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旅遊

過度旅遊

過度旅遊,也就是旅遊業的過度發展,它會給環境帶來危害,並引發很多問題。大量的森林以及一些其他的植物被各種住宿設施或風景名勝區替代了,肯定會打破這些地區的生態平衡,破壞風景名勝區的自然美。更糟的是,環境保護已經面臨更大的壓力了,因為許多遊客在離開景點的時候把他們的垃圾丟在景點裡。此外,過度開發旅遊業會占用大量的耕地,導致土地短缺。如果過度開發旅遊業會對我們的環境有害。因此,不應在沒考慮環境問題下就開發旅遊業。我們應該保持旅遊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使我們能夠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環境之間實現可持續發展。

簡介

過度旅遊過度旅遊
旅遊業依託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的無窮魅力,已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但它並不真的如某些人所願,不絕如縷的遊人帶來滾滾財源的美事,就這樣千秋萬代。旅遊業是把雙刃劍。發展得好,拉動經濟發展、幫助當地人脫貧致富。過度發展則加重生態負擔,不僅威脅經濟發展,還令當地人喪失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大自然以其博大胸懷養育了萬物生靈,但她並沒有慷慨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地步。自然文化遺產,是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不可或缺的瑰寶,人類要繁衍不絕,這些寶貴資源就必須生生不息。對其過度開發,無疑會給其帶來損壞和犧牲,以此換取的“經濟效益”也不過是對資源的快速“貼現”或“變現”而已。這種“遺產貼現”行為奉經濟利益、眼前利益為第一原則,其狹隘和短視是毋庸置疑的。

旅遊地過度開發,短期的經濟繁榮自然誘人,但明天就無法預見。過度開發的成本更是大得驚人:在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自然資源容顏漸凋,自我恢復和自淨能力不斷下降;在百年甚至千年之後,景致將不復存在,甚至生存之本也將喪失殆盡。

原因

1、經濟效益的可量化和社會生態效益的相對籠統性。許多地方“唯數字論”,“唯效益論”大行其道,政績衡量標準片面,難怪決策者顧不得許多,直奔看得見的利益去了。

2、“代際公平”問題的存在也加速了旅遊地的過度開發。後代只在觀念中存在,在市場中卻缺位。他們的利益在現存的市場中常常被忽視。

3、一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往往也是自然和文化遺產面臨最嚴峻考驗的時期。假設其他條件(修養、知識、道德、家庭負擔等)都相同,體驗著經濟高速增長的人,會比沒有體驗著高速增長的人目光更短淺,要求的貼現率更高。

影響

受過度旅遊所累,從泰國海島到珠穆朗瑪峰,不少世界知名景點陷入生態危機,淪為“失落的天堂”。

喧囂的海灘

過度旅遊過度旅遊
尋找一片人跡罕至的海灘,開始一段安靜悠閒的旅程,這是不少旅行者的夢想。然而,遊人的到來卻令越來越多偏遠的地方變身熱鬧的景點,喪失當初特有的天然、靜謐氣質。好萊塢明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出演的電影《海灘》描述了背包客尋找不為人知的海島的故事,泰國南部的皮皮島是片中海上“世外桃源”的取景地。現實中,呈啞鈴形狀一大一小兩個島嶼組成的皮皮島早已是遊人如織的旅遊勝地,島上遍布商鋪和酒店,每天有大量遊人、商販往來,難有片刻寧靜。

泰國旅遊理事會的數據顯示,每年有140萬遊客造訪皮皮島,而這兩座島嶼中的大皮皮島僅寬3.5公里、長8公里。泰國政府無限期關閉的達差島起初也是一座鮮有人知曉的小島,因為沙灘細白、海水湛藍吸引了大批遊客到訪,變為熱門旅遊地。

泰國農業大學漁業系副主任吞·塔隆納瓦索瓦說,由於旅遊業發展迅速,達差島上一片可容納70人的沙灘每天有1000多名遊客到訪,還不包括在那裡停靠的遊船和擺放的食品攤位。越來越多遊客渴望踏足人跡罕至的景點。隨著旅遊業持續發展,能夠長期保持天然面貌、免於過度開發的景點並不多。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顯示,2014年全球有11億次國際旅遊,比一年前增長了4.4%。

繁忙的港口

技術進步令人們更方便地旅行,也加劇了旅遊業對生態環境構成的威脅。在旅遊業推動下,不少以自然風光著稱的景點成為繁忙的旅遊集散地,蜂擁而至的遊客令當地環境不堪重負。

墨西哥科蘇梅爾島最初以寧靜的風光揚名世界,如今卻成為全球第二繁忙的遊輪到訪港口。加勒比海地區是遊輪熱衷拜訪的目的地,來自世界各地的船隻每年拜訪當地港口6.3萬次,在當地排放8.2萬噸垃圾。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1999年雜誌數據顯示,平均每艘遊輪搭載近2000人,包括600名船員和1400名乘客。遊輪上每名乘客平均每天製造3.5公斤垃圾,遠高於當地人平均每天0.8公斤的水平。

擁擠的珠峰

即使在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專為登山而來的遊客也日漸增多,甚至在登頂珠穆朗瑪峰的途中引發擁堵。自從1953年人類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以來,已經有7000多名登山者登頂珠峰,更有數萬名登山者在珠峰腳下紮下帳篷。在天氣好的時候,一天之內就會有200多人登上珠穆朗瑪峰。每個登山者全副裝備,帶著食品、塑膠製品、馬口鐵罐頭、鋁製易拉罐、玻璃製品、衣服、紙張和帳篷等物品來到這片曾被視為人類禁區的地方,保持清潔衛生成了珠峰的一大難題。數據顯示,管理當局每年從珠峰清除1.1萬公斤人類排泄物,而遺留在山上的污物遠不止於此。

自從2014年春天雪崩發生山難以來,珠峰的登山活動暫告停歇,但在2016年春天又再次升溫。

應對

過度旅遊過度旅遊
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單純運用市場手段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無限制開發,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勢必都難以持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旅遊資源進行科學的開發和利用,道路只有一條———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具體而言,開發旅遊資源必須首先考慮資源及環境的承載力,在允許的範圍內對其進行開發利用,並應對帶來的破壞及時進行補償修復,實現該種資源的循環利用,從而實現環境的生態平衡以及代際平衡。九寨溝從斷臂之痛中走了出來,莫高窟的保護也已經從無序走向有序。甘肅省制訂的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將保護莫高窟的工作提高到立法層面,通過具體的規定將保護的指標量化,保證文物保護不淪為空談。像給莫高窟旅遊環境容載量制訂科學數據,開放洞窟採取分區輪休制度或者限制遊客數量等,都是值得借鑑的經驗。

從實踐層面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歸根到底要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這雖有老生常談之嫌,但有兩點卻不得不說:第一便是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旅遊資源是進行旅遊活動的基礎和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遊業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二是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旅遊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實現三種效益,才能體現保護的必要性。

總而言之,保護與開發是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惟有二者並重,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才大有希望,斷臂之痛才不會長久,和諧之美才能夠永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