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衛步兵第77師

切爾尼戈夫步兵師(榮獲列寧勳章和蘇沃洛夫勳章的近衛紅旗切爾尼戈夫步兵師),1941年7月在莫斯科組建,番號為莫斯科民兵步兵第21師。9月改稱步兵第173師(第二次組建)。最初編有步兵第1311、第1313、第1315團和炮兵第979團及其他部隊。

步兵解釋

步兵,指徒步行軍作戰的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區別於車兵、騎兵等。隨著科技的發展,近現代的步兵也依靠馬匹、腳踏車、卡車、火車、裝甲運兵車、直升機、運輸機、艦艇等手段機動至戰場。廣義來講,以單個士兵身體作為武器平台進行作戰的部隊,統稱為步兵。狹義來講步兵是進行正規攻防的兵種,而特種作戰的部隊如海軍陸戰隊、傘兵等都不應屬於狹義的步兵部隊。

陸軍中徒步或搭乘汽車、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實施機動和作戰的兵種。前者稱徒步步兵,後者稱機械化步兵或摩托化步兵、裝甲步兵。主要裝備有步槍、機槍、火箭筒、輕型火炮、反坦克飛彈、迫擊炮、防空火器、汽車、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

步兵,顧名思義,是用兩條腿走路的兵,爬山、涉水皆可,行動受地形、氣象影響小,便於機動;機械化步兵,是以步兵戰車或裝甲輸送車為主要裝備的步兵,以乘車戰鬥為主,也可下車作戰,具有較強的機動力、防護力和火力,行動快,突擊力強,但乘車時目標大,受一定地形和氣象條件的限制,且需可靠的技術保障。

步兵是陸軍中人數最多的兵種,在地面作戰中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況下,最後奪取和扼守陣地,殲滅敵人,主要靠步兵。

步兵產生於遠古時代。奴隸社會時期,在許多國家,步兵是戰場上的主要力量,分為重裝步兵、輕裝步兵。中國古代稱步兵為徒或卒,有徒兵、徒卒、武卒、銳士、技擊、帶甲等稱呼,主要圍繞戰車作戰,後來逐漸成為主要作戰力量。封建社會時期,騎兵發展為主要兵種,步兵擔負輔助任務。隨著火器的出現和發展,步兵又成為主要兵種,其組織編制也不斷變化。15世紀一16世紀,出現了步兵連、營、團、旅。18世紀,有了步兵師。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開始用汽車、裝甲車輸送步兵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組建了大量機械化步兵部隊後,步兵朝進一步提高火力和快速機動力的方向發展,一些國家的步兵改稱為機械化步兵或摩托化步兵、裝甲步兵。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長期革命戰爭年代,一直以徒步步兵為主要作戰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抽調大量步兵建制單位組建和發展特種兵,同時在步兵部隊內部增編特種專業部隊、分隊,步兵所占的比例逐漸縮小,摩托化、機械化程度逐步提高。

拼刺刀,射擊,手榴彈投擲被稱為步兵三大技能。

現階段步兵:主要分為徒步步兵,以徒步方式機動,行動受地形、氣象影響小;

摩托化步兵:以建制內的輪胎車輛為主實施機動,以徒步作戰為主,行動迅速,火力較強;

機械化步兵:以建制內裝甲車輛實施機動,以乘車作戰為主,行動快、突擊力和防護力強,但受一定地形和氣象條件的限制。

概述

莫斯科會戰進程中,在預備隊方面軍的第33集團軍編成內於1941年10月2日在卡盧加州基洛夫西南首次投入對德軍的戰鬥。10月末至12月初,在西方面軍編成內(11月21日起編入該方面軍第50集團軍)於別廖夫、韋尼奧夫和卡希拉地域進行艱苦的防禦戰鬥。1941—1942年,蘇軍反攻初期和向西方總攻時期,先後在西方面軍第49和第50(1942年1月20日起)集團軍編成內作戰。1941年12月9日,協同第10集團軍步兵第322師收復韋尼奧夫。1942年4月下半月起,堅守已占領的陣地。1942年8月,向西南方向變更部署,並先後在史達林格勒方面軍(1942年9月28日起為頓河方面軍)許多集團軍編成內參加史達林格勒會戰。因全師官兵在對德軍的戰鬥中表現英勇頑強,堅決果敢,並表現高度的組織紀律性,改稱為近衛步兵第77師(1943.3.1)。

1943年7、8月間,在布良斯克方面軍的第61集團軍編成內參加奧廖爾進攻戰役。8月中旬,同第61集團軍其他兵團一起調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9月7日,轉隸中央方面軍(1943年10月20日起為白俄羅斯方面軍)。收復左岸烏克蘭進程中,在強渡傑斯納河和殲滅切爾尼戈夫地域的德軍戰鬥中立下戰功。為此,榮獲切爾尼戈夫師榮譽稱號(1943.9.21)。1943年11月,參加戈梅利—列奇察進攻戰役,1944年1月參加卡林科維奇—莫濟里進攻戰役。1944年1月14日,協同第61和第65集團軍其他兵團收復卡林科維奇。因全師官兵在收復白俄羅斯東部地區戰鬥中表現英勇頑強,出色完成指揮部賦予的各項戰鬥任務,榮獲紅旗勳章(1944.1.15)。4月,向科韋利地域變更部署後,編入第69集團軍,在其編成內作戰直至戰爭結束。

1944年7月至8月初,參加盧布林—布列斯特進攻戰役,並在戰役結束階段強渡維斯瓦河,爾後,同集團軍其他兵團為堅守和擴大普瓦維登入場並肩戰鬥。因在科韋利以西突破德軍防禦陣地和向維斯瓦河發展進攻中連戰皆捷(參見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榮獲二級蘇沃洛夫勳章(1944.8.9)。1945年華沙—波茲南進攻戰役中,協同其他兵團從普瓦維登入場實施突擊,突破德軍堅固築壘防禦,順利發展進攻,解放拉多姆(1月16日)。2月,在爾後的進攻進程中進至奧得河,強渡該河,並在屈斯特林(科斯琴)西南奪取了登入場。

其近衛步兵第215團(原步兵第1311團)第1營(營長是共產黨員葉梅利亞諾夫少校)在維斯瓦河西岸突破德軍防禦陣地戰鬥中,發揚了集體英雄主義精神,發揮了高超的軍人技能,立下顯赫戰功。由於出色地完成了此次戰鬥任務,全體士兵和軍士榮獲不同等級的光榮勳章;排長榮獲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勳章;連長榮獲紅星勳章;營長榮獲蘇聯英雄稱號。

該分隊在作戰軍隊中享有“光榮營”的盛譽。因全師官兵在解放波蘭戰鬥中發揚了集體英雄主義精神,屢建戰功,榮獲列寧勳章(1945.2.19)。1945年柏林進攻戰役結束階段,進抵易北河右岸馬格德堡東南地區,結束了自己的戰鬥歷程。戰爭年代,全師約有1.8萬名官兵在戰鬥中表現英勇頑強,並發揮了高超的軍人技能,榮獲不同等級的勳章和獎章,其中67名軍人榮獲蘇聯英雄稱號。

歷任師長:1941年7月—1942年2月,為波格丹諾夫上校;

1942年2—5月,為季哈諾夫上校;

1942年5—6月 ,為卡秋申中校;

1942年6—11月,為霍赫洛夫上校;

1943年11—12月,為霍里科夫上校

1942年11—戰爭結束,為阿斯卡列波夫上校(1943年3月晉升為少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