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達[達,讀音作dá(ㄉㄚˊ)]
姓氏源流
達(Dá)姓源出有: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高陽氏,出自顓頊帝之後叔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古代部族首領顓頊帝的後代高陽氏有子弟八人,都是治國安邦的賢人,稱為高陽氏“八愷”,依次分別是:倉舒、頹愷、檮戭、大臨、厖降、庭堅、仲容、叔達。
在其中老八叔達的後裔子孫種,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達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稱達氏正宗。漢族達氏皆尊奉叔達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時期元文宗給波斯人毋把勒沙的賜姓,屬於帝王賜姓漢化改姓為氏。回族達氏,主要源自元朝時期的皇帝賜姓。據文獻《元代泰不華族源初探》一文的介紹,在成吉思汗西征時期,波斯人穆巴拉沙(毋把勒沙,波斯語“官爵”)隨父親入華,居台州(今浙江臨海),出任錄事判官。其子達普化拜南宋遺民周仁榮為老師,刻苦攻讀漢語,於元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鄉試中考取榜首。次年,大元朝廷在進行廷試時,元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特賜達普化進士及第,授集賢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監察御史。後來元文宗孛兒只斤·圖貼睦爾在元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敕建奎章閣時,擢升穆巴拉沙為典簽,拜中台監察御史,並賜其蒙古姓“達不華”,後被封為魏國公,其後裔子孫遂以諧音漢字‘達’為姓氏,稱達氏。
該支回族達氏一族今主要分布在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世代相傳至今,並尊奉穆巴拉沙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以先祖名字為氏。據文獻《明史稿》及《涼州府志備考》中達雲家譜記載:明萬曆年間西北名將達雲,出身於涼州衛(今甘肅武威),武將世家。其祖恪納亞(家譜載系哈密畏兀城人),明洪武初年從哈密進貢赴京,忠義恭順,屢建功績,欽授試百戶,帶俸駐紮涼州,落籍為涼州人。恪納亞生一子,名達里麻答思,承襲父職,他繼承父風,學習漢族的文化,逐漸成為漢族。後裔主要居住在西北各省。
第四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大汗孛兒只斤·窩闊台的後裔答失蠻察,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答失蠻察,突厥語為Danishmendji,公元?~1348年待考,蒙古族,全名為孛兒只斤·答失蠻察,為大蒙古國木亦堅汗孛爾只斤·窩闊台的後裔,著名西部蒙古(西察合台汗國)第一代可汗,答氏鼻祖之一。察合台汗國,原為成吉思汗次子孛兒只斤·察合台的封地,初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路與裕勒都斯河和瑪納斯河流域及今日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地區。初時建都於阿力麻里附近的虎牙思,即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城縣水定鎮西北。察合台汗國君主孛兒只斤·都哇與窩闊台汗國君主孛兒只斤·海都聯合,屢與元朝軍隊爭戰,在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一朝,戰爭始終未斷,並一度攻占漠北的哈拉和林(今蒙古國杭愛省西北部)。