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場概況
三團建於1956年3月,稱勝利二場,1969年7月定名為三團,以農業種植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水稻、大宗經濟作物有棉花等。2002年末總人口17522人,其中從業人員4566人,擁有大中型拖拉機268台,機械總動力17624千瓦、糧食播種面積1.57千公頃,總產18720噸,棉花播種面積6.88千公頃,棉花總產11770噸,造林面積722公頃,國內生產總值13426萬元。三團有中學一所,國小4所,醫院1所,衛生防疫站1個,連隊衛生室39個,病床100張,職工文化中心1座,基層文化活動室37個,社會養老福利院1個,電視機入戶率85%,電話入戶率60%,液化氣燃燒入戶率40%。
發展歷程
2003年9月22日,在農一師三團接待農一師成立五十年和 阿拉爾建市活動的一批老領導,他們有農一師第一任師長任晨、三團老團長王孟憲,講述了他們從2萬5千里長徵到建設新疆兵團團場的歷史,講述了人工造河開挖勝利渠的傳奇,帶我們尋找開墾的第一片荒田,親手栽的第一棵小白楊,尋找到了他們一起進疆的老戰士。
老團長陪同李海青婦人來到三團6連一座50年代蘇式辦公室前,用手筆劃著名56年三團建團大會的場景,打聽他們359旅718團一起進疆的360人,我們把他們全部請來只有17人,他們來到親手開墾的第一片荒地,相互爭說他們當時用的什麼樣的工具砍除荒原上的沙棘野草,用鋤頭拋地的艱辛,用篇擔土筐挑破雙肩的精神,老淚縱橫,說不完的激情和自豪。
老師長找到了親手栽的第一棵小白楊,現在成了參天古樹,在大樹前動情敘說著開挖勝利渠,從阿克蘇大河引水開墾荒原的歷史,這一渠水澆灌沙井子墾區60萬畝良田,這一渠水魂繞前輩英靈,這一渠水情系幾代兵團人。
為了把老一輩吃苦、奉獻精神傳承下去,我們請了呂相恩等56年進疆的一部分老同志到連隊作傳統教育報告,他們描述著:當年進疆時宣傳新疆住樓房綠草地,可一到地方住的是地窩子,水鹼的喝不成,走了兩天路鞋底串幫了,想往回跑,可惜交通不便,來了回不去,現在交通方便了,退休了也不願回去。講述他們那時開展勞動競賽,為在自己的白背心上印一個突擊手字樣,一人用鐮刀割水稻6畝地;一條毛巾、一個茶缸,他們付出的卻是嘴上吊著馬燈,夜間在地里拾花,床擺在地頭,實在累了在田間休息一會兒,一邊拾花、老伴一邊餵飯,創造了連續十天拾花3000公斤的紀錄,真實得有點傻,但它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精神。
老前輩創業的這些傳說,我聽過無數遍,內心總是激動不己,而新來的農民工聽完後的冷漠,總讓我綢悵萬分。
翻開軍墾前輩的死亡檔案,虔誠來到九斗墳地,它位於團部以南一公理外的一小片沙丘上,沙丘周圍已是成千上萬畝的綠色棉田環繞,這裡靜靜孤寂著300多軍墾魂靈,他好象在向我們訴說著開荒造田的歷史,見證原始的沙漠,展示綠洲的富饒,寓意著"吃水不忘挖井人"。
軍墾情深
退休仍居住在團場,是生活習慣了,是離不開子女,這都是一些心酸的故事,他們在團場怡養天年,始終與團場榮辱相連,參與團場的支農勞動,經常給團場提提意見,訴說他們過去的艱苦作風,也有對今天變化的感慨,從他們的言談中依然可以反映團場發展的睛雨表,總之,他們對團場的發展以及一些重大舉措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作用。
退休老同志用創業史的作風教育和比較現代每一位領導,用騎馬、腳踏車、僅有的吉普車,和現代的豐田、尼桑、特拉卡等一大批進口車輛形成懸殊觀念,用月工資31.08元的史記悲憤評說現在的年薪制。時代在發展,生活在改善,但老軍墾的退休費與農民工的承包收入差好幾倍,老軍墾並不以馬路越來越寬而心情舒暢,留守的軍墾情懷,多少有些不滿。
職工隊伍
最後,我們把全團建團以來的職工排排隊,以不確定的時間序列表現當今團場職工隊伍的時代特點,___老一輩軍墾人離退休後異地安置。從統計資料表明,全團退離休人員2700人,異地安置政策規定:
不符合異地安置政策仍然到疆外定居的退離休人員,他們把一生獻給了團場,最終還是離開了團場,回到了故里。
___支邊青年全面返城。
___退休工人就近城裡買房,社區管理的問題
___離退休人員逐年增加,職工的負擔越來越重。
___一大批未成年子女無學可上,團場只具備九年義務教育,中學畢業後,高中升學率只有7l%,還有一大批孩子未成年就無學可上。
___一大批職工子女有業不就,不願意上崗務農,進城打工、參軍、進工廠當工人,或在家"貓著",高校畢業或部隊復員,去沿海、去內地、去地方,就是不願回團場。成年子女仍靠父母養活的狀況,大多數職工子女相繼離開了團場。
輝煌業績
近年來,三團積極推廣精準農業技術,實施大馬力犁地、精準播種、精準灌溉、機械打頂、飛機化調化控和機械采棉,籽棉總產連續五年取得歷史性突破,年增產幅度達25.7%,五年間GDP總產值增長了2.4倍。先後榮獲了“全國優秀基層黨組織”、“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首批科技試點縣”、“中國信息化最具影響力百強企業”、“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體”等14項國家級榮譽。 2007年,三團15萬畝棉田100%推廣了節水滴灌技術,尤其是自主設計的棉田膜下自動化滴灌系統不僅獲得了國家專利,還成功突破了現代農業發展的瓶頸,棉花增產幅度達到20%以上,成為兵團自動化滴灌控制套用面積最大的團場。全年13.6萬畝棉田籽棉總產達到6200萬公斤,皮棉畝產達到177公斤,職均收入達到3.18萬元。
2004年以來,三團先後投資了近1億元資金購置高新機械,實現了耕作,灌水、化調、採收全程機械化,農業機械化程度由53%提高到87%。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研究中心在三團建立了數字農業研究推廣站,通過該團自主開通的“大漠綠島現代農業科技網站”平台,用信息技術改造智慧型機械,為精準農業和生產自動化管理提供有效手段。幾年來,三團主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方針,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不斷增強職工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為目標,通過開展各種勞動競賽、技術革新、“科技之冬”、文化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對職工進行全方位的培養、教育,不斷推進職工隊伍的知識化進程。幾年間,職均收入由2001年的1.2萬元增加到2007年的3.18萬元。收入的逐年遞增,調動了團場職工紮根三團、建設邊疆的積極性。
三團按照“一城三社區”的建設規劃,積極投入大量資金,從職工住房條件、通連道路、小城鎮建設、科教文衛等各方面入手改善職工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基層單位實現了硬質道路通戶,磚木結構住房,團部2.4萬平方米住宅小區和5.6萬平方米的胡楊公園極大改善了職工生活環境和質量。 2008年,三團又獲批了農業部全國農村信息化示範單位和科技部首批國家級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點的項目機遇,現實契機為三團今後科技強團的大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