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楊邦傑 等著
出 版 社:中國農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5-1
版 次:1頁 數:240字 數:400000 印刷時間:2005-5-1開 本:紙 張:膠版紙 印 次:I S B N:9787109097155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農情遙感監測為糧食安全、主要農產品生產、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及時、可靠、全面的信息支持。本書是一本探討農情遙感監測運行系統的技術體系、關鍵技術與套用的專著。全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討論農情遙感監測的概念與技術體系;第二部分分析農情遙感監測的關鍵技術,包括遙感圖像融合與多源數據複合分析方法,以及作物識別、長勢評估、面積量算、災害監測、產量估計等套用分析模型;第三部分介紹國家級農情遙感監測運行系統的實現與運行,並展望應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本書是作者近10年來在農業部農業資源監測總站從事國家級農情遙感監測系統研究、開發與運行工作的初步總結,書中提供的方法通過實踐證明是實用可行的。本書重在系統性、可操作性與實際運用,可供從事資源、環境、農情遙感監測與決策的科研與管理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院校師生參考。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農情遙感監測的技術體系
第1章 農情與農情遙感監測
1.1 農情遙感監測系統
1.2 大尺度農情遙感監測研究進展
1.3 農情信息需求調查
1.4 國家級農情遙感監測系統的研究與開發
1.5 小結
第2章 農情遙感監測的系統設計與技術體系
2.1 資源監測與作物監測
2.2 資源監測系統設計
2.3 作物監測系統設計
2.4 作物監測的技術體系——東北大豆生產遙感監測
2.5 小結
第二部分 數據處理方法與套用分析模型
關於農情遙感相關介紹
中國農情遙感監測技術遙感技術在我國農業和糧食行業上的套用,從20世紀70年代末起步,1983年農業部先後組織北京近郊小麥、浙江嘉湖地區水稻及北方六省市小麥遙感估產,國家氣象局等單位自1984年開始進行全國11個省、市、自治區冬小麥氣象衛星遙感綜合測產研究和試驗,形成了氣象衛星動態監測大面積冬小麥長勢的方法與技術。農業部於1989~1995年利用美國陸地衛星資料開展了北方7省冬小麥長勢、旱情、單產和總產等項目的監測預報研究工作。
“九五”期間,科學院啟動院重大項目,在遙感套用所建立“中國農情遙感速報系統”,“十五”期間863計畫對糧食產量遙感估算予以大力支持。經過20多年 的努力,目前已發展到實用化水平。我國農作物遙感估產研究取得了很大發展,從冬小麥單一作物發展到小麥、水稻、玉米等多種作物,從小區域發展到大區域,從單一信息源發展到多種遙感信息源的綜合套用,監測精度不斷提高。“八五”期間遙感估產成為科技攻關內容,小麥、玉米和水稻大面積遙感估產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目前國內成功運行的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情遙感速報系統”自1998年開始籌建,當年即實現了運行性監測,邊運行、邊研究、邊發展,至今已有近10年的運行 歷史,監測範圍由中國東部推廣到全國,並進一步推廣到全球,開始實現全球尺度的農情遙感監測,監測內容包括長勢監測、種植面積監測和產量預測、複種指數和作物種植結構監測、旱災監測等在內的全方位農情信息監測體系,每旬、月、季、年的監測通報送達中辦、國辦、國家計委、農業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糧食儲備 局、外經貿部、農業發展銀行、供銷總社等20多個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國家部門。
在農情遙感監測技術方面,形成以作物長勢、作物產量(單產和種植面積)、複種指數、種植結構為基本內容。其中作物長勢主要利用NDVI、LAI等遙感參數 從實時監測和過程監測兩個方面綜合反映作物長勢。作物單產主要通過構建作物單產估算的農業氣象模型、遙感模型和機理模型來實現,作物種植面積主要是將抽樣 技術與遙感監測技術相結合進行估算,作物種植結構主要通過地面調查或利用作物精細分類得到,複種指數則是通過低解析度遙感數據的時間序列的峰頻計算得到。
農情遙感監測技術經過近30年的發展,在作物長勢、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作物種植結構和複種指數方面均已形成成熟的監測技術。目前農情遙感監測技術正在向以下方面發展:
1)農情信息產品的精細化
