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一師

農一師

農一師前身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締造,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王震、王首道、郭鵬、王恩茂等指揮過的一支戰功卓著的英雄部隊。農一師、 阿拉爾市出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搭建平台,營造了企業家創業、 興業的良好氛圍,一大批民營企業家為師、市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農一師及下轄團級單位先後獲全國各類榮譽稱號140餘次,有4人被授予 全國勞動模範,有6人獲全國行業勞模,有3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88人獲省級勞模,有16人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有360餘人獲全國各類榮譽稱號,有7人先後被選為 全國黨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代表。

建制沿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先後稱 中國工農紅軍湘東南獨立第一師、 紅八軍、紅六 軍團; 抗日戰爭開始後,改稱 八路軍一二○師 三五九旅、南下支隊、 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中原軍區二縱隊三五九旅;解放戰爭時期,三五九旅隸屬西北 野戰軍第二縱隊建制,1949年1月改稱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軍步兵第五師。1949年11月,步兵第五師在王震、 徐國賢的率領下進駐新疆 阿克蘇、 和田17個地縣防區。1953年6月,步兵第五師整編為 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1954年10月,農一師隸屬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制。2002年,農一師下轄兩個管理局,16個農墾團場、17個工交建商企業,18個其他企事業 單位,全師總人口26.6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5.6%。農一師黨政機關駐阿拉爾市勝利大道1號。

地理位置

農一師農一師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一師(以下簡稱農一師)墾區,位於新疆維吾爾

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境內。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瑪乾沙漠邊緣,東臨沙雅縣,西抵柯坪縣,傍依阿克蘇河、塔里木河、台蘭河、多浪河水系。地理坐標東經79°22'33"~81°53'45",北緯40°20'~41°47'18"。地跨阿克蘇地區五縣一市(溫宿縣、烏什縣、阿瓦提縣、柯坪縣、沙雅縣,阿克蘇市)。東西相距281公里,南北相距180公里。

氣候條件

農一師墾區屬暖溫帶極端大陸性乾旱 荒漠氣候,極端最高氣溫35℃(沙井子墾區每隔5~10年遇最高溫40℃),極端最低氣溫-28℃(四團墾區最低氣溫為-33.2℃)。墾區太陽輻射年均133.7~146.3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2556.9~2991.8小時,日照率為58%~69%。墾區雨量稀少,冬季少雪,地表蒸發強烈,年均降水量為40.1~82.5毫米,年均蒸發量1876.6~2558.9毫米。墾區以灌溉為主,主要利用昆馬力克河、 哈拉玉爾滾河、阿克蘇河、多浪河以及 葉爾羌河、和田河等河水。

人口

人口現狀

農一師農一師

2006年,總人口28.94萬人,增長0.7%。其中,男性15.31萬人,漢族26.64萬人,

維吾爾族人1.85萬人,其他少數民族0.43萬人。

人口增長

2006年,出生人口1412人,減少204人,下降12.6%;死亡人口1011人,減少31人,下降3%;人口自然增長率1.39‰,下降0.6個千分點。

人口素質

繼續推進科技和人才興師市戰略,全年引進專科以上畢業生347人,其中本科生256人。全部團場實現“一連一生”目標,全師市241個農業連隊平均擁有大學生1.4名,引進各類專家4名。開展了優秀專業技術人員和優秀企業家評選活動,共選拔出拔尖人才27名。

就業人員

2006年末,就業人數10.85萬人,下降2.5%。其中在崗職工人數7.72萬人,下降1%。

勞動報酬

2006年,人均生產總值15754元,增長22.3%。

師市概況

全師規劃總面積6180平方千米(其中,阿拉爾市規劃面積4196平方千米),耕地總面積14.67萬公頃。2006年末,師市所管轄農牧團場16個(其中九團、十五團為進入團場,保留番號)。

墾區開發

農一師墾區全部是在戈壁荒漠、鹽鹼沙灘中,由幾代軍、農墾職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中而開發的。近半個世紀以來,農一師先後有36名老紅軍,380餘名老八路,3500餘名 解放軍官兵,4萬餘名 上海知識青年及湖南、 山東、 江蘇、浙江、 河南、 湖北、 北京、 四川等30個省(市)城鄉支邊青年、轉業軍人、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在墾區參加建設。長期以來,農一師在開發荒原的同時,以最佳化的人工生態代替 荒漠生態,搬走大小沙丘十幾萬座,挖築的大中渠道1.5萬公里,修築的4座 平原水庫面積290多平方公里。僅塔里木河上游兩岸人工植被比墾前自然植被增加3.4倍,其中林木面積增加80%。現墾區農田及道路已形成林網化,16個農墾團場機關駐地已建成現代模式的城鎮格局。

