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達來諾日鎮](/img/b/ce4/nBnauM3X1AzN4ATNzkTN4UjNyITM4gjM0IjMwADMwAzMxAzL5UzLx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鎮政府所在地是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的交通、通訊、電力、水利等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鎮幹部民眾齊心協力、一心一意謀發展在經濟建設中取得了公認的成就,建設圍封草牧場40餘萬畝,共建成暖棚圈420處33600平方米,打機電井和小口井34眼,種載各種樹木500畝,電力投資達到了100餘萬元。
景點介紹
![]() | |
貢格爾草原自然保護區 |
貢格爾草原自然保護區是一個以保護天然草原、草原向荒漠過渡植被帶、珍稀鳥類、等多樣生態系統為主要對象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貢格爾草原景色十分壯觀,植物種類繁多,長勢旺盛,植被優良,區內草場沙化、退化較小,生態系統屬良性。該區域有野生維管束植物430餘種。草原植被以達烏里——蒙古草原成份為主,並含有亞洲中部草原成份,黑海——哈薩克斯坦——蒙古種草原植被,構成克旗優質牧草基地。動物多以草原鳥類為主,蒙古百靈居多,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二級保護鳥類蓑羽鶴、灰鶴等。獸類有狍子、黃羊、狐狸、獾子、山兔等。該保護區內自然資源豐富,草原盛產蘑菇、黃花,其中白蘑遠銷國外。中草藥如赤芍、防風、白芍、柴胡、黃芪等有幾十種,在草原上常有“一步踏三草,草草皆是藥”的說法。
該保護區屬蒙古高原的東部邊緣。海拔1200—1500米,屬新華夏內陸沉降帶。主要由中古代和第三紀的砂岩、砂礫岩、泥岩組成,上覆較薄的第四紀沉積物。貢格爾河兩岸的草甸草原極具代表性。在小騰格里沙地以北地區屬乾旱、半乾旱草原地區,草場沙化、退化較少,植被優良。該地區屬大陸性季風氣候。年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最冷1月平均氣溫-27℃,最熱7月平均氣溫17.8℃,年降水量395.8毫米,無霜期68天。日照時數在2700—2950小時,日照百分率為62—65%。由於該區地處中緯度盛行西風帶區,所以大部分時間吹偏西風。風速年平均2.8-3.0米/秒,一年裡以春季大風最多(≥8級),8月份為最低值,9月份以後逐漸加強至1月份達到最高值。保護區境內主要分布著黑鈣土、暗粟鈣土、風沙土、草甸土及灰色森林土。貢格爾自然保護區總土地面積101900公頃,農田面積140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4%;濕地面積1210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1.9%;草原面積8840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86.7%。該保護區轄1個鎮(即達來諾日鎮)、1個蘇木(即阿其烏拉蘇木)10個嘎查、41個獨貴龍,1個風電場,總人口6505人,人口密度為6.4人/平方公里。境內牲畜總頭數達4.4萬頭(只),牲畜出欄率62.8%,畜牧業總產值1200萬元人民幣,當地居民以牧業為主,2000年國民生總值1500萬元人民幣,牧民人均純收入1450元。自2000年7月份開始,克什克騰旗環境保護局根據赤峰市環保局及旗委、政府的指示精神,認真開展了貢格爾草原資源情況調查,到2000年9月,調查工作基本完成。初步調查結果表明,該區有野生維管束植物430餘種;珍稀鳥類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二級保護鳥類蓑羽鶴、灰鶴及18種猛禽;獸類有兔、狍、狐等。在貢格爾河兩岸還有約8000公頃的濕地,這在北方的乾旱、半乾旱草原地區,地位極為重要,屬北方乃至亞洲重要溫地的範疇。同年10月,克旗環保局向旗人民政府遞交了《貢格爾草原調查報告》,同時提出了關於建立貢格爾草原自然保護區的申請。旗人民政府依據上報的調查結果,於2000年12月25日批准建立了貢格爾草原自然保護區。貢格爾草原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克旗人民政府成立了保護區管理委員會,下設了保護區管理辦公室。克旗環保局、保護區管理辦公室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對建立保護區的目的、意義進行了廣泛的宣傳,特別是對該區域內開荒種地、超載放牧、濫挖中草藥等情況起到了良好的遏制效果,保護區基本走上了健康持續發展的道路。
