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運甓齋記
創作年代:明代
作者:貝瓊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昔長沙公陶侃刺廣州[1],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對曰:“吾方致力中原,故習勞耳。”嗚呼!晉自渡江而南,上下俱偷[2],棄中原而不恤,侃獨有志於此,固非一時坐談老莊者所及也。及都督荊湘等州,檢攝軍府從事[3],未嘗少閒。又嘗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逸游荒醉,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4]。”其聰敏恭勤,於此見之,非特運甓一事而已。
吾意其擁強兵,據重地,畜威養銳之久,當率諸郡請命北伐,拔黔首於膻腥[5],以雪宗廟之恥。而即安一方,凡四十餘年,所謂平日習勞欲致力中原者,直虛語耳!
且諸胡迭興,未易剪也。蘇峻之變[6],國破君辱,正臣子灰身之日[7]。大兵雲集,乃欲違眾西還,縱虎自害,亦獨何心哉?周太叔帶之難[8],齊小白有洮之會[9],晉重耳有溫之師[10]。侃以桓文自任[11],而所以勤王者如此,又豈果能踐其言如運甓時邪?他日且欲正卞敦之罪[12],敦固可誅矣。侃之夷大難[13],立大功,亦由溫嶠輩激以天下之大義[14],不相異同,故僥倖石頭之捷[15],如其中為進退,事幾敗於垂成,則何異於敦乎?梅陶稱其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16],亦過論也。
雖然,晉之危而復安,亡而復存,實資其力,此為諸臣之冠,而著之於史焉,予故反覆論之。其行事雖有未至,而所言則可為萬世法。何者?人情好逸而惡勞,天下之事,恆成於勤而敗於逸。運甓之喻,豈不善邪!
剡山單陽原以名其齋[17],蓋能志乎勤已。初,陽原讀書山中,既老不仕。洪武四年[18],詔征諸儒,郡侯強起之[19]。既至京師,又辭,吏部乃授漢陽湖泊使[20]。然官無崇卑,能志於勤,則所施必有過人,而不虛生虛死矣,因其馳書三千里外,求文為記,故書以復之。若侃之為政,漢陽父老固能道之。而破陳敏於武昌,平杜弢於湘州[21],求其遺蹟,可想見其風流於千載之下乎!
作品注釋
[1]陶侃:字士行,廬江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人。早年孤貧,有志操。先後參與討平陳敏割據勢力及杜弢起義,以功為王敦所忌,轉為廣州刺史。王敦亂平,以征西大將軍還鎮荊州。328年(鹹和三年),溫嶠等奉他為主帥,平定蘇峻祖約之亂,任侍中、太尉,都督荊、交等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長沙郡公。[2]偷:苟且。
[3]檢攝:檢查整頓。
[4]“大禹聖人”七句:見《晉書》本傳。
[5]黔首:老百姓。膻(shān)腥:這裡以羊的氣味代指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
[6]蘇峻:字子高,東晉將領。明帝時,以破平王敦和江南豪族沈充有功,受任冠軍將軍、歷陽內史,擁兵生反晉之心。成帝時,欲征為大司農以釋其兵權,拒不受命,發運叛變,陷建康,縱兵大掠。為溫嶠、陶侃聯軍戰敗而死。
[7]灰身:粉身碎骨。
[8]周太叔帶之難:指周襄王之後母弟太叔帶勾結狄人爭奪王位之難。
[9]小白:即齊桓公,名小白。洮之會:事在公元前652年(魯僖公八年)。洮:在今山東濮縣南。當時為曹地。
[10]重耳:即晉文公,名重耳。溫之師:事在公元前635年(魯僖公二十五年)。晉文公出兵平定太叔帶之難。溫:在今河南溫縣。
[11]桓文:指齊桓公、晉文公。
[12]正卞敦之罪:卞敦,字仲仁。蘇峻反,溫嶠、庚亮移檄征鎮同赴京師,敦時為都督安南將軍、湘州刺史,擁兵不下,又不給軍糧。及蘇峻平,侃奏敦阻軍顧望,不赴國難,請檻車收付廷尉。事見《晉書.卞敦傳》。[13]夷:平。
[14]溫嶠:字太真,太原祁縣人。他與庚亮等討平王敦。及蘇峻作難,溫嶠約陶侃同赴朝廷,侃託辭不進。嶠固請,且推為盟主,又遣書激怒他,侃這才起兵。
[15]石頭之捷:指平定蘇峻之亂。石頭:石頭城,即建康,今南京市。[16]“梅陶”二句:見《晉書.陶侃傳》。為尚書梅陶與親人曹識書中語。[17]剡(shàn)山:山在今浙江嵊縣。
[18]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洪武為明太祖年號。
[19]郡侯:一郡之長。這裡指知府。
[20]湖泊使:明代設有河泊所大使,掌收魚稅。
[21]“破陳敏”二句:事見《晉書.陶侃傳》等。
作品賞析
這事被歷代傳為佳話。單陽原因以“運甓”名其齋,請貝瓊為記,貝因寫成此文。文章考察了陶侃一生的行事,肯定了陶侃的言論及其歷史功跡。但又尖銳地指出:他擁強兵,不能請命北伐,救民於水火,使運甓之說成為虛語。但又指出:“其行事雖有未至,而所言則可為萬世法。”文章雖為居室作記,但能盪開一筆,不局限於運甓一事,且見解精闢,頗具史識;論述鞭辟入裡,在居室記中別開生面。
作者簡介
貝瓊(1314?—1379),字廷琚,崇德(今浙江桐鄉縣)人。年四十八,始領鄉薦。元末動亂,退居殳山。張士誠屢辭不就。明洪武初,征修《元史》。書成,受賜歸。1373年(洪武六年),以儒士舉除國子助教。1376年(洪武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授勳臣子弟。1378年(洪武十一年)致仕。瓊性坦率,篤志好學,博覽經史,尤工於詩。“其文亦沖融和雅,有一首三嘆之音”(《四庫全書總目》)。著有《清江貝先生文集》三十卷,詩集十卷,詩餘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