直至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其勢力因內亂衰敗,才開始與孛兒只斤·海都之子孛兒只斤·察八兒一起,與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講和。新即位的孛兒只斤·拜延忽里軟弱無能,完全聽命於異密迦茲罕,迦茲罕遂以拜延忽里汗的名義一攬汗國大權,迅速統一了河中地區,之後開始對波斯王朝進行軍政干涉。直至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迦茲罕被切齒痛恨的孛兒只斤·答失蠻察後裔族人暗殺,西察合台汗國內部立即陷入一派混亂,整個河中地區又回復到無政府狀態。
在孛兒只斤·答失蠻察的後裔子孫中,於明朝時期有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冠為漢姓者,稱答氏、或稱達氏、大氏,為蒙古族答氏、達氏、大氏之先,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答答氏部落,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金國末期有一位著名的女真族領軍元帥,叫完顏·巴絲卜花,亦稱完顏·巴斯不花,其大翰耳朵即首夫人叫答答氏,出自蒙古答答氏部落。答答氏部落,其實就是蒙古的韃靼部,亦稱塔塔爾部、達怛部、達旦部、達達部、達靼部等,是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漢譯稱謂,“韃靼”之名始於唐朝時期,但“韃靼”一詞在南北朝已經出現,當時源自柔然的別名大壇、壇壇,北齊與隋朝通過室韋知道韃靼。在陰山以西有九姓韃靼,在呼倫貝爾有三十姓韃靼等,歷史學家們一般認為他們都是柔然民族的餘部。
公元十五~十六世紀,金帳汗國的分裂為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西伯利亞汗國等數國。同時也形成了韃靼族人的各個地方分支:喀山韃靼族人、阿斯特拉罕韃靼族人、克里米亞韃靼族人、西伯利亞韃靼族人、烏拉爾韃靼族人、卡西莫夫韃靼族人、楚利姆韃靼族人、粱贊州韃靼族人、高加索韃靼族人、米爾沙韃靼族人、立陶宛韃靼族人、托博爾斯克韃靼族人、沃爾戈達韃靼族人、雅羅斯拉夫韃靼族人。其中以伏爾加河流域和烏拉爾山一帶的韃靼族人人數最多,經濟和文化也較發達。如今的韃靼族人是伏爾加保加利亞、欽察人與不多蒙古族人的後裔。因此他們對蒙古沒有任何認同,宣傳泛突厥主義,韃靼只是承襲蒙古族人的名稱。西伯利亞地區的韃靼族人還包括圖拉韃靼族人、秋明韃靼族人、葉尼塞河韃靼族人、米努辛斯克韃靼族人等很多分支;喀山韃靼族人(包括伏爾加韃靼族人)、卡西莫夫韃靼族人、伏爾加韃靼族人、米沙爾韃靼族人四支又合稱伏爾加-烏拉爾韃靼;阿斯特拉罕韃靼族人還包括Yurtovsk韃靼族人和Kundrovsk韃靼族人兩部,北高加索山區還有七個較小的韃靼族人部落,它們說著不同的突厥語和高加索語言。不同的韃靼族人來源與文化也不同,不能只以韃靼籠統稱呼。克里米亞韃靼源於古代的哥德人(德意志系),受烏古斯人影響大。阿巴坎韃靼是哈卡斯人,米努辛斯克韃靼是吉爾吉斯人留在西伯利亞的部分,西伯利亞韃靼是由西伯利亞汗國與部分藍帳汗國人混合而成的群體。今天韃靼族人主要分布於中亞、俄羅斯的喀山、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和歐洲各地,他們是俄羅斯人口最多的突厥語民族。而中國大陸上今少數民族之一的塔塔爾族,就是源自來自東歐地區的韃靼部人。
從明朝時期開始,許多居於中原地區的韃靼部人中,以及完顏·巴絲卜花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部落名稱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達氏、答氏、大氏等,世代相傳至今,主要分布於今陝西省的岐山地區和甘肅省的涇川地區。
第六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出自蒙古族達爾坤氏族部落,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記載:
⑴.蒙古族達郎古德氏,在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詔頒“禁胡服、胡語、胡姓”令之後,大多改為漢姓梁氏、達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⑵.蒙古族達爾坤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rk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達氏。
⑶.蒙古族扎賴氏,亦稱札答蘭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源出成吉思汗的勁敵札木合一族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一帶),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達氏、答氏等。
第七個淵源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烏林答氏,亦稱吳爾達氏、烏爾達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烏陵氏,以及金國時期女真烏林答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rd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河口、拉發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後多冠漢姓為達氏、答氏、蔡氏、林氏等。
⑵.滿族達呼哩氏,滿語為Dahuri Hala,以族為氏,世居黑龍江兩岸,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達氏、大氏等。
⑶.滿族文達氏,滿語為Wend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後多冠漢姓為達氏、文氏等。
第八個淵源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達斡爾族達爾陶氏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記載:
達斡爾族達爾陶氏,亦稱多爾托爾氏,滿語為Dartao Hala,世居黑龍江伊敏(今嫩江支流諾敏河流域)、呼蘭(今黑龍江呼蘭)等地,後有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達氏、陶氏等。
第九個淵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達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達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個淵源
湖南武岡達氏一族,源自大明永樂二年,始祖仕廉公,從山西潞安府長治縣移居湖廣武岡州小東路迎恩里安樂鄉第三都秦橋鄉,傳下五支,經六百載,由武岡向四周發散,今分布於新寧、城步,長沙等地,並於順治、康熙年間,勇立湖廣填四川大潮,移居四川三台、劈山,今廣布於重慶中梁山、大足、巫溪、綿陽、安縣、德陽、中江、劍閣、宜賓、翠屏、筠連、長寧、瀘州、大理、鹽津、百色等地。
達姓始祖
叔達、孛兒只斤。答失蠻察、穆巴拉沙(毋把勒沙)、完顏·巴絲卜花(完顏·巴斯不花)、達雲。
遷徙分布
達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則名列第四百八十三位,多以代郡為郡望。
1、回族中達姓的祖先是從西域而來,名叫毋把勒沙,元朝大德年間(1279年)任“塔不台”,居於浙江省台州。達氏的後裔在我國分布很廣,其中一支已在第六代就脫離了家族。達姓望居代郡(戰國趙武靈王始置。秦漢代郡治代縣,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今在甘肅、陝西、山西、河南、等都有分部。