保護區共劃分了兩個核心區,總面積1610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15.8%。貢格爾河核心區位於保護區中部貢格爾河兩岸的濕地處,是一個以貢格爾河水域及周邊濕草甸和滾諾爾鹹水泡子所構成的核心區,面積為12100公頃,占核心區總面積的75.1%。該核心區由於地勢平坦,濕草甸、湖泡鑲嵌分布,人為干擾較小,隱蔽條件較好,因此成為大鴇等珍稀鳥類棲息繁衍的重要場所。嘎松山核心區位於保護區西北部嘎松山,是一個以嘎松山山體及山體周圍草地植被所構成的核心區,面積為4000公頃,占核心區總面積的24.9%。該核心區由於地勢較高,嘎松山山頂海拔1561米,山體西邊有金界壕穿過,山腳植被較好,人為干擾小,而這裡又是克旗與錫林郭勒盟交界處,所以該核心區的有效保護,能成為克旗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良好屏障。為防止核心區免受干擾,在核心區外圍設定的緩衝帶。根據核心區的特點設定兩個緩衝區,總面積2860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28.1%。在貢格爾河核心區外圍設定的一個橢圓形的緩衝區,緩衝區面積19000公頃,占緩衝區總面積的66.4%。在嘎松山核心區外圍即山腳周圍設定了一個凹字形的緩衝區,緩衝區面積9600公頃,占緩衝區總面積的33.6%。除核心區、緩衝區以外的全部區域設定為實驗區,面積57200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56.1%。為了充分發揮保護區的功能特點,提高保護區的知名度,增加保護區的活力,根據保護區的資源、環境和景觀特點,在不影響重點保護對象的前提下,在實驗區設定了2個旅遊區,具體是:五星台子牧場旅遊區位於貢格爾草原五星台子牧場,面積約2100公頃。在這裡可領略北方草原風光,觀元代金界壕遺蹟。這裡水草豐美、風光秀麗,繁花點綴著草原,加之百鳥爭鳴,給人一種心曠神怡、返樸歸真的美好心境。風車旅遊區位於創建集團的3號風電場,面積約1000公頃。站在山頂,可以領略風車的雄姿,聆聽風車渾厚的聲音,可以俯瞰綿延百里的草原、間或點綴著的湖泡濕地,加之草原百鳥的啼鳴,構成了一幅天人合一、萬物竟相的美麗畫卷。
防沙治沙
![]() | |
防沙治沙 |
1、完善政策,加強領導,把防沙治沙當做頭等大事來抓
有著很長時間的防沙治沙歷史,為改變沙阻交通、沙進人退的被動局面,1975和1994年相繼成立了兩個專門的治沙造林林場,負責旗政府所在地經棚鎮和國道306線黃榆溝段的沙地治理工作,經多年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1年全國治沙工作會議召開後,旗委、政府組織開展起了大規模的防沙治沙造林綠化運動,為領導和組織好治沙工作,成立了全旗防沙治沙工作領導小組,在林業局下設了專職的防沙治沙管理辦公室。1994年,我旗被列入全國防沙治沙改革試驗示範區,建立了達來諾日沙漠化草場綜合治理開發項目區,進一步推動了全旗防沙治沙工程的深入開展。1996年,我旗被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確定為全區林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示範旗,為加快防沙治沙步伐,規範作法,積累經驗,旗委、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明確了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同年召開了規模空前的全旗防沙治沙工作會議,制定了《克什克騰旗1996-2000年防沙治沙規劃實施方案》,掀起了防沙治沙造林綠化的高潮。1998年,確立了“生態立旗”發展戰略,1999年再次召開全旗防沙治沙工作會議,以防沙治沙為重要內容的生態立旗戰略成為全旗經濟建設大局的重中之重。2000年,環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緊急啟動後,我旗抓住機遇,連續兩年召開“沙源緊急啟動工程暨生態立旗誓師大會”和“全旗生態建設總結表彰暨動員大會”,出台了《關於實施生態立旗戰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決定》,制定了《克旗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全旗生態建設重點圍繞渾善達克沙地,因地制宜劃分為沙區、高寒漫甸區、山丘區和草原區四個類型區,按照條塊結合、分區治理、重點攻堅的思路,依託風沙源治理工程,全面開展了百萬畝高寒漫甸農田草場防護林工程和百萬畝沙地綜合治理工程建設。由此我旗防沙治沙工作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2、因地制宜,劃區治理,加快防沙治沙步伐
