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洞經古樂

通海洞經古樂歷史悠久,萌芽於元,形成於明,興盛於清。洞經古樂的魅力深深扣擊人們的心弦。

總概

通海洞經古樂歷史悠久,萌芽於元,形成於明,興盛於清。早已馳名全省,享有盛譽。它把儒釋道三教熔於一爐,集禮儀、經卷、音樂、教化於一身,其包羅廣博的內容,典雅優美的曲調,隆重多彩的談演形式以及 “ 讓天下皆寧 ” 的談演宗旨深受各階層人士和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數百年來,歷代官紳文士以通海秀麗的湖光山色為背景,怡悅幽雅靜美的青山海月之韻,按經文和唐詩的音韻格式以及樂曲調式旋律的走向,經繁衍調整突出了高雅、深沉、莊嚴的風格和靜謐、清新、飄逸的特色。它上承北曲南音、下取本地鄉土民樂,自成一體,原有 100餘曲,今天尚保存著完整的47曲,分經文曲和器樂曲,經文曲先以《大洞仙經》等道家經文演唱,後逐漸改填唐詩宋詞,並借鑒曲牌名以冠之。能夠在古樂或洞經音樂中填入眾多唐詩宋詞演唱,使通海洞經古樂更加優美動聽 “ 冠冕南州 ” 。

發展歷程

由於洞經古樂的魅力深深扣擊人們的心弦,期盼洞經古樂壯大普及,會(社)組織藉此紛紛成立,自清康熙年間在秀山成立朝山會後,嘉慶年間成立了桂香會,同治、光緒及民國時期又先後組織起許多洞經會(社),有影響的有五聖會、同文會、聖文會、振文學、興文學、崇聖學、香山學等10多個,一些沿湖鄉鎮還有若干類似的組織。這些洞經會社的成員,既來自一家一戶世代相傳的樂人,也來自定期舉辦傳習班的學員。通海的官紳文士及中上等富庶階層大都參加洞經會(社)或直接參與淡唱演奏,使之成為具有高雅聖潔的音樂藝術品位。
民國時期,18名不出嫁的修貞少女經張家熊張雲濤兩位老先生的細緻教授,歷時三年時間,打破了 “ 男尊女卑 ” 的封建禁錮,於 1947年6月成立了雲南省唯一的全由女子組成的洞經古樂班 “ 妙善學會 ” 轟動了全省。她們於 2001年9月被邀晉京演奏,引起在京文化藝術界的關注,被稱為本世紀中的奇事。
2000年元旦,為繼承弘揚和發展這一古老的藝術奇葩,通海縣成立了 “ 通海洞經古樂團 “ ,分別在秀山、花街廣場、古樂館及玉溪等地演出了 60多場,專題為外國留學生演出11場,都受到中外遊人及廣大人民的熱烈讚賞。2002年4月和8月,分別赴大理和蒙自兩地參加 “ 中國大理洞經音樂邀請賽 ” 和 “ 雲南省洞經間樂邀請賽 ” 都獲得了雲南省第一名,同時製作《古樂流韻》光碟發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