2、達雲一族達氏的遷徙分布。明初,達雲先祖恪那亞及其兄哈那大、哈那亞三兄弟入居甘肅,分別授試百戶,哈那亞派駐金城衛、恪那亞派駐涼州,他們為甘肅達氏之先祖。元末明清幾朝,在四川、寧夏尤其西寧、涼州松山一帶,社會長期動盪不安,戰爭連年不斷,燒殺擄掠十分殘酷,對經濟文化的破壞十分嚴重,而乾旱缺水的涼州百姓迫於奔命,只得遷徙謀生,因而達氏族人廣泛遷徙到西北各省。達氏後裔也在征戰中外遷。達雲及後裔在陝甘(包括青海寧夏,二省1928年從甘肅分出)戍邊衛國、也有在其他地方(如北京、四川、浙江、湖南)為官的,後裔子孫也有在跟隨征戰中外遷他鄉居住的。
今甘肅省蘭州市達川鄉、金昌市、隴南市成縣、武威市,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溧陽市、南通市,陝西省眉縣、富平縣、寶雞市、渭南市,重慶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四川省中江縣、三台縣、鹽亭縣、宜賓市、綿陽市、自貢市,山西省陽城縣、長治市長子縣,河北省邢台市任縣,青海省互助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哈密市,湖南省邵陽市武岡縣,雲南省昭通市、昆明市宜良縣,安徽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福建省廈門市,山東省濟南市,廣東省深圳市,台灣等地,均有達氏族人分布。
3、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虞舜紀》有如下記載: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共得其利,謂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謂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濟其美,不隕其名。至於堯,堯未能舉
。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
《史記》三家注更據《左傳》錄出“八愷”,“八元”共十六族的姓氏。而“叔達”為八愷之一。叔,表次第為三。達,表姓氏。這樣看來,如果真是這樣,那么我達氏家族賜姓之始,到如今,足有五千年的歷史。
正由於歲月太久,太遠,我族大眾又以農耕為業,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故千百年來我族世系,譜牒演變遷徒的歷史均為空白,這實在是樁憾事。
聊以自慰的是,從大明永樂二年到現在七百年間,我達氏家族有完整的譜系留傳人間,值得慶辛,值得我族兒孫引以為自豪。
我族始祖達仕廉公,趙氏夫人,於大明永樂二年,從原籍山西省潞安府長治縣移居湖廣省寶慶府武岡州小東路迎恩里安樂鄉第三都地名秦橋鄉,以農為業。到第三代生五公:長達廣,次達通,三達暹,四達進,五達聰。此五公,其後代稱五大房。此五大房,從那時到今天,代代有傳人,呈現一派人煙鼎盛,興旺發達之象。
在我達氏家族定居秦橋鄉後,有一次大規模人口外遷活動。大清政府在統一全國後,面對四十年戰亂所造成的四川十室九空,赤地千里的慘景,發起了‘’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康熙四年,四川總督李國英奉命掀起“湖廣(陝西,江西,福建,廣東五省)填四川”的移民浪潮。此後一百年間,各省大量移民先後移居四川。
在這次移民大潮中,我達氏家族有九族後代先後從秦橋鄉移民四川各地。他們分別是:
1,大房達廣公後代時恩,肖氏於康熙二十年後先移居四川合州燕窩鋪,雍正年間再遷四川省三台縣同德場章堰塘,五如寺。
2,三房達暹公後代尚月,戴氏於康熙二十年以後移居四川三台縣同德場達家瓦窯。
3,四房達進公後代汝福,馬氏於康熙四十年後移居四川璧山縣(今劃歸重慶市)接鳳橋。
4,五房達聰公後代汝仕,柘氏於康熙四十年後移居四川璧山縣(今劃歸重慶市)大窩凼。
5,二房達通公後代時顯,李氏,於康熙年間始遷四川南溪縣江南鎮,後移居宜賓縣(今翠屏區),長寧縣接壤處牟平鎮。
6,時顯公後代另有一支脈,再遷四川雷波縣與雲南省鹽津縣,彝良縣接壤處。
7,四房達進公後代國瑚 氏,於乾隆四年經商移居四川筠連縣龍場溝。
8,我族後代天生,胡氏於康熙年間移居四川永寧道,即今納溪縣。
9我族後代星洗 氏,於康熙年間移居四川巫溪縣(今劃歸重慶市)。
