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鴿的歷史

通訊鴿的歷史

null通訊鴿的歷史
人類在紀元前就馴服野鴿子了,傳說在希臘神話里,勇猛的馬爾斯派就飼養鴿子,派鴿子給愛神維納斯帶信。

有一個鴿子在軍事戰地的故事,那時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巴黎被德軍包圍,當時法國駐軍,用鴿子和友軍聯絡,前後打擊德國軍隊,通過這次戰事,法國致力於訓練通訊鴿。法國擁有很多令人刮目相看的鴿系,比如保羅西翁。法國的鄰國比利時,著手改良通訊鴿為家鴿,而參與競翔行列,比利時成為全世界賽鴿交流之地。

日本引進外國鴿,都是集中在關西一地飼養,也舉行比賽,後來逐漸傳到日本各地。1887年日本軍隊也承認鴿子在戰事時的重要性,便從歐洲引進優良的鴿子加以研究改良訓練,可是日本無法獲得技術性的訓練教導,尚無法用於戰事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鑒於鴿子在普法戰爭時的表現,日本也在1919年,由陸軍部成立軍鴿調查委員會,在中野(現在的日本警察學校的舊址),建造鴿舍並進行研究軍用鴿的訓練。1923年的時候,日本關東大地震,全東京市幾乎陷於毀滅狀態,所有的通信網路幾乎中斷,當時通信鴿成了唯一可以套用的通訊方式。

展望全世界現今有賽鴿的地方,比利時、荷蘭、法國、日本、美國、英國、德國、中國,比利時是全世界賽鴿發源地,他們每年舉行的巴塞隆納國際大賽都吸引世界各地的賽鴿好手參加比賽。

台灣的賽鴿歷史

台灣光復以來,除了各項建設與經濟發展突飛猛進外,賽鴿活動的進展迅速更是有目共睹的。台灣養鴿賽鴿的歷史說長不長,說短可也不短自1930年起民間的傳書鴿競賽,至今不過六、七十年,但今日台灣競賽激烈的程度卻也不輸他國。話說當時民間養鴿比賽的風氣隨著1940年二次大戰開打,也暫時中止,戰時島內糧食短缺,日方又正值軍用通訊鴿的需求量大增,於是以米糧來換取台灣民間養鴿者的幼鴿。

同時間,台灣也開始引進日本的銘血。由於早期飼鴿的風氣起源於新竹、台南、屏東等地區,鴿系的引進自然也從這些地區展開先鋒。新竹地區最早引進大江(奧斯曼)和吉川鴿系,代表人物有陳順良鄭鑒先生;台南地區則有許煥堂、黃文長、施有政和曾人卿先生等,自新竹引進以上兩大鴿系;屏東、林邊地區則有並河靖、關口龍雄及小松、錦龜系等,代表人物有羅萬成陳敏生先生,此外軍鴿一系則是由日本南部伯爵自歐陸購回,並禮聘請教練培育成的「南部鴿系」。

當時的傳信鴿多屬大型鴿、鼻瘤、眼眶大而明顯,頸長、腳高、尾翼也長,體重大約十四兩,站立時呈立體三角形,在那時候尤其喜歡「鐵板翼」,主翼先端沒有開岔如W字型者,且羽翼既長且硬,被視為可耐惡劣天候。而軍隊中的鴿子並且清一色為暗灰色,原因是日本軍方認為白色或淺色的鴿子在執行任務時易受到敵人或猛禽的攻擊。這些軍鴿在戰後除部分被中國防衛司令部接收外,多數都流至民間,這些軍鴿加上戰前的基礎鴿系,以及戰後復甦陸續引進的歐美名鴿,重新啟動了賽鴿的風潮。

這股風潮形成的原因之一,戰後解甲返鄉的年輕人增多,直接促使養鴿人口的增加,人數一多,鴿會的組織就逐漸成型,首先是台北地區的許多前輩整合促成台灣省軍鴿教養會,分北、中、南三個分會,當時比賽的盛況已有「全民日報」的媒體隨之報導,1958年改名為台灣省軍鴿協會,台灣的第一本鴿刊「台灣鴿訊季刊」也產生了。這時期的鴿會組織架構已然確立,能成功動員南北的養鴿人士,舉辦的比賽已有島內兩關賽和越海比賽的成績,到了1960年依照「動員戡亂時期人民團體組織法」,開放為人民團體,原軍鴿協會的成員分別成立台灣省信鴿協會和中華民國賽鴿協會,養鴿風氣逐步開放。其後,人民團體組織法廢除,更促成台灣各地鴿會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台灣鴿界自此步入全盛時期,鴿賽的制度亦自此越趨複雜,相關產業也跟著發展起來。

