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過百家渡四絕句
其一
出得城來事事幽 ,涉湘半濟值漁舟 。
也知漁父趁魚急 ,翻著春衫不裹頭 。
其二
園花落盡路花開,白白紅紅各自媒 。
莫道早行奇絕處,四方八面野香來。
其三
柳子祠前春已殘 ,新晴特地著春寒。
疏籬不與花為護,只為蜘蛛作網竿。
其四
一晴一雨路乾濕⑻,半淡半濃山迭重。
遠草坪中見牛背,新秧疏處有人蹤。
作品注釋
⑴百家渡:從零陵朝陽岩往南行里許,有諸葛廟,廟前一渡口,舊名百家渡,為零陵至道縣的必經之地。
⑵事事幽:事事都忘記了。幽:幽暗,暗淡。
⑶半濟:過了一半。
⑷趁:追趕捕捉。按此義應讀niǎn。
⑸翻著春衫:將穿在身上的短衫翻下來,系在腰間,打著赤膊。
⑹各自媒:各自都有不同的蜜蜂去為其傳花授粉。
⑺柳子祠: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紀念祠堂。
⑻乾:現寫作“乾”。
創作背景
百家渡在永州零陵(今屬湖南)城西湘江畔,這四首詩作於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春。此年是楊萬里任零陵丞的最後一年,秋天就離任回都城臨安。
作品鑑賞
這四首寫景詩,都是抓住一個細節,抓住平凡事物中富有詩意的東西加以表現。
第一首,在湘水渡中,不寫湖光山色,兩岸風物,卻抓住了中流的一隻漁舟;又不寫漁舟的種種,視線卻集中在漁夫身上;卻又不寫漁夫的種種,單寫他穿翻了衣衫,髮髻不裹的自由疏散的服飾,體現了詩人對勞動者不拘禮法、衣著隨便的欣賞之情。畫面表現得光度集中,給人以極深刻的印象。
第二首寫野徑早行,提供給讀者的也只有單純的集中的印象:沿途紅紅白白、四方飄香的野花。詩人集中興趣於郊野的自然景物,而景物中最耀眼的則是向行人獻媚競艷的路花。這時,他身外的一切都不在他眼裡了,見到的只是白白紅紅之花,聞到的只是四面八方襲來的香氣,他就將這剎那間的感興形之於詩。詩句並不特別警拔,但詩人的興會卻表現得異常鮮明。
第三首寫途經柳宗元祠堂。柳宗元曾被貶為永州司馬,如果換一個居官永州的詩人,路過柳子祠,不免要懷古一番。可是楊萬里的眼睛卻盯住了籬竿上的蜘蛛網。籬竿本來是編在柵欄上護花的,然而卻成了蜘蛛結網的憑藉。這是人們在園邊宅畔常見的小事物,寫入詩中,給人以異常的親切感,也顯示了詩人的童心。從中固然可以發現平凡的小東西中的詩情,若說其中含有某種諷喻,似乎也無不可。好詩是常常留著讓讀者充分想像的餘地的。
以上三首都集中繪寫景物中的某一個點,有如電影中的特色鏡頭;而第四首乍看似是寫全景和遠景。但細察之,置於畫面中心的仍然是吸引視覺的有生意的景象。道路和遠山只是畫面的背景,著重呈露的卻是草中的牛背和秧間的人蹤。詩人的用心始終是賦予平常事物以新鮮感。
這組詩充分體現了楊萬里詩歌風格清新活潑,明朗通脫,語言淺近平易,無艱澀造作之態的特色。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大常博士、大學侍讀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江西派,後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餘首。亦能文。有《誠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