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草畫

通草畫

通草又稱通脫木、木通樹、天麻子。五加科(Araliaceae)灌木或小喬木。原產華南和台灣,是制宣紙的原料。將莖的中心組織取出,可制外科敷料和水彩畫紙。19世紀興起於廣州,主要用於出口,題材以反映清末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各種形色人物為主,諸如官員像、兵勇像、雜耍圖、紡織圖、演奏圖等。作品造型生動,色彩濃艷,人物刻畫惟妙惟肖。由於採用西方繪畫原理,又反映中國本土風情,所以深受當時西方人的喜愛。不過由於通草紙很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加上難以保存,目前國內傳世不多。近年來,通草畫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對研究中國早期的西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通草畫通草畫
乾隆二十二年,指定廣州為唯一對外通商口岸,這裡成為中外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據廣州藝術博物院的副院長陳瀅介紹,18、19世紀,先後有不少西方畫家來到廣州作畫,令當時的職業畫師受到影響。這些掌握了西方繪畫技法又熟悉本地風土人情的廣州畫師,專畫符合西方人口味的畫銷往海外。從18世紀中後期開始,在廣州珠江北岸專營中西貿易的十三行範圍內,出現了一間又一間專售外銷畫的商鋪。1835年的一份資料表明,在廣州十三行附近有約三十家商店賣通草紙水彩畫,有二三千人受僱製作這些畫。

通草畫,成為當時中國的明信片,記錄中國當時的社會民情,自然資源,成為外國人了解東方帝國的方式之一。通草畫興起於1820年左右,到1880年達到巔峰,之後隨著照相技術的普及,很快走向衰落,以致絕跡。2000年,英國友人伊凡·威廉斯捐獻了一批畫給廣州博物館,之後廣州博物館對通草畫進行了大量的蒐集和研究,慢慢解開了一百多年前這種盛極一時的外銷繪畫類型。

通草紙製作

通草紙英語稱為ricepaper,顯然並不是大米製作的。查閱馬禮遜華英字典》才知是由通草製作,通草紙製作,一般是把2年生的通脫木的髓脫出,然後用刀具切成薄厚一致的通草片,現今貴州貴定縣還有大量人掌握通草片的製作技藝,當地人製作的通草片主要用來製成通草花,出口日韓。

通草畫製作

現在基本復原了通草片的製作,通草畫的顏料,根據目前的文獻是19世紀法國產的,具體成分和製作還待研究,鼎盛時期,廣州經營的畫鋪數十家,製作通草畫的畫家達3000人,大多數的通草畫採用是流水製作,這樣保證製作的質量和產量。只有少數可能是定製的,這類作品數量和種類有限,價值更高。

現狀和發展

通草畫通草畫
通草畫雖然由廣州製作,傳世作品幾乎都在國外,目前通草紙水彩畫主要收藏在西方的博物館中。據伊凡·威廉斯著文介紹,在英國,通草紙畫藏量可觀的機構至少有十二個。大英圖書館荷蘭萊頓民俗博物館、牛津大學博德利恩圖書館、塞西爾畫廊、劍橋菲茨威廉博物館、美國皮博迪·艾塞克斯博物館、馬德里民俗博物館等是特定歷史的產物,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研究價值。相信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認識這種奇特的繪畫。百年前傳統的工藝也會復興,再次走向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