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育的真諦

追求教育的真諦

《許錫良教育思考錄·追求教育的真諦》作者思想深刻,能夠打通思想理論與教育現實之間的通道;他見微知著,能從細微處發掘中國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問題;他思維敏銳,有著對文化、教育與社會的細緻入微的洞察力;他文字犀利,許多文章都表現了“一位有良知的學者的正義直言”,啟迪人的智慧,給人深思。《追求教育的真諦(許錫良教育思考錄)》收集了他最近幾年來對中國教育問題的思考,特別是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開通部落格後的一些思考。《追求教育的真諦(許錫良教育思考錄)》表現了他強烈的生命意識,以人為本的理念,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對民族未來發展的深刻思考。

作者簡介

許錫良,男,1966年12月生。江西黎川縣人。教育學碩士,副教授。曾經發表過《執行程式中如何實施以物抵債》、《試論對第三人債權的保全及其與執行程式的銜接》等多篇論文。現供職於廣東教育學院教育系。

圖書目錄

第一編 追尋人性化的教育思想
思想觀念要先行
教育之苦,異化之果
讓學生髮展自己的思想
讓學生成為“野生植物”
教育的有效思維
人生的魅力在確定與不確定之間
人的成長與恐懼
生命教育的難題與出路
教育必須弄清智慧的標準
教育與人類的災難賽跑
生命的意義
失敗與成功是平等的
推動世界的兩種力量
為惡的底線
守護教育的底線
我們能夠教給學生什麼?
第二編 尋找完善的教育制度
今日問題來自昨日的解決方案
——教育改革的今日與昨日
我國新課程改革:欲說還休的教育改革難題
“給學生減負”其實是一個偽問題
陳省身眼中的中國數學與中國教育
螞蟻的社會與人類的世界
基礎教育的生命是平等
第三編 守望現實教育的良知
中國農村教育:我們心中永久的痛
農村的教育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鄉村教育的“破敗”
我們是怎樣誤解了鄉村教育?
我所思考的鄉村及鄉村教育
——讀劉鐵芳先生的《文化破碎中的鄉村教育》
讓孩子學會傾聽與專注
韓寒是中國教育的一面鏡子
保護兒童的驚異感與好奇心
創新為什麼重要?
“紅領巾”與“綠領巾”折射出來的教育悲哀
累死在講台上的老師,不是好老師
教什麼與怎樣教,哪個更重要?
一篇女中學生日記所折射出的教育沉疴
教師、校長為什麼會成為高危職業?
從職業中尋找自己的尊嚴
第四編 守望學術研究的良知
如無必要,莫創新詞
把教育的文章直接寫在大地上
教育有規律嗎?
文章的高度
我們是怎樣誤解了學習的
先取得話語權
教育批判的意義
知識人的理想國
學術思想需要邊緣化
文章的多與少及質與量
教育學沒有專業
無立場的教育學怎樣表達
為什麼有必要開設“批判閱讀課”?
——讀龍應台《一張考卷》
批判,一種高級的學習方式
過一種簡單而健康的生活