以上外遷巴蜀大地九族後代,同定居秦橋鄉五大房後代一樣,均呈現一派人煙鼎盛,興旺發達景象。
通過我族眾多精英共同努力,於2016年清明節,實現了我族湖南,四川後代同聚秦橋,舉行首次祭祖大典這一千百年來的共同願望。此次祭祖大典是我達氏家族共同的盛舉。值得舉族歡慶。
比大典更重要的應當是:我族後輩兒女,攜手並肩,共同熱愛我們的國家,熱愛我們的勞苦大眾,孝順父母,關愛弟兄,夫妻和睦,關懷兒孫,繼承發揚我族先輩們艱苦創業的精神,為開創我達氏家族錦繡前程作出自己的貢獻。
願大家共勉!
達 富 雍
2016年 清明節
歷史名人
達 云:字騰霄,號東樓(1550-1609),涼州人(甘肅武威),始祖恪納牙(家譜記述為恪那亞,系哈密畏兀城人),明洪武初年朝貢赴京,授試百戶,駐紮涼州,落籍為涼州人。恪納牙生一子,名達里麻答思,承襲父職,繼承父風,學習漢族文化,同涼州漢族人民關係日益融洽,生活習俗亦無兩樣,遂確定以首字“達”為自己及所有家族姓氏,漸變為漢族,達云為其六世孫。《明史》有傳。達雲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襲百戶職,勇猛強悍而有謀略,開疆擴土,屢建功績。萬曆中,職指揮僉事、守備、肅州游擊、西寧參將。不久又因功升都督同知、指揮使,晉副總兵官、總兵官,加封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少保、左都督,掛平羌將軍印鎮守延綏、甘肅。達雲鎮守西北邊疆幾十年,每遇戰事悉心籌劃,在戰鬥中身先士卒,惜兵愛民,軍行所至,紀律嚴明,衝鋒陷陣,未嘗受挫,名震西陲,為一時邊將之冠。萬曆三十七年,卒于軍中,贈太子太保,謚英烈武侯。長子達奇策任大靖參將、次子達奇勳萬曆末昌平總兵官,他們均以戰功著稱於世,以賢名流芳後代,浴血奮戰,忠義蓋世,為保衛邊疆,維護祖國統一創立了豐功偉績。
達普化:元代浙江省台州人,浙江達代始祖毋把勒沙之子,十七歲時江浙鄉試第一,次年被賜進士及第,曾任江南行台監察御史、禮部侍郎、禮部尚書等重要官職,後在平海賊中戰死,封魏國公,立廟台州,賜額崇節。
達奇勳:明代邊將達雲的次子,任鎮守居庸關總兵官,功績至偉,加封太子太傅,特授光祿大夫、右軍都督。兄達奇策任大靖參將,子達元禎任涼州衛守備。他們以戰功著稱於世,從一個小小的百戶之家,一躍而成為涼州名門望族。今涼州有達府、達府街,即達氏世代安居之府第住所,達公祠為紀念達雲的祠堂。
達貫道:明代句容人,洪武年間以賢良任知縣,有政績,著名一時。
達浦生:當代傑出的少數民族人士、著名學者、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他是辛亥革命以來我國內地回族穆斯林中享有盛名的四大阿訇之一。1956年,82歲的達浦生先生擔任周恩來總理的顧問,赴印度尼西亞參加萬隆亞非會議。1965年6月21日,達浦生在北京歸真,享年97歲,葬於北京西北旺回民公墓。
達式常(1940.9.26-)演員。原籍江蘇南京,生於上海。回族。1962年畢業於上海電影專科學校表演系 。同年入海燕電影製片廠(後為上海電影製片廠)任演員。是中國影協第五屆理事。曾在《年青的一代》、《 難忘的戰鬥》、《曙光》、《燕歸來 》、《人到中年》、《譚嗣同》等影片中擔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其中因在 《燕歸來》中飾演林漢華,1981年獲第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1983年主演電視劇《走進暴風雨》,獲 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後為日本電視連續劇《薔薇海峽》男主角 川島俊夫配音,1986年獲第四屆大眾 電視金鷹獎最佳男演員配音獎。 演出影片1963:兄妹探寶 1965:年青的一代 櫃檯 1975:春苗 1976:難忘的戰鬥 年青的一代(重拍片) 1978:東港諜影 1979:曙光 1980:燕歸來 他們在相愛 1982:人到中年 1984:譚嗣同 車禍軼事 1986:T省的八四、八五年 1987:江南書劍情 戈壁恩仇記 1989:地獄·天堂
郡望堂號
郡望
