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塔

通州塔

又名“明燃燈古塔”,代通州八景之一,位於京杭大運河北端西畔,北京東門通州城北垣之內。塔名燃燈佛舍利塔,為八角形十三層 磚木結構密檐式塔。其創建於北周,唐貞觀七年(633)復建,遼重熙間(1032-1054)重建,元大德、明成化、清康熙九年(1670)曾經修繕。十八年地震身圮,三十七年(1698)再建塔身。1976年唐山烈震波及剎毀,1987年重修塔頂。

通州塔 通州塔

幼時便被迷幻。胡同口有一爿小人兒書店,門外掛滿彩色書皮,誘人,1分錢租看一次。偶看掛了《通州塔》,上面畫有孫悟空,喜歡便被吸引,隔了若干時日,才得以租來一看。內容在說孫悟空和豬八戒,借掃塔為名,沿台階爬上頂層隱蔽,捉拿妖怪的故事。自此,通州塔也隨《西遊記》一起有了靈性,印在童年記憶。後來,往來多次,快速路上,一眼掃見大運河邊古塔,便如清代詩人的描寫,“一枝塔影認通州”,惦記著何時也能爬上古塔一看。

此塔確實古老,建於何時?古人也有迷惑。《帝京景物略》上記有一段趣事:古塔上刻有碣文,楷書,字跡不清,斷斷續續,下有落款,寫著帶有“周”字的年號。有人自詡懂古說,此塔建於周朝。作者劉侗、於奕正考證後認為,那人搞錯了,佛教傳入中國是在幾百年後的漢代,而且那時也沒有這樣的書法。那人疏有不知,周是指“北朝後周宇文氏也”。之後的志書典籍多認為,塔在後周時建成。當地古有民謠:“先有通州塔,後有通州城。”此言不虛。

塔多靈塔,而此塔供著佛像。“佛,石像也”,供在塔的中間,“中空,供燃燈古佛”,塔以佛名。燃燈塔八面玲瓏,四面開窗,三面虛設,只有南面為真窗。窗有木門,門前有台,石佛應供奉於此。明朝的劉侗、於奕正看到,石佛“石面亦剝盡”。又過去幾百年,風化應更嚴重。此時在塔下仔細觀看,窗門虛掩,位置也高,不能看到裡面是否有佛像,更無法確定有無那一尊石像。

緣何建塔,民間另有傳說。通州城東臨白河,因河中多有白沙得名。白河又稱潞河,即今北運河。古時候,河裡生有一條白龍,興風作浪,禍害百姓。每當春季,白龍將河水吸乾,無法汲水灌田,只能在河底掘井,取水抗旱。到了夏秋之季,陰雨連綿,莊稼本來水大,可那條白龍雪上加霜,將所吸河水一下吐出,波濤滾滾,衝決堤岸,淹沒農田和村莊。一年年,一代代,通州人民與白龍的鬥爭感動了玉皇大帝,派下天兵天將,建造一座寶塔,鎮住河中白龍,使兩岸百姓安生。次日清晨,通州人舉目北望,一座玲瓏寶塔矗立在北城白河岸邊,全城沸騰,都說那是鎮河塔,鎮住了白龍。從此兩岸人民再不受白河侵害。

寶塔發生過一件怪事。光緒《順天府志》記:塔在順治年間圮毀嚴重。過了很久,來一位老僧,說自明代時就有人叫我,直到今天我才到。於是化緣維修,康熙年間修成,還在塔下修建了廊室,又做了很多銅鈴,掛在塔身,聲音悅耳。據現山門外的簡介上記,懸有風鈴2248枚,掛滿寶塔。鈴隨風動,風聲越大,鈴聲越響。風雨大作時,銅鈴齊鳴,聲勢浩大,形成陣式,以至“聞者鹹心動震怛雲”。燃燈塔現今矗立在通州古城北,佑勝教寺內,北周時建,唐代貞觀七年(633)復建,遼代重熙年間重建。元明清各代都有過維修。古塔分13層,“高二百八十尺,圍百四尺”,為磚木結構,密檐實心,蓮花台座,上有寶珠、相輪、仰月等,造型獨特,體態優美。

古塔八面均有精美磚雕,還刻鑿出幾百尊雕像。聽到有人說過,之中有一尊極像豬八戒,肥耳巨嘴,大腹便便,令人喜愛。沿古塔周圍走了兩圈,雕像頭部多有缺失,於幾百像中,很難找到那一尊。塔上雕像,有披鎧甲執劍者,也有著袈裟合掌者,有慈眉善目者,也有凶相畢露者,這讓我聯想到那本小人兒書中的各種人物和鬼怪,通州塔是否真與《西遊記》有關,吳承恩是否看到過古塔,受到過啟發,也未可知。總之,雕像有立有坐,各具形態,惟妙惟肖,可稱藝術精品。

通州塔 通州塔

還有人稱,13層南面當中,有磚刻碑記“萬古流芳”,下縱刻一首詩:“巍巍寶塔鎮潞陵,層層高聳接青雲。明明光影河中現,朗朗鈴音空里鳴。時賴周唐人建立,大清復整又重新。永保封疆千載古,萬姓沾恩享太平。”背面正中刻“立碑僧寂玉造”。只是聽說,幾十米高塔,一塊磚尚且看得不清,何況如此小的字跡。不過這些文字寫得倒是真切,把燃燈塔創建重修事跡,所在位置,特殊景致,企盼心情描寫出來。