文摘

教育之苦,異化之果
人生來是追求幸福、尋找快樂的。儘管人與人在理解幸福與快樂的時候,其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就體驗與追求幸福的過程來說,卻是一致的。教育就是要設法讓學生健康成長,以便將來能夠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否則教育就是沒有意義的。但是,李政濤先生在《受教育與受苦》(發表於《讀寫月報·新教育》2008年第10期)一文中卻說:“教育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舒適的事情。”而且特意聲明針對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然後論證說,學生在教育中受苦是應該的,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甚至作為教師就是要刻意製造一些“苦”讓學生“遭受”。李先生認為:
“受教育的過程,本質上就是經受苦難的過程。讓學生在學習中受苦,是苦難教育的第一步,或許也是最關鍵最重要的一步,這一步無論走得好壞,都將對其一生產生持續性的影響。”
這個觀點其實很傳統,是值得進一步商榷的。什麼是受苦?這實在是一個很難判斷的人類感受。蓋人類之複雜真是一言難盡。一些受虐狂,讓別人把自己抽打得皮開肉綻,他才會感覺到一種快樂。過去在奴才公然盛行的時候,願意受虐的人還真不少。比如,一個太監,要是被皇帝親自鞭打,那也是一種幸福,甚至是一種榮幸。在中國,還保留了一個說法:“打是親,罵是愛。”自然,無論是打還是罵,都必須是特別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來實施,受虐人才會產生那種特別的快感。因為,這意味著,你是他的人了,你的前途與地位也就有希望得到提升了,否則就是一種苦難、一種侮辱。比如趙太爺打阿Q,阿Q就服帖,那是一種快感,但是被王胡、小D這樣身份地位同樣低賤的人打了,就感覺是受到了一種侮辱。但是,對於一個擁有正常心理的人來說,任何形式的被虐,都會在引發痛苦的同時,還會產生仇恨與報復的欲望。面對那些學生動輒殺老師的行為,可能更要考慮一下,我們施加的那些“受苦”教育是不是也要承擔一些責任?
面對這樣的受虐文化,提倡受教育就是讓學生受苦,是十分危險的。特別是把學生受教育的本質說成是受苦,實在是一種可怕的誤導。因為,這無疑為教育工作者虐待學生創造了理論根據,為把學校“監獄化”提供了合法的依據。人的成長中,固然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痛苦的事情,人生道路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人的心智確實需要磨難,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創造苦難來讓學生學會吃苦,而是要讓學生學會面對真實的世界。對於苦難,我們一直是處於這樣一個矛盾中,也就是客觀上無法避免與主觀情感上的力求排除。教育的作用,就是如何引領學生在面臨困境的時候,學會坦然面對,學會頑強抗爭,學會爭取屬於自己的幸福,而不是什麼“享受苦難”。教師更不是來分擔苦難的,即使與學生一起分擔,也是沒有意義的。
人不經歷苦難,確實不能夠成熟。但是,苦難並不是導致成功的充要條件。相反,在更多的情況下,它踐踏了人的尊嚴,毒化了人的心靈,扼殺了兒童的創造力。其實,教育學生要學會面對苦難,克服苦難與恐懼,其最終目的,也還是要追求幸福,而不是享受“苦難”,否則,那是一種受虐型人格。人們需要學會克服苦難,敢於面對苦難,只是因為生活中的苦難是無法避免的,但是,並不等於說“苦難”就是我們刻意要去追求的價值。
其實,學習之苦,千百年來恰恰是因為對知識的錯誤理解,同時是對學習的一種異化的結果。因為,我們的教育、我們的學習從來都是把知識與學習之外的功利標準當成目的,如什麼“黃金屋”“顏如玉”之類額外的功利。這樣的學習當然是一種痛苦的行為。更何況,我們的學習就是對背誦與記憶力的考驗,這對於記憶力好的學生來說,還不是太大問題,但是,如果對於像愛因斯坦這樣記憶力差,但是想像力與創造力強的學生來說,無疑就是災難。
中國人強調學習、受教育是一種吃苦行為,其實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傳統、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正因為有這樣的認識,才使得我們的教育落後,我們的“受教育”有時簡直就等同於“受虐”。其實,人的天性都是愛好學習的,人的天性都是好奇的。這些與生俱來的求知慾、好奇心與驚異感,才是教育過程中最需要保護與引導的,也是一個人學習過程最重要的品質。可惜,因為教育被異化,學習被異化,一切都變得那樣的枯燥乏味,變成了需要默默忍受甚至是需要忍辱負重的東西。我們的教育應該是教育孩子面對這些苦難時要有敢於改造的勇氣及抱負,要給孩子以生命的關懷與敬畏,尋找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目的是要改善我們的生活環境,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保持做人的尊嚴,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不可以因為人生無法避免苦難而選擇學會“享受苦難”,當然也不可以面對苦難時選擇逃避。
其實,人的苦與樂,是很複雜的,有時是很難判斷的,也是因人而異的。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學生學會發展自己的個性,才是教育中的應為之事。從人的追求來說,並不需要有什麼統一的要求。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之苦,只會消磨孩子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品性,其後果並不會有多少積極的效果。這一點,作為教育工作者,頭腦必須是清醒的。
(2008年11月21日)