不同層次的用戶對農情信息的需求在內容上不盡相同,而且對於信息的時效性、精度和可靠性等方面的需求也有差異。為更好地為服務於廣大用戶,需要進一步細化和精化現有信息產品,提高監測精度和可靠性水平,開展全球、全國、省和主產區農情信息產品的服務的同時,將產品推廣到縣級農情信息產品服務,對數據和監測 技術均提出新的要求。包括:
作物生理參數遙感監測,用LAI/FAPAR來取代NDVI進行作物長勢監測。同時提高監測尺度,採用MODIS 250m解析度數據建立監測體系,提高監測精度,並能為地方提供服務。
建立基於生物量(或淨初級生產力)、作物生理參數過程的作物單產預測模型。分析其時間過程曲線的特徵參數(峰值、上升、下降速度等)與產量的相關關係,從中篩選出敏感的參數因子,建立特徵參數與單產的關係,建立作物單產的遙感預測方法,提高作物單產預測水平。
2)向用戶服務發展
目前的作物長勢監測與估產信息產品主要是面向巨觀決策部門,而地方部門和企業級用戶更需要信息服務,因此需要開發服務於地方部門和企業級用戶的中觀與微觀 信息產品及綜合信息服務產品。地方政府需要指導農戶根據市場需求進行作物結構調整,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對大範圍作物種植結構進行調查監測,同時通過對產量的預測結合市場信息可為各地進行作物結構調整提供綜合信息產品。大中型農業種植企業對作物生長的健康狀況十分關注,利用遙感技術可以對作物的生長狀態(如綠 度及其變化)進行實時監測,為其提供作物總體的健康診斷信息,為田間管理與生產提供服務。糧食購銷、貿易與加工企業則十分關注市場的供需情況,利用遙感技術可以預測各地糧食產量豐欠態勢,然後通過分析糧食供需區域平衡狀況為企業生產的經營管理提供服務。
3)系統化
系統化是提高系統可執行性和效率的組織管理實施技術。農情遙感監測工作頭緒多,重複性大,數據處理的內容和方式多種多樣,而且處理時效性要求高,往往需要加班加點完成處理工作,另一方面對處理人員的素質又要求很高。為了提高效率,實現業務化,需要對處理流程進行系統化梳理和開發,通過多層次的規範化、標準 化、專業化建設,形成大規模工程化運行系統。只有通過系統化,形成標準化的處理系統,才能使系統有效地得到利用,減少不確定因素的干擾,提高處理效率和可靠性。
系統化的核心是理順信息流程,合理分解業務過程,組合系統的功能,進行統一的設計開發。系統化包括數據處理流程化、業務流程化、開發流程系統化、系統運行規範化。數據處理流程化。數據處理工作是信息系統建設的基本工作,包括基礎的信息採集、處理、入庫等工作,是基本的信息加工過程。遙感圖像數據處理是遙感 技術的一個重要環節,充分發揮遙感技術的主要優點是:“遙、感、快、廣”四個字。業務流程系統化。信息系統的組織實施需要多個業務部門的參與和分工合作,在各個環節之間以信息流作為主線。業務流程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業務處理過程數據流分析的過程。通過現有業務過程的整合、規範化,提取出標準的業務處理過 程。規範化過程中,需要對業務處理過程中的數據特徵、類型、存儲格式進行統一的標準化處理。同時也是確定業務過程中對能夠計算機實現過程的提取,給出數據流程圖和業務處理流程圖。
在國家政策和體制的推動下,衛星產業逐漸走向“軍、民、商”的融合。2007年,國家發改委和國防科工委聯合下發《促進衛星套用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其中對促進衛星產業發展做出了相關政策性指示,並明確表示,要推進衛星套用公共資源的共享,並以培育衛星套用企業集群和產業鏈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和開放式發展為途徑,以加強衛星套用和培育衛星套用市場為突破口,加強國家對衛星套用產業的巨觀管理和政策引導,統籌規劃與建設衛星及其套用系統,加大對衛星套用產業扶持力度,促使衛星套用產業成為加強與改善政府巨觀管理和科學決策的重要手段,不斷提高衛星套用業務化運行能力,形成具有國內外市場競爭力的新興產業。
在政策推動下,2008年,經多方大力協作和推動,中華糧網率先與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展開協商,強強聯合,承接了國家衛星套用高技術產業化專項——全球糧食遙感估產與增值服務是否套用項目。經過一年多的項目建設和試運行,中華糧網已經成功轉化了中國科學院遙感套用研究所的農情衛星遙感系統,掌握了全球糧食監測和估產的技術和方法,結合公司原有信息和網路優勢,專業糧農研究分析人員團隊,以及對糧食行業熱點的把握能力,形成了一套新的對國內外糧食生產形勢進行監測分析的手段。
目前,中華糧網已經利用農情遙感監測技術,開始監測國內和國外主要糧食產區的作物長勢、估算作物產量,監測作物的種植面積,分析作物農業旱情,以及監測耕地複種指數、種植結構等主要農業狀況。自2010年開展試運行以來,已經成功的對國內外熱點糧食和農業狀況進行了監測。2011年,中華糧網以遙感技術為基礎,專家隊伍為骨幹,面向廣大市場,研發推出了數期《2011年中國糧食估產報告》,對我國2011年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大宗糧食作物的產量形勢作出了預判,受到了國家機關以及糧農市場廣大同行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