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
幾年前,曾有政協委員倡議恢復老阜陽獨特的地方小吃“連老大罈子肉”,在走訪幾位耄耋之際的老阜陽人後,方知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阜陽小隅首曾有位姓連的老闆開的小吃店,四鄉八里的百姓和街坊都讚不絕口。口口相傳的“連老大罈子肉”是肉嫩皮糯十里香,就著米飯下肚,那真是給個縣太爺也不換。那時候到“連老大罈子肉”下館子是爺們經常打牙祭的事情。一罐肉捧上,一碗飯落桌,講究的是個品字,切勿大快朵頤。到這個地方來若是風捲殘雲,會被當成是“吃個老母豬不抬頭”的劉姥姥。
“連老大罈子肉”的後人連淑霞老人,回憶自己爺爺曾經的那段故事至今還記憶猶新。爺爺家開的小吃店叫“連老大小吃鋪”。位於老阜陽城小隅首十字路口,往北不遠處的路西側,一人胡同旁邊有南北兩間門面。主打的招牌菜是:虎皮肉、虎皮蛋和四喜圓子,那時候大米在老阜陽城不多見,連老大專做白米飯買賣,老阜陽話叫“燜翹飯”。當時連老大還收了一個姓趙的徒弟,連淑霞老人記得前幾年還能見到趙徒弟的老婆。因為那時物質匱乏,備料不多,且價格公道。但畢竟不是普通人家日日可餐。“連老大小吃鋪”每天只賣中午一頓飯,賣完關門收攤回家。連淑霞老人回憶:直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阜陽的大米還不多見。對於喜事麵食的普通阜陽人而言,在那個年代吃點大米,饕餮肥肉,已是相當奢侈的牙祭了。目睹時下阜陽餐飲各大燈紅酒綠,就可以遙想當年“連老大小吃鋪”曾經的輝煌。
做法要求
罈子肉千萬不能沒有肥肉,純粹的瘦肉是做不出罈子肉的。豬肉連皮,肥瘦摻雜。肉塊上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肥肉膘,生料也不局限於五花肉,上好的後丘肉前槽肉均可。切塊放入沸水鍋中氽水,再用清水洗淨瀝水。將肉塊放入沸騰的油鍋之中,皮至黃,肉至白時撈出。以小沙鍋做容器收納過油肉若干塊,罈子內加入醬油、冰糖、肉桂、薑片等,點少許醋和辣椒段,當然還少不了蔥段、大料、茴香面,再加些臘菜。用蓋子將罈子口蓋好,放置在一口大鍋之上,鍋口籠屜放置竹製的箅子,先以旺火滾沸,再改微火,燜至肉酥湯濃香爛即可。箇中滋味需悉心領會,難的是配料和火候。及至端上八仙桌,因為先期過油炸,虎皮肉兼具色香味,此乃人間上品也。時稱“連老大罈子肉”。
特色
潁州菜系的特點是匯通南北甜鹹兼作,燴蒸烹炒別具一格。民國期間阜陽城區的酒樓就多達三十餘家。主要有醉仙居、四喜樓、洞天春、得月樓、太平春、和合樓、聯興居、小有天等。這些菜館都聘有素享聲譽的名廚,設有雅座包廂。每家酒樓都有幾樣自己的拿手好菜,如醉仙樓的“清蒸桂魚”,得月樓的“綠荷包肉”等等。“連老大罈子肉”只能算是小鋪子,在眾多林立的家樓競爭下打出了自己獨特的私房菜餐飲旗號,保留了一份平民化的原生態。以現在的角度解讀這位連老大,他能找準自己在市場中的定位,避短揚長,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感受
燈影罩紗,曾經多少佳人。亦幻亦真,無非紙上春秋。虎皮蛋和四喜圓子時下還能經常見到,但是“連老大罈子肉”久已失傳,至今只能殘存在一些老阜陽人的記憶里,也許再時隔十年,記得“連老大罈子肉”的就不多了。因其做法講究配料考究,細火煨燉,酥爛不膩,鮮香異常,保持原汁原味。不僅肉嫩,皮也很糯。如今,連淑霞老人至今還保留著吃自家配料、自家碾磨的茴香面的習慣。每年臨近年關,老人都要親自採購各種配料近四十多種調配碾磨。老人回憶現在年事已高,都是找街上電動打磨機碾磨了。還在數年前,家裡還備有石質的石臼和石杵,每次購買回來配料都是自己打磨成粉,居家做菜少不得點香酌料,提神提香。
值得一書的是鹵鍋,那口鹵鍋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了,中安線上的王總曾經對我說,一口鍋放那么久該壞了啊。我告訴他,你用靜止的角度觀察這口鍋,他就是不可思議。如果用生命和運動的角度理解養護過程,那么它永遠是一口鮮活的生命。每年過年和節假日,老人都要養護鹵鍋。厚厚的油層使得湯鍋與空氣隔絕,成為真空包裝的封閉器。這使得這口鹵鍋頗具傳奇色彩,這是一口有生命的鍋,這是一口承載阜陽私房菜特色的鍋。
行行復行行,紅塵漸遠,市聲也在汗青之外了。烏衣子弟,故候家冢,皆成過往煙雲。似乎只有舌尖上的記憶,還有些許印痕。阜陽是個農業資源相當豐富的農業大市,以此為底蘊,孕育出了不少傳統的小吃。如何讓阜陽的小吃和老字號發揚光大,這需要很多人的熱心參與。首先是挖掘和保護,現在我們是在和時間搶時間,思想意識要和措施同步。工業必須科學地介入,適時做大做強規模。民間技藝保留者也要跳出血緣定位,參與到保護歷史財富之中。這些無形資產一旦失傳,我們會喪失很多歷史細節,再多的精彩也只能成為一個記憶,只留下一爿虛幻的舌尖上的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