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水事故

透水事故

透水事故是指礦井在建設和生產過程中,由於防治水措施不到位而導致地表水和地下水通過裂隙、斷層、塌陷區等各種通道無控制地湧入礦井工作面,造成作業人員傷亡或礦井財產損失的水災事故,通常也稱為透水。實際上其專業術語應為“突水”事故,在地質、礦產等專業文獻中皆稱為突水,可能在媒體在報導“突水”事故時,因方言發音等原因,誤作“透水”,而廣為流傳。

基本信息

災難危害

透水事故現場 透水事故現場
據權威部門統計數字,2005年煤礦事故3341起,死亡5986人;2006年煤礦事故死亡人數為4746人;2009年,發生各類煤礦事故1616起,死亡2631人。其中,煤礦透水和瓦斯爆炸傷亡大,往往造成較大事故、重大事故,甚至特大事故。

區域分布

根據煤礦的水害類型來說,我們國家大致可以劃分成為六個區域。

華北型煤田

透水事故 透水事故傷害

第一個區域就是我們所常說的占中國煤炭儲量60%的華北型煤田,北界主要以陰山、天山山脈,南界到了秦嶺,西界到賀蘭山、六盤山就是阿爾多斯盆地的西沿,然後東部就是渤海、黃海。這是華北型煤田。華北型

煤田面臨的水害問題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就是我們常說的煤層地板的岩溶充水問題,這個問題是非常嚴重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華北型煤田這種排水、供水、生態環保三者之間的這種尖銳的矛盾與衝突問題。

華北煤田的南部

第二個區域就是位於華北煤田的南部,就是華東這個煤炭水害區,這個礦區的水害類型主要是由於華南地區的地形切割比較厲害,同時這個地區又降雨量有非常充沛,由於煤礦開採完以後,由於頂班的冒落,極易在地形切割比較低的地方,開採塌陷冒落到地表,地勢比較低的這些地方正好是大氣降雨比較匯集的地方,所以往往在華南地區在雨季如何防止地表水害的潰入是這個地區的主要的水害防止的內容。

侏羅系煤田

第三個區域是西北的侏羅系煤田。對於西北地區來說大家都知道由於降雨量稀少,蒸發量巨大,所以在這個地區來說沒有什麼水害問題,但是煤礦開採過程當中存在著一個與水有密切關係的問題:過去在西北煤田開採之前我們一直認為西北的煤炭資源有這么幾個優勢,一個是煤層厚度大,煤炭儲量非常豐富,煤質也非常好:低灰、低硫、高發熱量;同時另外一個最大的優勢就認為煤層煤藏比較淺,易於開發。無可否認,煤層煤藏淺、易於開發確實是對於開採來說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但是經過十幾年的開發以後,煤層煤藏淺是一個優點,但是這個優點同時帶來一個非常致命的弱點,那就是西北的那種特殊的水位地質條件,由於煤層煤藏淺,而這個地區唯一供水水源,就是煤層上頭的,當地叫做薩拉烏蘇族含水層這樣一個含水水源。這個水源是當地工業、農業、生態用水唯一的水源,由於煤層開採完以後,頂板冒落極易觸及到當地的薩拉烏蘇族含水層,所以凡是煤炭開採的地區,如果不很注意的話,上面的冒裂帶就觸及到含水層的底板導致含水層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完全被輸乾。地下水完全被輸乾以後,就導致當地的一些抗旱、耐旱植被,比如紅楊林,或者紅柳等等植被全部死亡。這就出現了一個生態環境的問題。如何保證西北地區煤炭資源的開發,又要保水,又要保證生態環境,這三者之間的統一研究問題也是西北地區煤炭資源開發面臨的問題。這是第三個區域。

東北的煤礦水害區

第四個區域是東北的煤礦水害區。東北的煤炭資源開發歷史比較長,對於一些煤田,石炭-二疊系的煤田還有一些老的礦區基本采的都差不多了,很多煤礦區都已經停產了。面臨的水害問題比較嚴重的就是東北地區主要是侏羅系煤層的開發,侏羅系煤層開發,煤炭資源開發所面臨的第四系、第三系鬆散沖積層的充水問題。在東北、內蒙的元寶山礦區,霍林河礦區都普遍存在第四系鬆散充水的問題。

川西

第五個區域就是川西,(包括)西藏和四川西部這一塊,這一塊由於煤炭資源的儲量有限,所以開發歷史也比較短,所以這一塊的水害問題也不是很明顯。

台灣

第六個區域就是我們台灣祖國的寶島,台灣島有一些煤田,主要的煤田主要是第三系的煤田,比較新的煤田。這個煤田,在六十年代以前,台灣也都采一些,但是隨著近幾十年,台灣人的環保意識的增強,他們主要的能源形式是石油和天然氣,所以煤炭基本上不開採了,所以水害問題也談不上了。這是中國六大煤礦水害區域各種水害類型的主要特點。

