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道德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語出《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是春秋時代老子(名李耳,字伯陽)的著作,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在漢初則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至唐代唐太宗自認是老子李耳之後,曾令人將《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唐高宗尊稱《道德經》為《上經》,唐玄宗時更尊稱此經為《道德真經》。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驅使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有之形可以進入無間隙之中。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夠認識到、做得到。

王章海解釋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最柔軟的東西,可以在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之間自由馳騁。(如:熱量和電磁波γ射線可以在任何堅硬物體的縫隙之間自由馳騁) “無有入無間”---沒有形狀的真實存在“道能”的現象,可以進入沒有空間的實體物質之間。(如:光可以穿透玻璃、磁場可以穿透物體、電可以在導體中傳遞。所以,這句話是說: 量性可以穿透任何物體)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我就是根據這些知道:人體不消耗體能才是有益與生命的。(這裡的無對應上面的無,做對比)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不用太多的語言說教,無為(不消耗體能)對生命的益處,是天下任何一個方法都很少能達到的。(道能功)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原文1)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原文2)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原文3)

注釋

1、馳騁:使……賓士,驅使。

2、無有入無間:無有之形可以進入無間隙之中。 或說無形之物可以進入無間隙之物當中,或說無形的力量能夠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無有:指不見形象的東西。

3、希:一本作“稀”,稀少。希及之:帛書本作"希能及之矣",傅奕本作"希及之",今從後者。很少人能認識或做得到。

4、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是以,即以是,因為這個、由於這個;無為之有益,"無為"的好處。我因此知道了"無為"是有好處的。老子的哲學,具有深刻的辯證力量,而他的辯證思維,源於對世界存在方式、對現象的本質的深刻認識。基於這種思想而產主的人生理想、政治主張,便是以退為進,以柔制剛,無為而治。

5、不言之教:不說出來、不發號訓戒的教導。這與"無為"是同一個意思。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評析

“貴柔”是《道德經》的基本觀念之一,除本章論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節里也多所論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現和作用,它實際上已不局限於與“剛強”相對立的狹義,而成為《道德經》概括一切從屬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學概念。老子認為,“柔弱”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徵。如果我們深入一個層次去考慮問題,就會發現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轉化的必然性。他並非一味要人“守柔”、“不爭” ,而是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即柔弱可以戰勝剛強的。這是深刻的辯證法的智慧。因此,發現了“柔弱”方面的意義是老子的重大貢獻。

理解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天下最柔和的莫過於氣,天清地寧之時,誰也看不到它的存在,誰也不在乎它的作用,它卻始終默默無聞地發揮著柔和者的本能。當天昏地暗之時,它一改往日的沉默和柔和,飛鏇怒吼,直衝雲霄,以震天撼地之勢,折枝斷本,甚至於連根拔起;天下最軟弱的莫過於水,風平浪靜之時,它行走山谷,居低就窪,任人利用。沒有人去愛惜它,也沒有人去保護它。它始終自然無爭地發揮著軟弱者的本能。當暴風雨到來之時,它一改往日的平靜和軟弱,奔騰咆哮,一瀉千里,以排山倒海之勢,沖基倒廈,刷新世界。

水和氣是再柔弱不過的了,但是,當它們馳騁天下,摧枯拉朽,滌盪污垢的時候,卻充分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威力。這一威力是“強梁”者永遠無法阻擋的。

如果說“馳騁天下之至堅”顯示了柔弱者的外在威力,而“無有入於無間”則顯示了柔弱著的內在威力。鋼鐵可謂堅硬,可它們都是由原子組成的,每一個原子之內無不充滿了至柔之氣;骨、木可謂堅強,可它們都是由細胞組成的,每一個細胞內無不充盈至柔之水。水和氣無堅不摧,無孔不入,從這裡我們才真正認識了柔弱者的巨大力量和作用,明白了“無為之治”即民主法治的好處。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是老子貴民思想的基礎。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不言之教”的科學,“無為之治”的好處,天下的統治者很少有人認識到,即他們很少有人能夠達到這一思想境界。這說明老子已經深刻洞察了統治階級的貪婪本性。表明把施行“不言之教”和“無為之治”的治國策略完全寄託於統治者是根本不可能的。人民要想獲得民主和自由,還得依靠自己的力量。

本章通過宇宙生成論揭示了宇宙的根本規律。正告統治階級不要為了既得利益而對勞動人民實行強權統治,強與弱是可以轉化的。老子把弱者比於百姓,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無比同情。“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明確表達了老子推翻反動統治還人民權力和自由的強烈願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充分肯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天下希及之”,則說明只有人民民眾的真正覺悟,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獲得幸福和自由。

引語

本章和十二章同樣,都是講人之尊嚴的,申述“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是謂微明”之術。講了柔弱可以戰勝剛強的原理,又講了“不言”的教誨、“無為”的益處。此意貫穿於老子《道德經》的全書之中。他指出,最柔弱的東西裡面,蓄積著人們看不見的巨大力量,使最堅強的東西無法抵擋。“柔弱”發揮出來的作用,在於“無為”。水是最柔的東西,但它卻能夠穿山透地。所以老子以水來比喻柔能勝剛的道理。

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處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老子像 老子像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