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迮,以山名為氏,亦作窄、笮。風俗通義:戰國時期,楚有笮倫。三國·吳志載,漢中有笮融,丹陽人。另以族號為氏,據姓氏考略云:蜀有笮夷,其後入中原者,以笮為氏。通志氏族略謂:吳郡有此姓。姓氏考略云:迮氏望出隴西郡。
迮姓來自何處?有一種與《迮氏家乘》不同的說法。同里陳去病 (1874 ~ 1933 年 ) 在《五石脂》 ( 第 304 頁 ) 中說,元末農民大起義,群雄紛起,反對元蒙政府,元順帝逃往塞北,在中原的蒙古族達官貴人也四散逃跑。河南有一蒙古家族遷移到吳江,避居南莘塔村。為防備不測,只得放棄蒙古族姓氏,改用漢字“迮”姓。據說,他們的祖先居住在中原近百年了,早已熟悉漢文化。起先選擇“昨”字作姓,寓意“不忘昨天”。後來又覺得不妥,“昨”字易遭人猜疑。聯想到全家族千里迢迢跋涉到江南,於是去掉“日”字,加走之底成“迮”字。而“迮”字本意逼迫、倉促,又有半個“昨”字。一個“迮”字隱含家族命運的幾重意義,最恰當不過了。
自元末明初至今 600 百年間,迮氏家族一直定居在莘塔、蘆墟一帶,少數後裔分居周莊、黎里等。史料記載的迮姓人物有:迮原霖,明洪武年翰林院編修。迮紹原,清初仗義安葬楊廷樞。迮雲龍,居甘溪村池上,乾隆朝內閣中書;其族兄迮灝有《淮南倡 ( 唱 ) 和集》行世。迮尚志曾是陸 燿的老師。迮朗,嘉慶朝鳳陽府訓導。迮鶴壽,道光年以文名於鄉。
迮姓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楚懷王有一子名乍,楚國被秦國所滅後,他將乍字加走之底改姓“迮”。可見迮姓源於熊氏。而熊氏是帝顓頊的五代孫吳回(即祝融)的後代,也就是說迮姓是黃帝的後裔。歷史上同源於楚國熊氏的姓氏還有屈,項,景等。迮姓族人在秦末積極投入了復國雪恨的反秦戰爭中。就是項羽所說的江東八千子弟兵中的一支。
遷徙分布
山東境內,迮姓人居住在泰安、龍口等地。在全國範圍內,江蘇、瀋陽、新疆、安徽、上海、重慶等地均有迮姓分布。
姓氏名人
迮原霖,(生卒年代待考)明洪武年翰林院編修。(即迮士霖,天台人,凌雲翰《柘軒集》多有述及。據凌雲翰詩意,迮士霖確係蒙古部族。陳去病所記,應是真實。)
迮雲龍,(生卒年代待考)乾隆朝內閣中書。
迮與乍、笮、昨的淵源 關於迮姓的由來和演變流傳著幾種說法,分別與乍、笮、昨三個形近字有著緊密相關。
其中之一認為迮姓的祖先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旁支,原姓乍本讀za。項羽烏江自刎楚軍戰敗後,乍姓人四散奔逃,為了避患便將乍字加上“辶”,改讀音為ze,暗喻了逃亡的命運。
而以《姓氏考略》中“蜀有笮夷,其後入中原者,以笮為氏。”為依據,有人認為迮姓屬於以族號為姓氏,而迮亦作窄、笮。迮興成回憶自己多年前在蘇州著名古鎮周莊曾見到過一個以“笮”命名的庭院,據導遊講解,這裡昔日正是一位迮姓富賈的府邸,可惜在破四舊時期遭到了嚴重的損壞。
第三種說法則牽扯到了元朝蒙古族的皇親貴胄。據說元朝末年,群雄紛爭、農民起義疊起,戰亂中元順帝逃往塞北,在中原的蒙古族達官貴人也四散逃跑。河南有一蒙古顯達家族逃亡至吳江而避居南莘塔村。為了隱身自保以防備不測,他們不得不放棄蒙古族姓氏。起先他們選擇“昨”字作自己的易姓,寓意“不忘昨天”。仔細考慮覺得不妥,又聯想到舉家來到江南可謂跋山涉水、歷盡艱辛,於是就去掉“日”字,取之以“辶”而形成了“迮”字。而家族被追剿逼迫的遭際和倉皇奔逃的命運則十分恰切地暗合了“迮”字逼迫、倉促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