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被本地學者和新聞工作者譽為新加坡的《大江大海》,是真實動人的大時代記錄,“不是小說卻比小說寫更加驚心動魄”。朱亮亮透露,她之後將追求另一道彩虹,將《追虹》拍成電視劇。
一個風起雲湧的世紀的見證
故事開始於1899年。作者的曾外祖父劉正彬在潮州府參加當年的武科舉,結果落第未中,憤而“過番”到南洋,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故事的結束,是1995年作者由友人陪同,遠赴北大荒尋找父親埋骨之處,為冤死異鄉的亡父立碑。
從1899到1995,《追虹》一書涵蓋20世紀,貫穿整100年一個家族四代人的故事。無論是在中國,還是東南亞,這都是一個風起雲湧的世紀。這本書從一個家族的歷史出發,為這個非常的時代,為中國和新馬的一段歷史,留下見證。
書中有兩位主線人物。一是作者的父親朱奇卓。
朱奇卓,1911年出生於潮州。出生時雖然是辛亥革命的年代,潮州卻正遭遇鼠疫施虐。作者的祖父就在這場鼠疫中過世。祖母當時懷胎5個月,生下了遺腹子朱奇卓。由寡母帶大的孤兒,少年苦境可想而知。朱奇卓從小讀書成績優秀,在廈門大學上了一年後,因經濟原因輟學,從此終身奉獻教育和新聞工作。1941年 8月應聘到新加坡華僑中學擔任副訓育主任,開始他和新加坡的因緣。只是不過半年,日本入侵獅城,朱奇卓又匆匆隨同一批南來的文化人,流亡蘇門答臘。二戰後回到新加坡,1946年參與親共的《南僑日報》報務工作,1950年被英國殖民政府以《緊急法令》扣押,當年12月帶全家4口,回歸祖國,準備獻身建設新中國。
1952年,朱奇卓被安排到北京《中國新聞社》工作,一家人過了幾年安定的日子。只是此時的新中國,已經開始土改,三反五反,大躍進各種運動。1957年之後開始反右運動,身為民盟成員的海外歸僑朱奇卓,終究逃不過命運的安排,被打成右派,於1958年被下放到白山黑水之外的北大荒“勞動教養”。不到一年,這個來自南方的文化人,熬不過北大荒的嚴冬,“在沒有人知道的情況下,靜悄悄地離開了這個世界”(239-240頁)。這個有 “潮州才子”之稱的書生,就這樣留下妻兒三人,結束了48年悲劇性的一生。
典型的海外華僑華人
《追虹》的另一位主線人物是作者的母親劉麗嫻,一位個性鮮明的女性。
劉麗嫻,1921年在新加坡出生,童年在柔佛州的邊佳蘭長大。為了爭取就學機會,16歲隻身離家出走,最後如願進入新加坡南華女中。24歲經朋友介紹,認識34歲的朱奇卓,兩人自由戀愛,緣系獅城,成就一段姻緣。結婚後生下一男一女,1950年隨夫全家返回中國。1959年丈夫冤死北大荒。這位南洋女子面對無情的考驗,在極端困難極端危險的情況下,拒絕“組織”安排下放,以果敢堅韌的個性,帶領一對兒女,先後到達香港。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到了香港之後,為求有一技謀生,這不認輸的劉麗嫻馬上到一所縫紉學院上課,開始製作成衣維生,最後更自力創業,建立了一個小製衣廠。“母親努力工作的最大動力是多賺點錢,實現丈夫的遺願,一定要讓兩個孩子上大學”(278頁)。 這兩個兄妹,也沒有讓母親失望,幾年後哥哥在新加坡大學畢業,妹妹在南洋大學完成學位。
《追虹》書中還有幾位凸出的人物。
一位是作者的曾外祖父,那位落第武秀才劉正彬。他於1899年失意校場後,過番到南洋,定居邊佳蘭。開頭打雜工謀生,之後存錢開雜貨店,又開闢了奎籠,捕魚為生。生活安定後將留在唐山的妻兒接到南洋,養兒育女,開枝散葉,開始南洋劉氏一系。而他自己老年後葉落歸根,衣錦還鄉,終老唐山。這正是當年第一代老華僑的典型案例。
作者的外公劉振標,出生潮州,12歲隨同母親到南洋投靠離家10年的父親。一二十年間劉振標開創了自己的事業,在邊佳蘭開闢橡膠園,成為一個殷實的業主。也和當年其他成功的華僑一樣,他娶了兩個老婆,為他生了8男8女。孫輩和曾孫輩,人數不詳,只知道至少有三位新加坡總統獎學金,以及多位政府獎學金得主。劉振標出生中國,最終在新加坡落地生根,是海外華人另外一種典型。
從巨觀角度梳理大時代人事
《追虹》是一部傳記文學。作者朱亮亮是個有心人,早在1994年開始蒐集資料,要讓後輩知道“他們的前輩走過什麼坎坷的路”(321頁)。她先後錄音訪問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北京、上海、潮州、香港各地的親友,父母親的故舊,以及各地有關單位有關人士。她也多方蒐集報章文獻檔案資料。她要敘述的不只是單一的人物、事件,而是把這許多人物和事件,放在那個大時代的脈絡里,從巨觀的角度來了解這些人和事。
因此,這部家族史告訴我們的就不只是一個家族的故事,而是一個時代的見證。特別觸動人心的,是作者以平實無華的文字,描述父親朱奇卓最後幾年的遭遇。告訴我們那是怎么一個非常的時代,那扭曲的社會,不公的制度,還有一位偉大的舵手。我們聽得到作者控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