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阿貝利主題變奏曲

迪阿貝利主題變奏曲

迪阿貝利主題變奏曲是一部音樂史上無與倫比的著名變奏曲,由斯維亞托斯拉夫.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演奏。表現出古典主義的宏偉氣勢,將平庸無趣的圓舞曲主題打造成華麗典雅的音樂殿堂。

《迪阿貝利主題變奏曲》,作於1823年的《迪阿貝利變奏曲》。奧地利作曲家兼出版家迪阿貝利創作了一首圓舞曲,並邀請50位音樂家根據此主題各創作一首變奏曲,合成一部集體創作集,以愛國藝術家協會的名義出版。參加此項活動的音樂家包括了貝多芬、舒伯特、車爾尼、胡梅爾和年僅11歲的李斯特。迪阿貝利是一位相當成功的音樂出版家,但卻只是一個平庸的作曲家,當時貝多芬接到迪阿貝利這個主題時曾大笑,譏諷這是“擦鞋匠的破布”,認為這是一首極粗俗、無聊、幼稚的圓舞曲,拒絕參加“愛國藝術家協會”。後來同意單獨給貝多芬出版,他才答應為迪阿貝利寫一首六至八段的變奏曲。但是,在創作過程中,貝多芬的樂思滾滾而來,一下寫了33首,比他1807年創作的有32段變奏的c小調變奏曲還要多。因篇幅過大,歪打正著,正好單獨成冊,作為上卷。其餘音樂家的作品合為下卷。貝多芬是在53歲的時候創作此曲的,這也是他創作出許多偉大作品的鼎盛時期。也許是創作的構思早已深埋在貝多芬的心裡,一但遇上合適的環境,音樂的種子馬上破土而出,他的創作仿若下筆有神,擋不住的音樂靈感令他一下子就創作了33首優秀的變奏曲。這部作品是繼巴赫《哥爾德堡變奏曲》後,又一部傳世的經典鋼琴變奏作品。
這部出色的鋼琴變奏作品,自1824年出版後卻更遭到了數年乏人問津的尷尬命運。直到由19世紀著名的指揮家、鋼琴家彪羅對《迪阿貝利變奏曲》作了大量的推廣工作,成功地激起了人們對該曲的興趣。
貝多芬高超的創作技巧和極富創造性的手法在《迪阿貝利變奏曲》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彪羅認為不應只簡單地把這部作品看作是一系列精彩的變奏,應更深地發掘作品的內涵——在作品中,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貝多芬思想的進化和對聲音的想像力,整個音響世界的意象被勾勒出來,這部作品反映的是他天才般音樂“小宇宙”的無限潛能。
在第31變奏中,人們會看到巴赫所寫的柔板的再現,隨後的兩重賦格變奏非常類似亨德爾時代的復活。最後三段變奏構成了過去音樂世界的重演。除c小調的第9和第28至31變奏以及降E大調的第32的賦格變奏外,整曲都採用C大調。第23變奏採用了莫扎特的歌劇《唐·璜》的主題,但這並未打亂變奏形式的邏輯。
舒曼曾稱這部變奏曲是貝多芬用鋼琴對聽眾的永別。在這部作品中,貝多芬表現出高深的技巧,因此它被稱為音樂史上無與倫比的著名變奏曲。
《迪阿貝利變奏曲》表現出古典主義的宏偉氣勢,貝多芬將原本平庸無趣的圓舞曲主題打造成華麗典雅的音樂殿堂。只有巴赫的《哥爾德堡變奏曲》以及獨奏小提琴奏鳴曲第五樂章主題加32個變奏的《夏空舞曲》才能與之媲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