古塔上還有奇事。頂上有一鐵箭頭,天氣晴好時便能見到,很多人這樣傳,志書上也記,此事發生在金代,“上有鐵矢,舊以為金將楊彥升所射”,而且言之鑿鑿,“迄今猶存”。這很吊胃口,也想找個好天觀看。查過光緒《順天府志》,不禁暗笑,原來古時也有與我同趣之人,想爬到塔頂一看。不同的是,我想學孫悟空,沿塔內台階而上,看看通州景致,而他卻是在探究古人傳說。那是清朝人,名朱溶,從塔外爬到塔頂。讀到此處,心裡一震,這事不易,如此高的古塔,不要說搭腳手架,即便攀爬,至少也要十幾丈高的梯子。製造需花費,爬上還需膽量。此人果真看到了究竟。原來塔內從塔尖到下面分出8個稜角,各有鐵柱,“隱以鐵柱柱持瓴甓內,歲久剝落,鐵柱出,遂謂若矢耳。”原來那鐵箭頭是磚瓦剝落後,露出的鐵柱。真相大白,破解了百年之謎,而此舉又觸目驚心。

幼時的幻想,自行破滅,塔下為磚砌實心,不能攀爬,顯然《西遊記》在虛構,生出諸多情節。不過塔內並非全實,上有空隙之處。古塔近年曾有維修。據參與者說,塔的兩層磚台的中心,嚴絲合縫地插立一根巨大的熟鐵塔心柱。這根鐵柱串聯的全是銅鑄法器。相輪處有8根大鐵鏈,分別與所對13層頂的8條垂脊連起來,既有穩固塔心柱的作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性,是古塔建築方面的傑作。這便與清人朱溶所見有相吻之處。參與者還見有四條扁鐵支撐上有陽銘三條:“康熙歲次戊寅仲夏吉旦立”,為此塔重建竣工時間;“成造寶塔戒僧趙盛修建”,為該塔重建之工程師;“成造解進忠”,為銅鑄部分之工匠。文字記得真切,這是外人不能見到的。

塔上還有奇景,頂部生有一榆。此榆年齡多大?無人知曉。每年生葉甚晚,春雨後才發芽,而秋風初起,便行落葉,只余枝幹。人們有時認為死,有時認為活,死去活來,不知經歷多少春秋。據當地老人講,小時看到的與現在大小相仿,看來此榆生長極為緩慢。為保護古塔,1987年修繕塔頂的時候,將它移植塔下。當事人發現,榆無主根,全是鬚根,密密麻麻布於整面瓦下磚上,靠著上面微薄渣土生存。不知何時,也不知榆錢兒如何到了塔頂,適逢雨季,得以生長。有人估計,榆齡有幾百年之久。條件惡劣,其頑強精神足以讚嘆。

如今此榆移至塔下葫蘆湖畔,生長條件大為改善,非常茂盛,當地人約定俗成,都管此樹叫塔榆。很想看看這棵奇樹,於是離開佑勝教寺,奔向湖畔,相距不遠,由於施工,繞道西海子公園。湖水碧透,綠柳環岸,休閒之人在這裡或晨練或娛樂,很有生活情趣。問起塔榆,他們都知道,只是那裡擋著鐵板,無法進入。塔榆不高,周圍樹木繁多,只能從縫隙中看到所在位置。

公園裡,青松翠柏,無意間發現古墓。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葬在這裡。李贄字宏甫,號卓吾,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等。他在府衙的楹柱上寫了兩副對聯:“從故鄉而來,兩地瘡痍同滿目;當兵事之後,萬家疾苦總關心。”另為:“聽政有餘閒,不妨甓運陶齋,花栽潘縣;做官無別物,只此一庭明水,兩袖清風。”可見為官思想。他最終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在通州被捕入獄,並焚毀其著作,自殘而亡,享年76歲。墓西有《重遷墓記》碑,記述了李贄死後,先葬於北京通州北門外馬寺莊迎福寺側,1983年移至此地,依照舊制,青磚寶頂,墓前碑樓立有其好友焦閎書“李卓吾先生墓”碑,碑陰有記。碑前還有“一代宗師李卓吾先生之墓”碑,為周揚先生敬題。

有古物榆、墓相伴,“古塔凌雲”便多了層面,為通州八景積澱了內涵。而“一枝塔影”不能近取,遠望才有意境。想起了看過的老舊照片:運河如帶,古塔矗立對岸,這是最好的角度。《帝京景物略》也有描寫:“天氣清霽,塔影飛五里外,現白河水面,蠕蠕搖搖然。”《日下舊聞考》還有:“塔影遠垂,映白河中,作搖搖勢。”水上之塔,是為一景,而倒映水中,更有韻味。於是來到運河東岸,行走多時,慢慢體會古人心境。此時看去,沒了舊時的空曠,塔的下部,蓋起了現代化的樓房,而古塔卓然,立於其上,氣勢巍峨。無論怎樣,這是北京地區最高最大的塔,名冠幽燕。

當年皇帝看到過這裡的景象,描述另有視角,乾隆三十五年作有《過通州》:“樹梢看塔影,煙外過通州。沙嶺延東亘,潞河自北流。浮橋連巨鷁,野岸起閒鷗。發帑完成郭,無非保障謀。”通州城的作用意義自不必說,塔也自有妙處,描寫的景物也如照片一般,提供了真實畫面,從中能看出大運河的歷史與風貌。

燃燈塔是通州的標緻,是京杭運河北端的象徵。遙想古時,大運河中航行,在漕船商舟上放眼北望,幾十里開外就能看見城牆高聳,上有寶塔,凌雲半空,十分壯觀,宛如燈塔,引領航向。北上京城,千里行程,即將停泊,一年奔波勞碌的漕運也有了歸宿。

那是心靈的彼岸。

神聖之塔在通州人心中,沒有隔膜距離,而是親切地稱之為通州塔,那么平易,與幼時記憶的名字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