代 郡:亦稱代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始置代郡。秦朝時期先為代郡,後為代縣。漢朝初期為代國,後改回為代郡,治所在桑乾縣(今山西寧武),東漢時期移郡治至高柳(今山西陽高)。晉朝時期移郡治到代縣(今山西代縣),晉永嘉後期廢黜,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蔚縣西南一帶。北魏時期亦置代郡,但治所在平城(今山西大同)。
堂號
代郡堂:以望立堂,亦稱代國堂、代北堂。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賢良當世;
訓俗有方。
——佚名撰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達貫道任知縣,有政績,以賢良著名。下聯典指南朝·達震為華州刺史,導民訓俗有治術。
七言通用聯
賢邑宰著名當世;
勇參將陷陣有方。
——佚名撰達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句容人達貫道,洪武年間以賢良任知縣,著名一時。下聯典指明代涼州衛人達雲,勇猛強悍而有謀略,萬曆年間官西寧參將,衝鋒陷陣,未嘗受挫,名震西陲,為一時邊將之冠。後官至太子少保。
字輩排行
甘肅達氏家族甲子排行
儒世文朝選,清明禮義廉。
國正恩維善,立志忠信全。
守德永崇尚,好學本自安。
成功有廣厚,開科占魁元。
繼宗習聖典,福祿積財源。
智勇能英傑,祖澤育良賢。
湖南武岡達氏班輩:
一時汝文友
國正成才定
明良世代興
龍光貴秀彥
繼述啟賢能
湖廣填四川達氏班輩:
重慶璧山,中梁山
一 時 汝 文 友
國 正 成 才 定
富 貴 永 世 興
敬 本 懷 仁 遠
守 先 建 義 民
三台綿陽德陽中江
國 正 成 才 定
富 貴 雲 世 興
敬 本 懷 仁 遠
守 先 建 義 民
劍閣:
國 正 成 才 定
富 貴 萬 世 興
敬 本 懷 仁 遠
守 先 建 義 民
宜賓翠屏:
義 時 汝 文 友
國 正 成 萬 代
宗 功 世 澤 長
祖 德 流 芳 遠
富 貴 榮 華 興
四川宜賓筠連:
義時汝文友
國正成才定
富貴順原興
武學登金榜
先見明聖君
雲南鹽津,彝良:
義 時 汝 文 友
國 正 天 星 順
富 貴 永 華 萬代興
宗支百盛長久遠
永發才源後世昌
重慶大足:
正成才定
永世 富貴
洪福萬年興
學淵必理清
四川西昌雷波
富貴永華興
雲南大理:
國正成才定
混沌思賢良
重慶巫溪:
星耀光緒
(國正成才定)
智德裕後昆
(富貴永世興)
孝友榮世澤
詩禮正家風
四川瀘州納溪:
天仕義先成
(時汝文友國)
文明正國啟
(正成才定富)
慶玉富忠德
(貴永世興)
順發興棟樑
化章祥光友
(達貴文校定)
家譜文獻
江蘇六合達氏祖譜八卷,家譜在七百年間兩次大修。毋把勒沙進中原開始,達氏家譜就已經編修,但規模都不是很大;直到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才開始始修。到了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因“賊亂”而將祖譜遺失,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又開始重修,為此當時還召開過規模很大的宗親會,最後一次編撰是在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現被收藏在江蘇省六合區六合達氏宗親辦公室。
達雲撰武威達氏家譜自序
達雲曰:家之立譜,蓋錄功績、著寵榮、分枝立派、傳諸後也,不則寧朝廷恩寵之渥、祖宗履歷之艱哉。竊惟始祖於國初從哈密進貢赴京,忠義恭順,屢效功勞,欽授試百戶,累祖承襲,沿及眇躬。雲固愚,亦知世受國恩,圖報什切,雖塞上微樹,不足言功,誤蒙聖恩隆渥,升賚封蔭,顧自天表之賜,實為望外之榮,愧竦益深,莫能報稱。惟誓矢此軀於疆埸已。伏思三百年來,事績未錄,枝派未分,慮年遠遺忘無考,是乃敘譜成帙,傅示子孫,俾知祖父之心,當勉盡忠慎,毋忝爾祖雲。
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少保奉勑掛平羌將軍印鎮守甘肅等處地方總兵官右軍都督府左都督達雲著。
萬曆二十七年九月十七日(公元1599年9月17日)
劉敏寬撰武威達氏家譜原序