預兆

透水事故動畫模擬 透水事故動畫模擬
井下採掘工作面發生透水之前,一般都有某些徵兆。這是從每次透水事故教訓中得出的正確結論。因此在採掘工作面或其它地點發現有透水預兆時,必須停止作業,採取措施,並報告礦井調度室。如果情況危急,必須立即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遇到以下前4種情況,必須立即停止掘進,加固支架,進行探放水。

⑴巷道壁和煤壁“掛汗”。當採掘工作面接近積水區時,水在自身壓力作用下,通過煤岩裂縫而在煤壁、岩壁上聚成許多水珠,但有時空氣中的水分遇到低溫煤塊也會凝結成水珠,這是一種假象。因此在遇到掛汗時,要注意辯別真偽,其方法是觀察煤岩的新鮮面是否也有潮氣,如果煤岩潮濕則是透水徵兆。

⑵煤層變冷。工作面接近大量積水時,氣溫驟然降低,煤壁發涼,人一進去有涼爽感,時間越長就越感到陰涼。但是受地熱影響較大的礦井,地下水溫度偏高,當採掘工作面接近時,溫度反而升高。

⑶淋水加大,頂板來壓或底板鼓起並有滲水。發生底板鼓起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底板受承壓含水層水(或積水區)靜水壓力和礦山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情況屬於透水預兆;另一種是受礦山壓力單方面的作用而產生底鼓,這種情況一般不突水。因而巷道發生底鼓時,一方面派人監視底鼓的發展變化,一方面報告礦井調度室,及時確定發生底鼓的原因。如果證實是由水壓造成的,應迅速採取處理措施。

⑷出現壓力水流(或稱水線)。這表明離水源已較近,如出水混濁,說明水源很近;如出水清則說明水源稍遠。

⑸水叫:井下的高壓積水,向煤岩裂縫強烈擠壓與兩壁摩擦而發出嘶嘶叫聲,說明採掘工作面距積水區已很接近,若是煤巷掘進,透水即將發生,這時必須立即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的人員。

⑹工作面有害氣體增加。積水區常激發出氣體一瓦斯、二氧化碳和硫化氫等。

⑺煤壁或巷道壁“掛紅”、酸度大、水味發澀和有臭雞蛋味,這是老空水的特點。

⑻煤發潮發暗。乾燥、光亮的煤由於水的滲入,就變得潮濕、暗淡,如果挖去表層,裡面還是這樣,說明附近有積水。

一般原則

⑴必須了解水災的地點、性質、估計突出水量、靜止水位、突水後湧水量、影響範圍、補給水源及有影響的地面水體。

⑵掌握災區範圍。如發生事故前人員分布、礦井中有生存條件的地點、進入該地點的可能通道。

⑶按積水量、湧水量組織強排,同時,發動民眾堵塞地面補給水源,排除有影響的地表水體積水,必要時可採用灌漿堵水。

⑷加強排水與搶救中的通風,切斷災區電源,防止一切火源。防止 瓦斯和其他有害氣體的聚積和湧出。

⑸排水後,偵察搶險中,要防止冒頂和二次水災。

⑹搬運和搶救遇難者,要按醫療防護措施進行。

注意事項

事故發生後救援措施 事故發生後救援措施
⑴透水後,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迅速觀察和判斷透水的地點、水源、湧水量、發生原因、危害程度等情況,根據預防災害計畫中規定的撤退路線,迅速撤退到透水地點以上的水平,而不能進入透水點附近及下方的獨頭巷道。

⑵行進中,應靠近巷道一側,抓牢支架或其它固定物體,儘量避開 壓力水頭和泄水主流,並注意防止被水中滾動矸石和木料撞傷。

⑶如透水後破壞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標,迷失行進方向時,遇險人員應朝著有風流通過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⑷在撤退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誌,以提示救護人員的注意。

⑸人員撤退到豎井,需從梯子間上去時,應遵守秩序,禁止慌亂和爭搶。行動中手要抓牢,腳要蹬穩,切實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⑹如唯一的出口被水封堵無法撤退時,應有組織的在獨頭工作面躲避,等待救護人員的營救。嚴禁盲目潛水逃生等冒險行為。

自救措施

⑴當現場人員被湧水圍困無法退出時,應迅速進入預先築好的避難硐室中避災,或選擇合適地點快速建築臨時避難硐室避災。如系老空透水,則須在避難硐室處建臨時擋牆或吊掛風簾,防止被湧出的有害氣體傷害。進入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留設明顯標誌。