序言

一個人的命運常常與他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與教育研究工作者,也是這個時代教育的一名思考者、研究者與參與者,也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歷史見證人與實踐推動者。這本教育思考文集正是本人在這個時代的一點聲音、一點足跡。
我常常困惑於一個社會的教育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為什麼在不同的國家、民族與社會,會表現出有差異的,甚至截然不同的教育形態,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追問的結果是教育問題實乃歷史、文化、制度,特別是價值觀念的產物。因此,對教育問題的追問,需要將視野擴充到歷史的長河與世界的範圍。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核心價值觀念,就會創建並形成什麼樣的制度,同時,也會相應地形成什麼樣的教育。制度不同,文化不同,核心價值觀念不同,教育也就不同。這是我長期以來不把教育問題的研究僅僅局限於教育內部,特別是學校內部狹小的圈子裡的重要原因。雖然我不知道教育的真諦是什麼,但是,我明白一點,教育的真諦不在教育本身,而在社會視野範圍內,而且只有進行比較才能夠說得清不同教育之間的差異與優劣。
當今世界的教育,無非主要有兩大基本形態,就價值觀而言,一種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基本形態,另一種是以權為本的教育基本形態。教育如果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上,那么教育制度的設定、教育經費的投入、教育設施的安排與教育評價的標準,都是服務於學生的身心健康與教師的教育工作的。而教育如果是建立在以權為本的價值觀念上,那么,無論學校、學生、教師,都只是作為權力的工具而存在,為權力的擴張與政績工程而服務。在教育問題上,世界的潮流是以人為本,教育的戰略方向只有回到這一點才是回到了正道。具體的形態自然可以不同,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教育的真諦就存在於具體的個人身上,所有的教育只有以人為本,轉化成為人的生命幸福而教育的時候,這種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人性的,才是造福於人類的。一切違背了這個方向的教育,其實都是偽教育,甚至可以說是反教育。教育不能夠沒有經費投入,但是僅僅投入是堆不出一個世界一流的教育來的。相反,如果教育價值定位出了問題,那么教育經費投入越大,教育越受人重視,產生的負面效應就會越大。因此,人們還必須用心思去研究與發現,去在全世界範圍內學會借鑑,學會創造。
人類學是一切教育形態的基礎學問,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對人類學的哲學追問上的。因此,真正的教育家,自然也必然是哲學家。沒有對人性的追問,沒有將人類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都納入自己視野範圍進而加以借鑑的勇氣,是不可能成為世界教育強國的。因此,在思考教育問題時,我盡力避免談“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在教育問題上,特別是核心教育價值觀念上,曾經流行過一個說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這可能是一個誤區。相反,我認為越是世界的,就越是富有生命力的。因為,我堅信一點,這個世界可以是萬千世界,但就人類來說,無論是哪個民族與種族,人性是可以相通的。人性不但在不同的民族與種族中相通,而且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也是相通的。這就是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社會與普世價值的基礎。這在目前既是世界潮流,也是中國發展的大政方針,還是中國發展的前途所在。
從“中國特色的教育”跨越到充分世界化的教育,這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認真研究阻礙我們前進的障礙究竟在哪裡,因此,世界視野還必須落實到本土行動上來。這也是我在研究教育問題的時候,一隻眼看世界,一隻眼盯著腳下的這塊土地的緣由。研究世界與研究民族文化特色,成為我思考教育問題的兩個著眼點。幾年來,我有一個深切的體會,就是中國的教育還得從最基礎的東西入手,以人為本,重新思考,重新評估教育的一切問題。從西方來說要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開始,從《聖經》對西方文明的影響開始;從中國來說要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孟老莊開始。從價值觀到制度構想,再到思維方式與著述方式都要有一個全面的梳理。以這樣的態度來看待教育問題,就可以發現,教育研究其實沒有什麼專業,教育只有一個個的具體問題。世界上一切偉大的教育家,都不是分專業研究誕生的。他們都首先是哲學家、思想家,是真正的性情中人。另外,世界視野與民族情懷,讓我常常喜歡從身邊真實發生過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去觀察其中蘊含的宏大信息。中國文化就是中國人,而我作為這個時代的一個中國人,從挖掘自己所受的教育、所體驗的生活、所遇到的難題開始,這也許是研究中國教育問題的一個捷徑。同時,由於個人具體生活與視野的局限性,思考過程及所作的判斷也就難免出現錯誤。教育在這裡既是聯繫個人與社會的橋樑與紐帶,也是聯繫社會歷史長河的橋樑與紐帶。一個具體的人,既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同時還是特定歷史文化的總匯。中國文化就是中國人,只有當中國人真正活得幸福的時候,才是真正弘揚中華文化的時候。