武威達氏始祖自國初從哈密進貢赴京,忠義恭順,屢建功績。成祖文皇帝嘉獎升試百戶,駐涼州衛,帶俸祿任。高曾梁祖,相沿承襲繼之太子少保。達公諱雲,字騰霄,別號東樓,余叨事同舟湟中之捷籍,威猷而濫功,列尋奉綏遠撫命,公餞別,間謂公曰:“有如許奇且賢郎英偉邁從,當著之譜冊傳諸後世,可永垂不朽也”。公曰:“久蓄甘意,弟未為序”。余乃唯唯應之矣。公燕額虎頭,忠肝義膽,素負清纓之志,恆存裹革之心,賞謂人生之大塊間,當效登燕然、臨瀚海、展土開疆,以盡大丈夫之事業,詎可挽首竊祿,而取屍素之誚邪!余觀公所建之功業,炬赫寰中,誠立志於始而克城終矣。公於三十餘年承襲世胄,當道畀以防守,小試甘肅,撫台侯知公才,檄調綜理互市,公即宣布恩威,虜酋懾服,事浚,敘勞績,欽賜精謬,徭斯而賢聲漸懋,薦將其伙,諸台以頗、牧視惟公拮据邊計,築險隘以作保障,嚴烽堠以明耳目,黠虜遂絕鴟張之萌。且關處天末,山多地少,耕種者尠,民戍悉至酒泉易粟,奔走靡遑。公踏看邊外石關兒有地可耕,既疏通本峽之水,開荒三千餘頃,民戍竟為恆產,居有積倉,行有裹糧,偃干戈而親耒耜者,公之力也。升鎮夷游擊,為西北極沖之區,套虜必由之路,出歿無常,乘隙為患,公相形該築大墉五里,可遏突犯,間有跳梁,受首者多,乃鮮窺伺爾。聲聞朝野,即擢永昌參將,坐席未暖,遂隠邱園。居無何,銀靈叛亂,四方騷動,調薊遼、宣大、秦晉官兵以數十萬計,無奈渠何。時制府魏公知公素抱忠義,謀勇兼資,特調公入戡定。公至計作攻城之具,及畫平叛之籌,輿夫御虜助逆,昕夕經營,不遑寢膳,不久,大破其城,元惡獻俘,余逆就擒。公戰勝攻取之威,丕震賀蘭矣。奏捷敘功,公居首列,朝廷以平逆功,加參將銜,調莊浪,未幾,再調西寧。斯地處極孤懸,逼鄰青海,較之河西五郡,而西寧戰守為尤難。公修邊祚,築險隘,幫築城垣,一勞永佚,城中士庶,舉手加額,仰頌庇萬間大廈矣。偶然海酋永邵卜瓦刺卜囊糾聚大眾,謀犯內地,余與公籌:“某兵出奇以衝鋒,某兵設正而擊尾”,公攘臂而奮曰:“必欲滅此而後朝食!”擊楫決戰,遂統兵對敵,果遂公言,膚功六捷,內有頭目把都兒恰,乃先年李副戎魁被此虜所傷,公斬之,大雪他人之憤,已伸中國之威,蓋世奇績,雖古之名將,何以逾之。於是簡命加升西寧副帥,其莊浪、漢土及碾伯、鎮海將守悉聽節制,此奉敕命之權也。公向余曰:‘虜遭大創,必圖報復。我已厲兵秣馬,以待不虞’。余深服之。不數日,果爾糾眾復犯,幸公運甲兵於胸中,料虜酋於掌上,戒嚴預備,賊無所入,授首者六十有奇,俘獲統來西番二百、頭畜數千,眾虜敗走,殆若風靡。奪獲馬匹夷器不計其數,大資我軍之需,足為戰攻之助。法曰:“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且決勝於未戰之先,料虜於獲捷之後,用兵如神,可於孫、吳相埒。偶延鎮報缺,綸音命公任比,督撫議河西一線,三面皆沖,非謀勇素著不可,是以特疏,欲與新推甘肅趙公更易,奉旨俞允更掛平羌將軍印鎮守甘肅。公甫秉鉞,即慮松山阿赤兔部虜萬餘,屢肆猖獗,戮掠無忌,輒計於督撫,必先間諜部落,示以利害,收其眾黨,翦其羽翼,嗣而掃穴犁庭,沙漠罄歸中國,築邊直接賀蘭,設將增兵,積糧建堡,如斯則無北虜之患雲。督撫囅然曰“良策也,良策也”。時哨報海套諸酋謀犯,公率將士拒敵,大奏六捷,收穫松山黃金榜什等五千有餘,復躡虜往之蹤,又多斬馘,仍檄行各路將領招收投降,前後收穫萬計。已翦松酋羽翼矣,公不辭囏險,統領將士直搗松巢扒沙一帶,捜剿殆盡,阿酋帶領餘部不過數十逃遁投止東套,糾集套虜,報復擾工者數,悉罹挫衂而去。公躬事版築,夏不張蓋,沐雨餐風,披星戴月,胼手胝足,創長邊二百二十餘里,圓莊墩台三十餘座,大小城堡七座,屹然金湯之固。開荒田,勸耕種,通商賈,煥然太平之景象;建公館,立倉厫,修廬舍,允矣中華之勝觀也。原義工築一年,不匝三月而報竣,不惟工之速完,且省一載之錢糧,三軍之勞苦,大有裨益於君國,非公之才能同士卒之甘苦,寧能是耶。自公披堅執銳,東征西討,日無暇晷,前後斬虜不下五千,撻伐功高,華夷瞻畏, 諸酋之瞻俱寒,九邊之氣自倍。上嘉公屢建偉績,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太子少保、左都督,鏐幤疊賜,蟒玉輝煌,誥封四代先,恩蔭再恩蔭,皆指揮使世襲也。夫有非常之功,乃受非常之典,父以赤忠報國,而國以世爵報之,公安攘之功至偉,開展之績最隆,千百里夷地歸華,億萬年武功邁眾,豈擉勒石燕然專美於前哉!若公位躋極品,光榮後先,海內屈指有幾,茲固已酧素志,而封盟帶礪,又在旦晚間矣。且長賢郎不以膏梁自恃,志存禦侮安邊,身冒矢石,百戰成功,歷升世襲指揮使。次賢郎已承恩蔭,復獲倍功加升,昆仲均司戎務,皆有父風。季賢郎方周歲,亦承恩蔭,優給其祿,仍有節次加升祖職指揮同俟再有石麟承襲焉。將來輩克紹箕裘,勛昭麟閣,銘勒鼎彝,引領望之為公慶。茲別公之東,匆匆援筆,愧不成章,公之偉烈,有史傳俱載,無庸瑣贅,斯略述公功萬一耳!是為序。
