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國土面積57217.6畝,有耕地總面積1704畝(其中:田821畝,地883畝),人均耕地0.9畝,主要種植烤菸、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4378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72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4畝,主要種植核桃、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32畝,荒山荒地 966.30畝,其他面積10131.3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全村有367戶通自來水,有17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95%)。有539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97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94.6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1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19戶(分別占總數的42%和25%)。
該村到鄉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0輛,農用運輸車6輛,拖拉機9輛,機車24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21.00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666.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10戶;建有小水窖395口。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0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0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9 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1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49.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370.9萬元,占總收入的31.34%;畜牧業收入325.9萬元,占總收入的40.4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360頭,肉牛188頭,肉羊1860頭);林業收入246萬元,占總收入的27.36%;工資性收入7萬元,占總收入的0.87%。農民人均純收入301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林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51人(占勞動力的%),在省內務工39人,到省外務工12人。
特色產業
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 省內。2010年畜牧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70.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4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539戶,共鄉村人口1942人,其中男性1055人,女性887人。其中農業人口1942人,勞動力1321人。該村以漢、彝族為主(是漢、彝民族混居地),其中漢族1067人,彝族875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903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99人,參合率88%;享受低保13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3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9.2公里。該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996.0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169人,距離三岔河中學9.2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43人,其中小學生157人,中學生63人。
全村被評為十星級文明單位、平安單位、先進集體。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53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77.926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34.8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公開、政務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3人,少數民族黨員33人,其中男黨員72人、女黨員11人。該村1996年被評為先進集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委員等組成,下設 啊吾臘、張家坪、雨都么、蒼埔塘、挪奈一、挪奈二、糯把哨、達么、幸福村、啊佰拉等10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8個,共有團員84人。
人文地理
當地村民屬漢、彝民族雜居,民風淳樸、歷史悠久、文化落後。但地理條件複雜,居高山立體氣候分布,自然災害頻繁。
新農村建設
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9.98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有固定資產1.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公開、政務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基礎設施落後;
2、農民文化教育素質不高;
3、醫療衛生條件差;
4、人、畜飲水困難,水源睏乏。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核桃特色產業,增加種植面積2000畝;發展養殖業,增加養豬2000頭、牛450頭、羊18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30人。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3015元增加到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