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縣清真寺

通縣清真寺

通縣清真寺原名通州禮拜寺、朝真寺。為北京著名清真大寺之一。該寺始建於元代延佑年間(1313—132O年),坐落在牛市口,供從事牛羊貿易的回族住戶和往來客商沐浴參禮。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通縣清真寺
地址:北京市通縣城關鎮清真寺胡同
郵編:101100
現任教長:李鳳桂
現任學董:杜師成

簡介

通縣清真寺原名通州禮拜寺、朝真寺。為北京著名清真大寺之一。該寺始建於元代延佑年間(1313—132O年),坐落在牛市口,供從事牛羊貿易的回族住戶和往來客商沐浴參禮。規模尚小。明代正德十四年(1519)重修;萬曆二十一年(1593)又廢址擴建,規模弘壯,遂遠近馳名。清代同治年間(1871年前後)仿照宮廷園林的建築格局,再次擴建;1931年、1945年又加修茸,遂以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而名聞京師。寺東是西街,街之北口建有牌樓一座,為木製殿式,二柱一樓,五脊六獸,雕琢精緻.原寺不設正門,南北各闢一側門。在整個寺的中軸線上,正面砌有敬山緣琉璃吻獸大影壁一座,岔角嵌石刻雲紋,壁心浮雕瓶花,下為須彌座,上有浮雕花鳥。壁之南北各有垂花門一座,勾連塔二卷,懸山卷棚頂,蘇式彩畫。進人院內後,首先是正對影壁的宣禮樓,將寺分為前後兩院,宣禮樓為以山重檐式,調大脊,脊中寶瓶高聳,綠琉璃筒瓦、獸形鴟吻,上層四周帶廊,木製護欄,懸大匾“萬壽無疆”,似專為清帝來此觀覽而設。下層拔券一間,懸木匾“大哉乾元”,應是元代遺物。宣禮樓亦為蘇式彩畫,頗為絢麗。樓兩側為夾牆門,磚砌仿木結構,硬山清水脊。人門便到後院,軸線上主體建築是禮拜大殿,勾連搭四卷,明三陪五,一、二卷均三間,綠琉璃頂,前為敞廳,箍頭脊,後為過廳,調大脊;三、四卷皆五間,三卷形制與二卷相同,但進深較大,獸吻吞脊.明間乃窯殿,制同梢間而高出一倍,脊上寶瓶直徑近一米,高約2米,窯殿之後還建有望月台。殿內設井口天花,梁枋滿布博古彩畫、紅漆金柱盡塑捏纏枝牡丹。該殿外觀起伏,頂式各異,內觀則寬敞深幽、金碧垂輝,實為伊斯蘭建築中傑出代表之一。另外,寺之南北各跨有一座小院、三面有屋,堂皇對稱,與寺之主院融為一體。該寺內有石碑五塊,二立院內,二嵌室壁、一嵌山牆,這些石碑中有一塊為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所刻,極具考史價值,惜已殘缺不全。“文革”期間,牌樓、寺門、影壁、南非亭、宣禮樓、望月樓等均遭拆毀,又在南講堂、浴室處建二層樓一棟.近年,清真寺回歸教民,又重建了大門,另外,在殿之後新建瞭望月亭,古老的寺宇,面貌又煥然一新。該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現設女子禮拜堂,位置在本奪南跨院。寺有臥蓋夫鋪面2OO余間。通縣有清真寺共9座,有教民共約180O0人,全部回族。本坊教民中多有德行素著,才藝卓異之人,馬兆豐、任寺管事鄉老3O餘年,急公好義,捐財助寺。如朱友山創立通州國民學校,執教40餘年,辛勤耕耘,“學行可風”。閻振聲創立普育女子國小,開本地回族女童入學讀書的先例。金吉堂,好學深思,埋首典籍,教學之餘,潛心著述,所著《中國國教史研究》,為民國時回族、中國伊斯蘭教史名著.張彼山、宛梅奄,均以書畫知名,足為回族爭光。聞省三為當代知名阿旬。
本坊赴麥加朝覲哈吉較多,著名的有高二巴、張青雲、聞省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