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外交轉型研究

近代中國的外交轉型研究

《近代中國的外交轉型研究》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7月1日出版的圖書,由李兆祥編著。本書主要介紹以外交轉型為其研究對象。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7月1日)

叢書名: 中國近代史學博士論叢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大32

條形碼: 9787500470519

尺寸: 20.6 x 14.4 x 1.8 cm

重量: 458 g

作者簡介

李兆祥,1965年12月生,山東即墨人,曲阜師範大學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後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1987)、蘭州大學(1990)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分別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08年2月,進入武漢大學法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博士後流動站。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近代以來的中國政治與外交等問題的研究。主持完成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兩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七項;出版《儒家教育思想研究》(中華書局,2003)等著作、教材七部,在《光明日報》、《當代中國史研究》等雜誌發表的論文二十餘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一次,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一次。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的外交轉型研究》首先,要確定什麼是外交轉型?由於中國與世界處於不斷的變動之中,轉型是一個繼續進行時。你甚至可以說,某些方面的轉型,直到今天還沒有完成,或仍在進行當中。《近代中國的外交轉型研究》討論的是從傳統外交到近代外交的轉變,即從一個獨特的宗藩體制的傳統外交模式轉到具有普遍規範的符合現代國際交往規則的外交模式。

目錄

導言

第一篇 近代中國外交轉型的艱難起步(1840——1860)

第一章 清前期中西的外交碰撞

第一節 清朝前期政治結構中的外交體制

一清朝的外交制度架構

二清朝前期的外交實踐形態

第二節 中西兩種外交體制的早期衝突

一清政府選擇廣州一口通商的原因

二清政府對廣州通商的管理與中西衝突

第二章 近代中國對外關係的早期變遷(1840——1860)

第一節 傳統朝貢體制下的中國與屬國間關係的演變

一朝貢體制的制度延續

二朝貢關係的低調維持

第二節 近代中國外交新體制的萌動

一中西“條約”與中外交涉體制的變化

二從廣州一口通商體制向五口通商大臣體制的演變

第三節 蒙昧中的中西交涉與不自覺中的喪權

一在無知中交涉,在不自覺中喪權

二廣州入城交涉與中國人對世界的態度

三修約的盲點使清政府喪失了挽回權力的最早機會

第二篇 近代中國外交轉型的初步展開(1861——1900)

第一章 近代中國外交視野下的洋務運動

第一節 新觀念的產生與自強禦侮的路徑選擇

一夷夏觀念式微與“師夷”觀念的出現

二中外“合作”趨勢與清政府自強禦侮手段的選擇

第二節 洋務運動對近代中國外交的多重作用

一近代軍事工業的創辦和新式海軍的組建,為外交提供了支持

二民用企業,在“求富”的同時,開始從列強手中收回利權

三近代教育,在培養技術人才的同時,也培養了專業外交人才

第二章 維持朝貢體系的努力及失敗

第一節 朝貢與通商兩種外交體制的歸一趨勢

一禮部介入中西交涉

二總理衙門也全面介入與朝貢國相關的交涉

第二節 朝貢體系的崩潰

一清政府對朝貢體系的傾力維護(1861——1881)

二武力抗爭失敗,朝貢體系崩潰(1882——1895)

第三章 新外交體制的最初架構及清朝與“互市之國”外交的新動態

第一節 以總理衙門為主軸的外交新體制的架構

一總理衙門設定的緣起

二以總理衙門為中樞的新外交體制形態

三以總理衙門為中樞的新外交體制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 中西交涉中的新動態

一有關常勝軍、阿思本艦隊的交涉與軍事自主權的維護

二與秘魯、巴西等國的交涉與華工權利的維護

三與丹麥的交涉與對工商業的保護

四“修約”與訂立新約過程中對條約下國家權力的追求

五對邊疆的國家主權的維護

第三節 改變弱勢處境的多重嘗試

一戊戌變法,改變中國外交地位的一種制度變革嘗試

二支持義和團抗擊西方列強的嘗試

第三篇 近代中國外交轉型的循序推進(1901——1911)

第一章 20世紀初的中國外交形勢

第一節 《辛丑各國和約》對列強在華特權的強化

一列強關於分贓的爭論

二《辛丑各國和約》對中國的影響

第二節 列強在華存在的強化

一租借地的強占和勢力範圍的劃分

二門戶開放政策的出台

三駐華外國公使團作為一種左右中國的力量的形成

第二章 新型外交體制的初步架構

第一節 最高外交權力的變遷

一督辦政務處對外交決策的參與

二《欽定憲法大綱》對最高外交權力的法律認定

三《資政院院章》、《內閣官制》及《弼德院官制》對外交權力的劃分

四《十九信條》對最高外交權力的界定

第二節 外交制度建設

一外務部的設立及其專業化改造

二外交官養成制度的初現雛形

三外交禮儀的國際化

四對地方外交權的限制與管理

五對使領館管理的規範化

第三章 維護主權與回爭權利的展開

第一節 清政府維護主權和回爭權利的努力

一對近代國家主權概念的最初認知

二維護主權和回爭權利的實踐

第二節 中國民眾對主權的維護與對已失主權的追索

一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二中國民眾對外交的參與和維護、回爭主權的努力

第四章 中國走向世界的嘗試

第一節 保護走出國門的華僑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圍繞著僑民問題的交涉

二《大清國籍條例》的制定及其影響

第二節 建立與國際組織的聯繫

一加入國際紅十字會組織

二參加保和會

第三節 參加國際博覽會

一19世紀中國對世界博覽會的參與

二20世紀初收回對博覽會中國展區的承辦權

第四篇 近代中國外交轉型的基本完成(1912——1928)

第一章 爭取國際杜會承認

第一節 中華民國政府對晚清外交遺產的認受

一對列強在華特權的認可

二接收清政府在各國設立的使領館及其員屬

第二節 爭取國際社會承認

一爭取國際社會承認的努力

二國際社會承認中華民國政府的影響

第二章 新型外交制度架構的完成

第一節 中華民國最高外交權力在法律、法規上的新界定

第二節 外交事務執行者的外交權力在法律、法規上的新界定

一確立外交部和外交總長作為中華民國外交中樞

二構建外交官、領事官養成制度

三臨時外交機構對外交新體制的補充

第三章 追求獨立自主外交廢修不平等條約

第一節 廢修不平等條約的契機

一由“中立”到參戰,中國外交由被動轉主動

二參加巴黎和會,中國贏得外交主動

第二節 外交新形象的初步架構

一華盛頓會議,中國追求全面平等

二立足實際,手段靈活,多方尋求收回喪失的權利

第四章 中國融入世界

第一節 謀求建立新型國家關係的努力

一與各國建立新型的國家關係

二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出發點,妥善處理戰時與友國、敵國的關係

第二節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一加強與國際紅十字會合作,擴大中國在非政府組織的影響

二廣泛開展禁菸活動,促進國家間的合作

三積極參與國際聯盟的活動,拓展國家在國際組織的發展空間

結語近代中國外交轉型實現的原因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