防沙治沙工作,在堅持總體布局的前提下,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和退耕還林兩大工程為支撐,堅持因地制宜、劃區治理的原則,將全旗劃分為沙區、高寒漫甸區、山丘區和草原區四個類型區,分類指導,分區治理。沙區生態建設,以西拉沐淪河流域和穿沙公路為重點,對主要影響我旗生態環境的渾善達克沙地形成北攔、東堵、南截、中切的治理格局。高寒漫甸區生態建設,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建成一個整體具有高寒漫甸區域特色的防護林體系,實現了農田、牧場林網化。山丘區生態建設,以水土保持為重點,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山杏經濟林,加快林業生態經濟綜合開發,提高農民收入。草原區生態建設,以強化保護為重點,加快畜牧業結構調整,實現以草定畜,堅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搞好草原保護和生態建設。
3、全黨動員,全民動手,提高全社會防沙治沙意識
沙地面積大、勞動人口少、經濟底子薄的旗情,決定了防沙治沙必須依靠全民動手。堅持不斷地組織廣大幹部民眾,年復一年地開展了春、夏、秋一年三次的防沙治沙大會戰,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全民治沙路子,形成了全黨動員、全民參戰、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格局。旗在防沙治沙大會戰中,一方面大力推行“推磨轉圈、輪流治理、以工換工、大體平衡”的建設機制,集中優勢兵力,按流域治理,大打殲滅戰。另一方面,為保持大會戰的生命力,不斷深化改革利益分配關係,將工程建設成果拍賣落實到戶,分戶經營。廣大民眾通過治理和購買荒山,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正是通過這樣的利益驅動,調動起了廣大民眾擁護和參與生態建設大會戰的積極性,同時也為農村“兩工”取消後,廣大民眾廣泛參與生態建設奠定了基礎。
工程建設
![]() | |
容器苗造林 |
治林工作
![]() | |
架子山工程 |
防沙治林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保障了農業、畜牧業的穩定發展。“九五”和“十五”期間,全旗累計完成人工治沙造林合格面積143萬畝,治理沙地345萬畝,全旗新增有林面積133萬畝,蓄積量增長25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了4.5個百分點。同時防沙治沙造林綠化質量明顯提高,人工治沙造林合格面積率平均達到95%,當年成活率平均達85%,保存率平均達80%,較“八五”期間平均水平分別提高了20%、15%和25%,並且實現了混交造林,全旗造林樹種達30多個。通過防沙治沙工作的開展,全旗境內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大風、洪水等自然災害明顯減少,農牧業防災抗災能力顯著增強,生產能力大幅度提高。全旗糧食產量達到1.2億公斤、家畜存欄263.3萬頭只。同時結合舍飼禁牧和封山育林,發展舍飼畜牧業。通過舍飼禁牧、封山育林和農田林網建設,全旗林業工程項目區內每年可產鮮草14.5億公斤,能夠滿足15萬個羊單位全年舍飼用草,切實解決了農牧民舍飼圈養的飼草問題,保證了全旗牧業的穩定發展。在保護植被,防止沙化的同時,使我旗畜牧業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同時隨著生態環境的好轉,還有效地帶動了森林旅遊、特色養殖、綠色食品加工等產業的發展,以森林旅遊為主體的林業產業框架基本搭成,為農牧民增收,促進全旗經濟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