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經濟學[學科]

運輸經濟學[學科]
運輸經濟學[學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運輸經濟學是指部門經濟學之一。研究運輸業經濟關係和經濟活動規律的學科。以運輸業的生產和再生產活動全過程為研究領域,以人們在運輸生產過程中發生的各種經濟關係為研究對象。任務是研究運輸領域中固有的經濟規律及其表現形式,總結運輸實踐中的經驗並加以理論概括,闡明運輸經濟管理的原理方法,為黨和國家制訂交通運輸發展的方針、政策服務,為促進運輸事業的發展、提高運輸經濟效益服務。內容一般包括:運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綜合運輸體系的建立與發展;各種運輸方式之間的聯繫及其發展;運輸業內部各環節之間的聯繫及其發展t貨流、客流形成的規律及其合理運輸的組織;運輸業的物質技術基礎及其發展;運量和投資在各種運輸方式間的分配;運輸布局及建設;運輸業的管理體制;運輸業的計畫、成本、價格、利潤、勞動工資、經濟核算;運輸業的經濟效益及計算方法等。運輸經濟學是運輸經濟領域的主幹學科,鐵路運輸經濟學、水路運輸經濟學、公路運輸經濟學、航空運輸經濟學和管理運輸經濟學是它的分支學科。運輸經濟學為各種專業運輸經濟提供理論指導和方法論。

簡介

運輸活動的發展使得運輸問題不斷產生,各種理論和方法都在試圖解決運輸業產生的問題,經濟學也在為運輸問題的解決提供手段和方法.於是運輸經濟學應運而生。

運輸經濟學是用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運輸業問題的一門學科。簡單運用經濟學的某一理論來解決單一的運輸問題還不足以使運輸經濟學成為一門學科,運輸經濟學成為一個獨立學科要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並運用該理論體系對運輸業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作為運用經濟理論來解決運輸業問題的學科,其核心是研究經濟這種治理手段是否能夠對運輸活動治理產生作用這一問題。

研究內容

①運輸的性質和特徵,運輸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運輸與生產力布局的關係,運輸與流通的關係,運輸業的管理體制。

③運輸合理化的經濟效果,運輸業採用新技術的經濟問題,各種運輸技術措施的經濟效果計算及評價。

④運輸業的經濟政策和技術政策及其理論依據。

⑤運輸業的勞動組織、勞動生產率和工資制度。

⑥運價形成,運輸成本分析及運輸業的經濟核算等。

社會主義國家的運輸經濟學在上述研究內容中,重視運輸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經濟關係。如運輸業的發展戰略及其巨觀經濟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的評價,運輸業與工農業的發展比例,各種運輸方式的綜合利用、合理分工和各種運輸方式內部的經濟管理等。

歷史

一、國外運輸經濟學發展的歷史軌跡

從大的方面來說,運輸經濟學發展的歷史軌跡可以分為運輸經濟專項研究階段和運輸經濟系統研究階段,運輸經濟專項研究階段主要是伴隨著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而形成的對運輸經濟學的的研究,此階段經歷了運輸經濟學的萌芽時期、起步時期;運輸經濟系統研究階段則是不僅僅局限於某個交通工具的研究,而是從運輸業出發,考慮到與各個方面的聯繫,形成系統的概括的運輸經濟的理論,此階段經歷了運輸經濟學的迅速發展時期和繁榮時期。

(一)運輸經濟專項研究階段

運輸經濟的萌芽伴隨著鐵路的出現,運輸經濟專項研究階段起初主要是對於鐵路的研究,之後汽車運輸的出現帶動了各個運輸方式的發展,運輸經濟學的研究開始了發展起步。運輸經濟學的萌芽時期——鐵路運輸研究階段。鐵路作為新的交通運輸工具出現在運輸行業中後,逐漸在運輸行業中占據統治地位,此時就是鐵路運輸主導下的運輸經濟的研究。在這一發展階段中,運輸經濟學研究開始萌芽:1776年,亞當斯密所著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論述了運輸對城市和地區經濟繁榮所起的促進作用及政府在交通設施方面的開支問題;1850年,英國教授拉德那出版《鐵路經濟》;1887年,惠靈頓發表《鐵路布局的經濟理論》 。

在各種交通運輸方式帶動下的研究。二次大戰前,汽車運輸在歐美國家的發展超過了鐵路,同時其他運輸方式也得到迅速發展。為適應這種變化,運輸經濟學也相應調整了它的研究內容。

1935年洛克林出版了《運輸經濟學》,1940年詹森出版了《交通運輸:經濟原理與時間55,1950年費爾出版了《運輸經濟學》,1958年出版了梅耶等人的鏈輸業中的競爭經濟學》,這些著作是這一時期運輸經濟學的代表性著作。

(二)運輸經濟系統研究階段

隨著運輸系統的日益完善,運輸與各個部門的聯繫日益緊密。隨著運輸經濟的發展,運輸經濟學也進入了迅速發展時期和繁榮時期。

(1)運輸經濟學的迅速發展時期

綜合經濟、環境、政策的研究階段。20世紀60年代之後,運輸經濟學在投資和成本效益分析方面取得了較快進展。進入70~80年代,西方運輸經濟學除了綜合性的著作,還有一些比較專門性的論著,如航空經濟、海運經濟、客運、城市交通、各國運輸政策分析等。

