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諾貝爾獎之路——彼得-杜赫提的科學生涯

他清晰地解釋了自己的科學工作,研究項目的選題、經費和組織,科學希望解決的重大問題,及其科學研究生涯的回報。 的確,科學家也與普通人一樣會結婚生子,會按部就班的每天工作。 最終諾貝爾獎榮譽的獲得,依靠的還是對科學孜孜不倦執著追求的心,依靠的是科研事業的紮實熱忱的行動投入。

基礎信息

書名:通往諾貝爾獎之路——彼得-杜赫提的科學生涯
書號:9787030372604
作者:【澳大利亞】杜赫提,199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出版日期:2012-12-01
定價:49.00元
開本:B5
裝幀:平裝
字數(千字數):240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彼得·杜赫提講述了他成為諾貝爾獎得主的不同尋常的道路,揭示了他所受到的不墨守成規的教育,他原本作為局外人的感觸,以及他對不同觀念的探尋如何塑造了他的生活與工作。杜赫提從在澳大利亞不起眼的出身開始談起,與讀者分享了他早年的興趣,以及他與羅夫·辛克納吉一起在T細胞和免疫防禦本質方面的做出的使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作為研究科學家,杜赫提用既幽默又敏銳的筆調寫出了為數很少的圈內人對現實的看法。他清晰地解釋了自己的科學工作,研究項目的選題、經費和組織,科學希望解決的重大問題,及其科學研究生涯的回報。杜赫提認為,科學在改善世界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並指出科學家需要在使他們的工作更易於被公眾理解方面做得更好。他最後逐條總結了如何才能獲得諾貝爾獎,包括要持之以恆、心胸寬廣和兼容並包。

作者介紹

彼得·杜赫提1940年生於澳大利亞,他在澳大利亞完成碩士學位後,於1970年獲得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博士學位,兩年後回到家鄉,進入坎培拉約翰克汀醫學研究中心。目前,他正同時在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的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和默爾本大學開展活躍的研究項目。

編輯推薦

分子結構的相關研究使得這種作用機制呈現出更清晰的科學藍圖,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成果令杜赫提獲得了199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讀者對象

本書詳細介紹了行動電話與電磁輻射的基本知識,國內外的相關研究進展;針對健康風險評估的概念,提出謹慎的預防策略,並把行動電話禮儀作為社會行為規範之一進行了介紹。本書是一部科普性與專業性相結合的讀物,無論對普通大眾,還是對公共衛生領域電磁輻射研究的學者,都具有一定的知識普及和專業引導作用。

圖書目錄

第一章行動電話的概述6
第一節行動電話8
一、 起源8
二、移動通信的發展11
三、我國的移動通信14
第二節電磁輻射17
一、產生17
二、暴露來源19
三、影響因素19
四、射頻輻射19
第二章射頻輻射對健康影響的科學證據24
第一節癌症25
第二節人群自覺症狀36
第三節神經效應39
第四節生殖和發育49
第五節兒童暴露54
第六節駕駛56
第七節 目前的結論59
一、歐洲59
二、世界衛生組織60
三、證據的局限性62
第三章電磁輻射和健康風險77
第一節風險77
一、風險的概念78
二、風險交流79
第二節世界衛生組織:電磁場的健康風險評估80
一、電磁場的環境衛生準則專論81
二、環境衛生準則的範圍81
第三節科學研究的評估82
一、生物效應與健康危害82
二、科學文獻的評述83
三、健康風險評估85
第四節調查研究準則:電磁場科學研究的基礎87
一、人類研究87
二、動物研究88
三、細胞研究89
第四章電磁輻射限值和標準的現況92
第一節 我國電磁輻射相關標準92
一、現有相關標準92
二、標準研究狀況94
第二節不同的電磁輻射限值和標準95
一、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導則95
二、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的標準96
三、限值或標準的比較96
致謝
科學名詞
序言
引言
1瑞典效應
2科學文化
3科學生涯
4免疫:科學的故事
5個人的成就與新的使命
6下一個美國的世紀
7通過不同的角度:科學與宗教
8探索未來
9怎樣贏得諾貝爾獎
附錄1
附錄2
縮略語
導讀
索引

圖書文摘

科學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著特定的生活方式,即“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驗證答案”。一步步接近真理,即便僅僅是一個微乎其微的真理,科學家也會勇往直前,不畏艱難。與此同時,科學家並非唯一的發現問題——追求真理的孤立群體,眾多傑出非凡的各領域的領袖們終生致力於促進人類文化的相互融合,反對分裂。儘管他們鮮有獲得諾貝爾獎,但是在人類文明歷史上,依然名垂青史被後人永遠銘記。
科學文化傳統彼此之間在細節上千差萬別,然而歸根結底科學從來都是在追求發明創造和創新革命。科學的根本在於探求真相。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是一位熱衷於發明創造的實業家。諾貝爾的偉大實驗所贏得的經濟利益為之後的基礎學科發展和人道主義進步提供物質獎勵和精神認同,為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長足進步提供力所能及的肯定和支持。不管世人眼光如何,諾貝爾的理想從未改變,即激勵全世界為真理和創新而孜孜追求。
諾貝爾獎的偉大實驗已經過去一個多世紀。在獲獎後將近十年的今天,我在此回顧諾貝爾實驗的現實教育意義。諾貝爾竭力促成創造性的知識文化和人道主義活動的結合,而這個偉大目標最終達成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什麼將成為人類社會文明前進的決定性因素——科學研究正在進行的實踐方式還是經費分發和機會均等的分配方式?納米技術和基因組技術這些新領域激動人心的進展又將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帶來哪些積極作用?21世紀的科學發展又將人類社會帶向何方?與此同時,科學文明與人類歷史又將在哪些方面互相融合互相促進,而對於一直糾結於人類文明的其他重要方面比如宗教信仰,科學的進步又將與之摩擦出什麼樣的奇蹟呢?
科學家是什麼人,他們有什麼共性,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人,他們怎么樣工作,他們怎么樣生活,這些問題該如何回答?科學到底對於某些人而言,僅僅是為了謀求一份職業,維持生計或者養家餬口的手段嗎?的確,科學家也與普通人一樣會結婚生子,會按部就班的每天工作。儘管如此,科學工作需要終生承諾,需要從一而終的毅力和勇氣,選擇了科學道路,將意味著選擇了與安逸舒適的生活絕緣的另外一種充滿艱辛荊棘的坎坷人生。
贏得諾貝爾獎之路崎嶇艱辛,毫無成功模板可循。即使購買本書字字斟酌書中經驗教訓,贏得諾貝爾獎的機會也渺茫的如同大海撈針。最終諾貝爾獎榮譽的獲得,依靠的還是對科學孜孜不倦執著追求的心,依靠的是科研事業的紮實熱忱的行動投入。對大部分人而言,刻苦努力的工作,積極向上的生活,現實的理想最終會帶來真正意義的成功,儘管並非像諾貝爾獎一樣被廣泛認同。積極的人生即是一段冒險,一段發現的旅程。還能有什麼比發現描述並最終解釋從來沒人闡述過的基本規律更令人激動興奮的呢?這也正是科學讓人痴迷的所在。扶持並利用科學的社會毋庸置疑將會繁榮昌盛,將會贏得未來。大部分人都無法成為科學家,但是我們怎么能承擔這樣的無知?——對科學研究是怎么樣進行和科學研究將會為人類文明帶來什麼的無知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