入蟄前捕捉。捕後剖腹取膽囊,以線將口部扎住,掛通風處陰乾或鮮用。

套用

1.刺蝟皮有收斂、止血、解毒、鎮痛的功能。主治反胃、腹痛、痔瘡便血、小便頻數等症。用量10-15克。

2.刺蝟膽有消炎清熱的功能。主治眼瞼赤爛。鮮膽汁外用。適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