關於鴿子的趣聞

飛程最遠的鴿子——1971年11月27日,在澳大利亞昆土蘭肯納慕拉地方,發現一羽飛得半死的鴿子,戴著德國漢諾瓦環標。說明這羽鴿子的飛程約16090公里,是全世界飛得最遠的鴿子。

會員最多的國家——按全國人口平均計算,世界上信鴿協會會員最多的國家是比利時。比利時全國人口為985萬人,會員數達108910人,每10萬人中有信鴿協會會員1106人。擁有信鴿80萬羽,平均每人812羽。

最長的賽程——1981年,美國舉行一次信鴿比賽,從大西洋沿岸一直飛到太平洋沿岸,距程4072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賽程。歸巢的那羽賽鴿是肯特爾飼養的名叫“藍巴龍”雨點雄鴿,環號“1979VDS38”,血統是詹森X勃萊考克斯。

年齡最大的冠軍鴿——比利時波斯丁有一羽名叫“比諾尼”賽鴿,生於1963年,賽齡高達8年。它從第一次參賽以來,越賽越強,越老越勇,最後一次波城國際賽,獲得了冠軍。這是它征戰8年獲得最高的榮譽。以後因撞了電線受傷而退役,否則也許還會出成績。

飛得最快的信鴿——1965年5月8日,英國東英聯合會在東阿格利亞舉行一次信鴿競賽,司放1428羽,最先到達的是維金父子飼養的鴿子,每分鐘飛了2950米,等於每小時飛行177公里。這項比賽一般分速在1000米左右,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飛得最快的信鴿。

最大的體重——當今世界上形體最大的鴿子要數法國的倫替鴿,這是一種肉用鴿,體重達1650克,人稱“巨無霸”。

最小的體重——世界上形體最小的鴿子是中國北京的扎灰鴿,這是一種觀賞鴿,體重僅200克。

最長的壽命——日本一羽外號叫“老困柴”的軍用信鴿,是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我國從日本軍鴿營接收來的戰利品。它的足環上印著昭和8年(1933年)字樣,後來由昆明軍鴿隊飼養,於1975年死去,活了43年。一般鴿子的壽命在15-20年,它可算得上“鴿子長老”。

最高的功勳——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一羽名叫“格久”的通訊鴿,它在完成一項重要通訊任務中,拯救了1千多人的生命。為此,“格久”獲得了英國倫敦市長授予的摻金勳章,相當於維多利亞十字獎章。

最貴的身價——1986年,比利時出售給英國的一羽優良信鴿,價格是41000英磅(約合77000美元)。這筆錢可以買10隻同樣重量的赤金鴿子。

信鴿的歷史 

《赤壁》里的動物明星之一白鴿,孔明利用信鴿送情報,在戰爭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我一直有個疑問:“三國時代就有信鴿通訊了嗎?”後來搜尋到韶關學院嶺南歷史文化研究所的宋會群先生一篇文章《張九齡與中國信鴿通訊的發明》,裡面對信鴿的研究大概如下:

野鴿—》訓鴿—》信鴿

先秦:野鴿——詩經已有關於野鴿的記載,屬六禽(屑鶉鵑雉鳩鴿)之一。

漢代:野鴿——許慎《說文》:“鴿,鳩屬。從鳥,合聲。”鴿似鳩而小。

魏晉:祥瑞之物——白鴿已成祥瑞之物,也許已經開始訓鴿。

晉宋:玩物——把鴿子作為玩物馴養。

唐代:訓鴿——已馴化成真正可以控制的“寵物”,訓鴿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唐代:傳書鴿——張九齡首先使用訓鴿傳遞書信,即“傳書鴿”。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作者。

宋代:信鴿——在宋代信鴿通訊已在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信鴿的馴養技術已日趨成熟。以 後的《鴿經》,則把信鴿分為皂子、銀灰串子、兩點斑、紫葫蘆、信鴿、硬游等 六個品種。

中國訓鴿始於魏晉,所以信鴿的發明絕對不會早於魏晉時期。由於人類的馴化和擇優,信鴿具有強烈的歸巢欲望和超強的方向感,人們正是利用鴿子的這一特性來為人類服務。因此電影裡孔明放出白鴿飛到孫尚香身邊這一幕也是不合邏輯的,白鴿並非曹操軍營里所養,孫尚香也女扮男裝,白鴿能在幾十萬軍中找到孫尚香,實屬奇蹟。

張九齡與中國信鴿通訊的發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