賜進士第中憲大夫奉敕巡撫延綏等處地方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河東定宇通家眷侍生劉敏寬頓首拜撰
萬曆二十七年九月十七日(公元1599年9月17日)
達通重纂達氏家譜序
蓋家之立譜,如木有本,水有源,録功績,敘事實,分枝派,雖百世之後,水源木本,宗派不致紊亂者也。予達氏原籍哈密畏兀城人,自始祖於洪武初年進貢赴京,忠義恭順,授試百戶,注札涼州,世受國恩。至第六世祖達雲,英材出眾,智勇超群,由世襲而勇貫三軍,憑運籌而智服酋虜。戰比勝,攻比取,開數千里之新疆。復松山,獲扒沙,築新邊,修衙署,建倉廒,勸耕作,一帶戎馬之疆,煥然中華之勝境也。荷蒙埾恩,掛平羌將軍印、鎮守甘肅總兵官,加封太子少保,特進榮祿大夫、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榮封四代,謚英烈武侯,御祭御葬,位入鄉賢,名垂青史。第七世祖達雲之長子奇策,屢建功勳,授大靖參將;次子奇勳,忠繼父志,勇貫三軍,戰勝攻取,毋庸繁敘,蒙皇恩掛征虜將軍印、鎮守昌平總兵官,加封太子太傅,特進榮祿大夫、右軍都督府。第八世祖達元貞,曾任涼州衛守備,運糧至蘭州陣亡。大清膺景命,明將世襲停止。第九世祖達全體,同原配太君一乳而生三子,長曰先,康熙辛未進士;次曰澤,康熙進士;季曰聰,康熙萬壽科武舉。由是而四世宮保,榮封被於明代;一門三甲,美譽著於清時。十世祖達先,由進士任四川提屬峨邊營守備,隨提督唐希順進剿打箭攎,前後受敵,蠻夷石若飛蝗,三軍不能前進,而先忠心義膽,克繼祖志,捐軀效命,手刃單騎,黑夜殺奔大岡,斬蠻賊屍橫遍野,血流成渠。三軍尾隨,直抵賊巢,生擒賊首阿里敦,大獲全勝,功列奮勇,升提標後營游擊。凱鏇,題補四川提標中軍參將,給咨赴蒙兵部帶領。在暢春苑引見,奏封良久, 天顏大悅。奉旨:“達先進剿打箭攎委身血戰成功,忠勇過人,相貌好似滿洲,賞他大花翎子、御書唐句,令赴新任。欽此欽遵。”鏇升浙江台州協副將,調授紹興協副將。蒙皇恩特升鎮守浙江紹、台等處地方駐札黃岩統轄水陸軍務總鎮都督府,加封榮祿大夫,封贈三代,誥命二軸。方知天命之年,在任疾終。清風兩袖,回籍乏資。止生一子達爾猷,系予之父,曾承恩蔭,以二府用。奈宦囊皆空,赴京無力。由行武曾任浙江紹興協標千謥、署理紹興協標左營守備事務,年方不惑,疾終任所。當斯時也,予尚年幼,困守會稽,舉目無親。幸予母楊太君系四川城都府屬峨眉縣令楊公諱允文之女,幼習詩書,克嫻閨範,生於名門,適於宦族。以坤順之體,備乾健之用。處異鄉顛沛之際,而不移其堅貞之志。措資斧,事邁姑,攜孤兒,扶翁夫二櫬,數萬里之長途,歿歸祖塋、生回故土者,皆楊太君之力也。予即三更五夜,奮志芸窗,意為克遂詩書之願,顯親掦名,以旌母德。奈命輿時違,先以楊太君神遊閬苑,鏇以祖母侯太君跨鶴登仙。生存予形單影隻,孤苦零丁,棄芸窗而廢詩書,東奔西馳,未遇佳境,一生之鄙願弗遂,則落得兩鬢版白、年已耳順矣。回憶予達氏自六世祖以始祖起,將三百年之祖功宗泒敘成譜,至今又近三百年矣,再未重纂接敘。予自愧才疏學淺,又兼年老患病,昏樻之際,雖不能成章,欲援筆恭録原敘而接述焉。尋閱原日家譜,已成斷簡殘篇,守跡杳然,喟然嘆曰:“若非重纂接敘,不惟清時未録之事績,後世無考;即明代已敘成譜三百年之祖功宗派,目前已廢。”是以予不辭病苦,終日用心,細查對。以字顯者,恭而録之;杳然者,叶音取意而添録之;清時未録之祖功宗派,接而敘之;則達家之家譜煥然一新矣。筆囑子孫,勿以家譜棄毀,致湮祖功宗派,並負予多病重纂之苦心。更願後代克繼前人,志向聖賢,心存君國,委身盡忠。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於斯為序。
時大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歲,在丁酉仲,呂上澣第一十二世六十叟,達通,字明遠,別字玉峰,重纂敬撰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