教育的充分世界化,就是要讓中國的教育能夠融入世界,與世界接軌,不能夠關起門來自搞一套。中國的學歷文化與學術技術標準,目前還難以與世界相通。比如,國內的教師資格在走出國門後得不到承認,醫師資格在走出國門後也得不到承認。這並不完全是由於偏見,而是因為中國的教育,從教育制度、學術研究與培養方式都與國際通行的標準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網際網路是上帝送給人類最好的學習禮物與教育禮物,網際網路已成為碾平世界的最大力量。網際網路的到來也給中國人的生活、工作、生存方式,以及對教育、思想、智慧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即為中國縮小與世界一流國家的差距提供了極好的平台。網際網路的出現,全球化的到來,為中國充分世界化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在這樣的時代,變,是唯一不變的東西。保守、復古,企圖回到從前,那既是不現實的,也是行不通的。唯有面向世界,解放思想,開放社會,努力學習,敢於創新,才是前途所在。同時,中國的充分世界化,並不會影響中國人作為炎黃子孫的價值,真正優秀的傳統是蘊藏在日常生活中的,而不是埋在故紙堆里。社會開放的過程中,真正優秀的文化基因一定會保存下來,同時獲得新的基因,進而使一個古老的民族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從變革社會的機遇來看,每一個生活在當下的中國人,都是生逢其時。為了民族的振興,為了子孫萬代的幸福,每一個中國人都是責無旁貸的。如果我們這一代人不努力做點事情,還企圖社會能夠健康的發展,那是一種奢望。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的力量都是不可忽略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社會,每個人都是一種體制,每個人的力量都在作用於這個社會;也唯有每個人的覺醒自主,才會匯聚成變革社會的真正力量。社會的變革從來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不同思想觀點、不同力量之間的不斷博弈、碰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人生的意義就在於這種做有意義的事情的過程之中。
這本書,收集了我最近幾年來對中國教育問題的思考,特別是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我開通部落格後的一些思考。部落格的出現讓我改變了思考方式與表達方式。在長達近五年的時間裡,幾乎每天我都會發表一篇自己的思想學習心得。我力求不放過任何一個靈光閃現的想法,但是,能夠有效抓住的,總是其中少數的一點而已。即使這樣,也在短短的數年時間裡積累了一個十分龐大的思想系列,而且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工作還將繼續進行下去。我已經將自己的閱讀、思考、交流、對話與教育研究工作和教學工作有機地用網際網路部落格統一在一起了,同時也把我的教學工作、日常生活、交友娛樂、學術研討、演講、寫作很好地結合起來了。幾年來,我發現沒有比閱讀、寫作、教學、交流探討更好的娛樂活動了。這也是我作為一個大學教師所夢寐以求的境界。這樣的生活與工作方式,讓我度過了個人家庭所遭受的種種不幸,也真切地體驗到:一個人內心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時間跨度大,書中提及的一些教育問題已經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有的甚至已經得到初步解決。這說明對中國教育的發展方向,從政府到民間,共識越來越多,希望也越來越大。我相信中國教育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之日,就是我這本書死亡之時,而那時正是我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與一名普通教師最為幸福的時刻。
感謝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同仁,他們為此書付出了辛勞與智慧。感謝在我最困難的時候及時伸出溫暖援手的信力建先生、劉良華先生、遲毓凱先生、肖川先生、張文質先生、林少敏先生、陳婉貞女士、劉鐵芳先生、扈永進先生、凌宗偉先生、陳正沓先生、田國寶先生,以及我的同事肖建彬先生、王小棉女士、王蕙女士、鄺紅軍先生。感謝鳳凰網的同仁為我提供的思想平台,使得我的一點淺薄的思考,能夠在書還沒有面世之前便已經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也感謝那些一直在默默關注、理解與支持我工作的來自社會各界的朋友。沒有他們的幫助,我將一事無成。
許錫良
2010年9月25日於廣州蝸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