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江街

李鴻章推行洋務運動,同治十二年(1873年)辦起我國最早的近代航運業“輪船招商局”,總局設在上海。 1號碼頭是首建碼頭,進口洋貨最早最多,所以有“洋碼頭”之稱,連帶迎江街也叫洋碼頭、華盛街叫“洋街”了。 1945年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設立市政籌備處,訂正地名,覺得“洋碼頭”實在太刺眼,便更名為迎江街。

民國時期,迎江街叫“洋碼頭”,東起吉和街,西至江岸路。1945年後更為現名,全長154米,寬3米,水泥路面,出西巷口是1號碼頭。
李鴻章推行洋務運動,同治十二年(1873年)辦起我國最早的近代航運業“輪船招商局”,總局設在上海。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定後,蕪湖闢為通商口岸,招商局即在蕪湖設立分局,局址先在華盛街的一所民房中,後來業務做大,才遷至今港務局所在地。這是蕪湖乃至安徽最早的近代航運機構。
招商局碼頭除了吞吐米糧、食鹽、茶葉之外,還大量進口洋貨,其中以洋藥(即鴉片)為大宗。還有洋火(日本火柴)、洋菸(紙菸),洋油(英美兩國煤油)、洋蠟(蠟燭),德美日三國玻璃,洋紗(日本、印度的棉紗)等20餘種日用百貨無不冠以“洋”字。1號碼頭是首建碼頭,進口洋貨最早最多,所以有“洋碼頭”之稱,連帶迎江街也叫洋碼頭、華盛街叫“洋街”了。
1945年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設立市政籌備處,訂正地名,覺得“洋碼頭”實在太刺眼,便更名為迎江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