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董判官

《送董判官》是唐朝著名文學家高適的作品,是《全唐詩》的第214卷第27首。 詩中陳述董判官胸懷良策,仗劍出京,辭親赴邊禦敵,詩人祝願他要經得起邊關的雨雪風塵之苦,為保衛邊疆貢獻計策,奮不顧身。詩人一生常以“萬里不惜死”,“臨戎覺命輕”的志向鞭策督促自己,隨時準備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此詩一掃纏綿之詞,立意高遠,出語豪邁,具有強烈的獻身精神。

作品原文

送董判官

逢君說行邁 ,倚劍 別交親 。

幕府 為才子,將軍 作主人。

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

長策 須當用,男兒莫顧身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董(dǒng)判官:名字事跡不詳。

行邁:遠行。

倚(yǐ)劍:仗劍。

交親:交結很深的親友。

幕(mù)府:軍隊出征施用帳幕,故將軍的府署稱為幕府。

將軍:指董判官的上級將領。

長策:好計策。

莫顧身:不顧惜自身。

1.

董(dǒng)判官:名字事跡不詳。

2.

行邁:遠行。

3.

倚(yǐ)劍:仗劍。

4.

交親:交結很深的親友。

5.

幕(mù)府:軍隊出征施用帳幕,故將軍的府署稱為幕府。

6.

將軍:指董判官的上級將領。

7.

長策:好計策。

8.

莫顧身:不顧惜自身。

白話譯文

聽說你要出門遠行,仗劍辭別朋友親人。

幕府之中堪為才子,將軍作主任用賢能。

邊關一帶常多雨雪,出塞途中風沙陣陣。

安邊良策應當貢獻,男兒報國莫惜生命。

創作背景

此首贈別詩,不寫惜別之情,多激勵慰勉之詞,是天寶十一載(752),高適在長安所作。

作品鑑賞

送友人赴邊,這是高適邊塞詩中常見題材。這篇作品以極樸素的語言、極深厚的情誼,慰勉友人莫辭旅途艱辛,施展才略,立功邊關。

詩的首聯點出友人即將遠行。“倚劍”二字是關鍵字眼,它不僅使“行邁”、“別交情”既悲且壯,而且暗示了友人的身分是從戎,交待了友人行邁辭親的原因是御邊。“行邁”,已可見旅途遙遠;辭親,更不免心中眷戀,然而用“倚劍”二字,不僅點出此行為投身戎旅,而且使辭親遠行帶上慷慨之氣。

次聯寫友人赴邊作判官,供職幕府,將軍以主人身份盛待才子。這兩句承接首聯,預言友人此次赴邊,可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將的賞識,而得真誠接待。如詩人在《別馮判官》一詩中所寫道的:“才子方為客,將軍正渴賢,遙知幕府下,書記日翩翩。”董判官以才子之能,投奔渴賢之將軍,必以其翩翩之姿,得意於將軍幕府。詩人在預祝之中,流露出一股羨慕之情。這是詩人對友人赴邊後的構想,也是對董判官的讚譽和慰勉。

頸聯仍承上兩句構想友人赴邊途中的情景。先“近關”,再“出塞”,緊扣“行邁”,具體寫出路途遙遠;“多雨雪”,“有風塵”,遙領末句,如實描繪邊塞苦寒。可見旅途之苦辛。詩人多次出塞,對邊地苦寒有切身體驗,曾不止一次在詩中提到。如“關山唯一道,雨雪近三邊”(《別馮判官》),如“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如“北使徑大寒,關山饒苦辛”(《答侯少府》)等等。因而“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兩句並非誇張之筆,不過是實寫關塞景物,從而逼出詩的結尾兩句:“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

尾聯勉勵友人莫畏艱辛,要經得住雨雪風塵之苦,為保衛邊防貢獻良策,為祖國立功奮不顧身。莫顧一身,施展長策,立功邊陲,是一種先抑後揚的筆法,使詩歌頓生波瀾。“男兒莫顧身”是對友人的慰勉,但也反映了詩人自己立功邊塞的願望和為國事獻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調回答開頭“行邁”的問題,結束全詩,使作品顯得氣勢流暢,格調雄健,毫無一般送別詩的兒女離別之態。

首聯實寫眼前,稍露惆張;次聯預言今後,情調陡轉;三聯寫旅途情況,悽苦不堪;尾聯勸友人立功,文勢高揚。全詩先揚後抑,跌宕有致,胸襟抱負,令人欽佩。

作者簡介

高適(約700一765),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幼時喪父,家境貧寒,二十歲西遊長安,失意後漫遊梁宋(今河南境內)間。曾任封丘縣尉,不久棄官,入哥舒翰幕府掌書記。後入朝為諫議大夫,出為淮南節度使,西川節度使,官終散騎常侍。詩歌內容以邊塞、行旅為主,也有反映個人早年生活坎坷,同情人民疾苦和少數送別之作。其邊塞詩尤為著名,與岑參並稱“高岑”。藝術上繼承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形象逼真,音節響亮,語言整飭,具有雄健豪邁、奔放激昂的特色。有《高常侍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