(2)運輸經濟學的繁榮時期

量化基礎上的系統研究。在這一階段中,西方對於運輸經濟學這一學科已經有了標準的理論依據,並且能夠將大量的經濟計量方面運用到對運輸經濟問題的分析當中。在一定程度上,這個階段的運輸經濟學開始為其他運輸學科提供必要的經濟理論基礎。

二、運輸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在我國,運輸經濟學的研究起步較晚,引進西方的運輸經濟學是從20年代後期和30年代開始的。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國的經濟學和交通運輸方面的學者努力探索適應我國國情且符合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的運輸經濟學學科理論體系。在這一時期的前期,陸續出版了《鐵路運輸經濟學》、《公路運輸經濟學》、《中國交通經濟分析》、《中國的交通運輸問題》等一批著作。到了20世紀90年代,運輸經濟學學科體系逐漸建立起來。

1989年趙傳運、榮朝和、馬運等人翻譯了《運輸經濟一實踐、理論和政策》;1999年上海海運學院陳貽龍教授和西安公路交通大學(現長安大學)邵振一教授主編的《運輸經濟學》出版,它是國內最具系統性的一部運輸經濟學論著之一;2002年管楚度的《新視域運輸經濟學》和榮朝和《西方運輸經濟學》出版。

近十年來,我國在運輸經濟學領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績,研究隊伍也隨之迅速發展,以運輸經濟為專業的經濟學家的人數也逐漸增加。

核心理論

運輸市場均衡理論是運輸經濟學的核心理論,作為個體經濟學核心理論的市場均衡理論能否套用到對運輸活動的治理當中,需要對運輸市場的構成及相關主體的選擇行為進行具體研究。因此,運輸需求、運輸供給、運輸市場均衡形成和意義的研究就成為運輸經濟學的基礎性研究內容。

1、運輸需求規律研究

運輸需求規律並不能從經濟學原理中簡單移植過來,需要結合運輸業的特點具體論證。運輸需求具有派生需求的特點,因此運輸需求規律的決定基礎不是消費者的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同時,運輸需求與要素市場的需求理論也不完全相同。首先,運輸需求分為客運需求和貨運需求,客運需求按出行目的不同又可分為生產性客運需求和消費性客運需求。貨運需求和生產性客運需求的特點與要素需求理論中的決策主體目標一致,即實現經濟活動主體的利潤最大化。具體表現為實現貨主或旅客所服務企業的利潤最大化。但貨運需求中假設運輸服務量與產地的供給量和消費地的需求量相同.即兩地之間的貨物流動是以貿易為基礎的,沒有貿易活動便沒有運輸需求。作為生產性客運需求.旅客在途時間一方面是生產的損失.另一方面也給出行主體帶來了愉悅的心情,從而可以獲得一定效用。而作為消費性客運需求,消費者抵達目的地後的效用與在途時間的占用及運費之問的關係是決定這種運輸需求的主要影響因素。因此,對運輸需求規律的研究需要結合運輸業的特點、運輸主體的目標等具體因素進行具體分析。

2、運輸供給規律研究

成本是決定供給規律變動的基礎。運輸業屬於網路型基礎產業.運輸業成本由基礎設施成本、移動載運工具成本和營運成本三部分構成,其成本與其他行業不同。首先,是否擁有基礎設施決定了運輸服務提供者不同的成本變動情況。擁有基礎設施的服務者,由於基礎設施所占成本比重高,因此服務量越大,其網路經濟性越強。相反,不擁有基礎設施的運輸服務提供者的網路經濟性較弱。其次.載運工具具有不可分割性,因此其平均成本曲線並不是完全平滑的。再次,在載運工具額定載運能力範圍內邊際成本變動不顯著,而超過裝載能力,其邊際成本會呈現跳躍式增長。最後,運輸業中還存在大量的共同成本和聯合成本。因此,結合運輸業特點研究運輸成本變動規律。從而對運輸供給定理進行科學證明是運輸經濟學研究的又一個重點。

3、 運輸市場均衡作用研究

在運輸需求和運輸供給規律證明的基礎上,將運輸需求和運輸供給同時置於運輸市場的範圍內,研究兩者共同作用下的運輸市場價格和交易量即運輸市場均衡研究。運輸市場均衡主要研究運輸市場是否能夠自動實現均衡以及均衡後的意義,旨在從理論上證明運輸市場可以對運輸活動起到基礎性的調節作用。

綜上,通過運輸需求和運輸供給規律的研究以及運輸市場均衡穩定性的證明,在滿足基本假設的前提下,運輸市場具有對運輸活動的調節功能,達到運輸活動參與主體的利益最大化,從而實現運輸業資源的合理配置。運輸市場均衡理論從理論上論證了在符合市場基本假設下的運輸活動治理手段,即市場手段,是運輸經濟學的核心理論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