⑵在避災期間,遇險礦工要有良好的精神心理狀態,情緒安定、自信樂觀、意志堅強。要堅信上級領導一定會組織人員快速營救;堅信在班組長和有經驗老工人的帶領下,一定能夠克服各種困難,共渡難關,安全脫險。要作好長時間避災的準備,除輪流擔任崗哨觀察 水情的人員外,其餘人員均應靜臥,以減少體力和空氣消耗。

⑶避災時,套用敲擊的方法有規律、間斷地發出呼救信號,向營救人員指示躲避處的位置。

⑷被困期間斷絕食物後,即使在飢餓難忍的情況下,也應努力克制自己,決不嚼食雜物充飢。需要飲用井下水時,應選擇適宜的水源,並用紗布或衣服過濾。

⑸長時間被困在井下,發覺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度興奮和慌亂。得救後,不可吃硬質和過量的食物,要避開強烈的光線,以防發生意外。

救護

事故中救援被困工人 事故中救援被困工人
井下被困人員首先要做到情緒穩定,堅定信心,同時要注意保存自己的體力,要想盡一切辦法與外界取得聯繫,如用石塊或其他工具有規律地敲擊巷道、煤岩壁等,給搶救人員尋找自己創造條件。

⑴在井下發現被困人員時,禁止用頭燈光束直接照射被困人員的眼睛,以避免在強光刺射下瞳孔急劇收縮,造成失明。可用紅布、紙張、衣服等罩住頭燈,使光線減弱,也可以用布把被困人員眼睛蒙住,使瞳孔逐漸收縮,待恢復正常後才能見強光。

⑵發現被困人員時,不可立即抬運出井,應注意保持體溫,抬到安全地點並在救護隊的保護下,派醫生對被困人員的身體進行檢查,並給予必要的治療(如包紮、輸液、注射等)。

⑶在被困人員長期未進食的情況下,不能吃硬食物和過量飲食,以免發生意外,造成不良後果。

⑷救護隊到達被困人員躲避地點時,在檢查後確認躲避處無火源和其他危害時,可打開氧氣瓶並放氧,使空氣中氧含量增加。對於無氧氣呼吸器的人員,禁止到躲避地點去。

⑸在搬運被困人員時,要輕拍輕放,保持平衡,避免震動。

恢復

礦井被淹沒後,排除積水是極為重要的。排水工作很複雜,首先要對水源進行調查研究,然後選擇適當能力的排水設備,組織力量進行排水和恢復工作。排水的方法有:

⑴直接排乾法。就是增加排水能力,直接把井巷中的積水全部排乾,此法只能在水量不大或水源有限的情況下採用。

⑵先堵後排法。當井下湧水量特別大,增大水泵能力不可能將水排乾時,則必須先堵住湧水通道,然後再進行排水。

在整個恢復工作期間,必須十分注意通風工作,排出有害氣體。

排水期間的安全措施有:

⑴經常檢查瓦斯。當井筒空氣中瓦斯含量達1%時,停止向井下輸電排水直到瓦斯含量降到1%以下。

⑵及時檢查其他有害氣體。

⑶嚴禁在井筒內或井口附近用明火燈或出現其他火源。

要加強通風,使瓦斯含量保持在1%以下

⑷在井筒內安裝排水管或進行其他工作的人員,都必須佩帶安全帶和自救器。

⑸在恢復井巷時,應特別注意防止冒頂與墜井事故。

事故案例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通達煤礦13日凌晨一點多發生透水事故,七名礦工被困井下。

記者在現場看到,三台抽水機同時進行抽水作業,公安、安監、衛生、電力等部門救援人員正在現場有條不紊地組織救援。據參與救援的景泰縣消防中隊隊長張旭介紹,儘快抽出礦井內的存水是救援的關鍵,消防部門已經抽調大功率抽水機趕到現場,正在進行安裝。但發生事故的井口距離礦底有100多米深,井下3個巷道 已全部灌滿水,連通往地面的斜井也被淹沒。

事故發生已過去近20小時,雖然礦井內的水位已經有所下降,但井下水量仍比較大,被困礦工生還希望不大。

另據了解,發生事故的礦井礦主至今下落不明,事故原因正在調查之中。

記者從景泰縣委宣傳部獲悉,經過20多天的努力,景泰通達煤礦“11·13”透水事故井下7名被困礦工搜救工作於12月9日正式宣告結束,其中5名遇難者遺體順利升井,每人的家屬獲補償64萬元;其餘兩名遇難人員由於受井下條件所限,經與其家屬協商同意放棄獲取遺體,每人的家屬獲補償74.6萬元。遇難人員補償款及安撫金已全部到位,家屬已返回原籍。

新聞分類導航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事實成為新聞,需經傳播者選擇,並藉助語言、文字、圖像等符號載體及時傳播。
媒體記者八卦醜聞
新聞人物新聞雜誌新聞事件社會熱點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