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牽圩

1955年冬,在關家村西開山河1.4公里連線象山嘴,又把西邊�灘地包入圩內,又縮短堤線1.5公里。 1973年,沿圩西崗地開挖山河長1.6公里,將山地來水撇入姑溪河,縮短堤線1.8公里。 1976年薛、丹、博聯圩動工,即開挖圍屏新河將山區來水撇向紀村新河流入姑溪河,在橋頭串堵口和在連牽、香塘兩圩之間建閘控制。

開挖圍屏山河和紀村新河,聯並香塘圩,成今連牽圩。圩東隔新河與團結圩相望,南濱姑溪河,西畔撇洪渠,北傍當博公路和崗地,分屬關馬鄉和圍屏鄉。全圩22平方公里,耕地1.96萬畝,圩堤長11.12公里,圩堤頂高程12.5~13米,坡度1∶2~1∶3。
連牽圩為老圩之一,初聯於清鹹豐六年(1856),即將南北二圩、新作圩、寺覺圩、常興圩、孫家圩併入連牽圩。舊有“連牽、新作、自家(即寺覺)、常興、姑塘、普濟(今名苦菜)”6圩名。其餘圩�為清嘉慶、道光年間所築成。圩中有崗壠貫穿,東西各三圩,中有儲家渡由南向北流入姑溪河。渡西有姑塘、耿家、林家、苦菜四圩�,圩小堤長,動輒出險。民國20年7月23日,連牽及各小圩均潰破。
1949年大水後,以工代賑,經一個冬春施工,開挖小王村及象山嘴兩條山河,在儲家渡堵口,將林家、耿家、姑塘、苦菜四圩�併入連牽圩,縮短堤線10多公里,1953年冬,在陶村東北築堤長0.8公里,把東邊�灘地包入圩內。1955年冬,在關家村西開山河1.4公里連線象山嘴,又把西邊�灘地包入圩內,又縮短堤線1.5公里。1962年,本著民辦公助的原則,自采、自砌塊石護坡長1.74公里。1973年,沿圩西崗地開挖山河長1.6公里,將山地來水撇入姑溪河,縮短堤線1.8公里。1974年秋在儲家渡口建鋼筋混凝土結構閘。至此,連牽圩聯並形成獨立體系。
1976年薛、丹、博聯圩動工,即開挖圍屏新河將山區來水撇向紀村新河流入姑溪河,在橋頭串堵口和在連牽、香塘兩圩之間建閘控制。經過兩年的施工,按規劃實現大聯圩,又縮短堤13公里。1981年,按聯圩規劃,在山河出口處(窯頭)建大閘一座,輔以電力提水站,用意原系蓄、泄、提相結合,但運用效果與之相悖。原圩堤單薄,險段多,經多年培修加固,聯圩時圩堤高已達12米左右。1983年汛期,南埂滲水嚴重,塌坡多處,經搶救脫險,同年冬修中,從填塘固基入手,按設計標準修築,堤身已發生顯著變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