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牧業
從歷史上看,遊牧業過去被認為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階段。它比狩獵採集階段先進,但是比定居農業落後。現在認為遊牧業是定居農業的一個分支,而不是其前驅。它是農民通過放牧牲畜以適應降水不足的乾旱地區的一種經營方式。
遊牧業雖然驅趕牲畜,逐水草而流動,但是它絕不是隨機的漫遊。牧民們是根據多年對當地的地理條件、牧草生長情況等因素的變化所積累的經驗為依據而遷移。大體上,每一個遊牧部落或民族都有其放牧的一定範圍。
由於各地氣候與植被條件不同,所放牧的牲畜也有所不同。在北非和中東,駱駝為其最重要的牲畜,其次是綿羊和山羊;在中亞以馬為主;東非以牛為主。在放牧的牲畜中,最耐渴的是駱駝,最耐粗飼料的是山羊,最耐寒的是在北極地區牧民們放牧的馴鹿。
牧民雖然從牲畜的放牧中獲得大部分生活必需品,但是,他們必須與農業民族進行物物交換,以獲得糧食、衣著等生活必需品。在歷史上,遊牧民族由於具有強大的機動性,經常侵襲農業地區,建立一個個王朝,在世界歷史上有過很大影響。但是,今天的遊牧民族則因缺乏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正處於衰落之中。很多地區的牧民已轉向定居,家庭成員中只有個別人隨牲畜到遠處放牧,其他成員則過著常年定居生活。中東地區石油工業迅速發展,牧民們大都放棄其傳統生活,轉向城市,只有邊遠地區,牧民們仍保持其原來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