墾區經濟

農一師以發展農業為主,2002年種植棉花棉花播種面積142.9萬畝,總產18.2萬噸,平均單產127.4公斤,其中:長絨棉面積32.56萬畝,總產3.44萬噸。其中長絨棉屬國家定點生產基地;糧食正復播種面積34.6萬畝,完成總產16.3萬噸;其中有近萬畝優質水稻畝產1200公斤;全師有牧場2.8萬公頃,畜牧業存欄頭數42.6萬頭(只)。農一師的工業產品有:水泥、磷肥、原煤、建材、發電、棉製品、毛製品、皮革、造紙、機械製造以及其他農副產品等180餘種類。全師有建築企業12個,各類車輛2600餘輛,農用拖拉機4200台, 農業機械總動力21.8萬千瓦。1990年以來,全師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以7.8%的速度增長。2002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7.3億元(現價),同比增長14.1%,均為歷史最高水平。

國內生產總值(GDP)

2006年,全師國內生產總值45.39億元,同比增長12.6%。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4.7%、20.7%和24.6%.

農業產值和增長率

2006年,農業增加值24.84億元,增長12%。種植棉花10.43萬公頃,增長6.5%,總產(皮棉)23.11萬噸,增長7.4%,其中長絨棉屬國家定點生產基地;糧食作物2.32萬公頃,下降8.6%,總產20.73萬噸,增長2.5%;年末牲畜存欄數77.27萬頭(只)增長8.2%。

工業產值和增長率

2006年,工業增加值9.41億元,增長16.9%。主要工業品產量:原煤6.37萬噸,下降45.5%;水泥199.5萬噸,增長129.7%;發電量1.13萬千瓦時,增長2.6%;塑膠製品2.01萬噸,增長24.9%。

固定資產投資

2006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5.85億元,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投資8.7億元,增長45.4%;第二產業完成投資4.14億元,下降33.1%;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3億元,增長24.6%;投資資金來源渠道以單位自籌、其他資金和國家預算為主,分別占總投資的54.7%、19.8%和12.8%。

非公有制經濟

2011年4月13日電 日前,筆者從農一師、阿拉爾市獲悉,截至2010年年末,農一師、阿拉爾市私營企業達到352戶,用工6258人,註冊資金5.5億元;個體工商戶達5800戶,用工1.5萬餘人,註冊資金1830萬元。 非公有制經濟占這個師、市經濟總量的26%,發展勢頭強勁。

農一師、 阿拉爾市出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為民營企業的發展搭建平台,營造了企業家創業、 興業的良好氛圍,一大批民營企業家為師、市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據悉,自阿拉爾市建立以來,該市民營企業數量持續增長。據統計,近3年,阿拉爾市非公有制經濟企業繳納國稅1.33億元,占阿拉爾市國稅總收入的80.6%。截至去年年底,2010年阿拉爾市國稅收入7635萬元,其中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納稅5993萬元,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繳納的國稅占這個市國稅收入的78.5%,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農一師、阿拉爾市著力在建平台、抓流通、促招商、強管理等方面下工夫,發揮阿拉爾市在規劃、建設、招商和管理上的主導作用,本著“企業發展我幫忙,牽線搭橋解難題”的招商原則,為民營企業發展搭建平台。如今,以塔里木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民營企業迅速成長,阿拉爾市資產規模在千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有24家。

文化教育

文化

全師有多功能文化娛樂中心19座;學校87所,其中 中等專業學校4所,在校學生6.25萬人。墾區有醫院21座,衛生防疫站18個,科研機構13個,電視發射台1座,電視差轉台9座,廣播電台1座。農一師《塔里木報》每年向國內公開發行180萬份

教育

有普通高校一所,師市所屬各類中國小校78所。在校學生65016人,其中,中學28所,在校學生31131人;國小50所,學生3388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學生升學率89.9%。2006年考入高等學校的學生2430人,其中本科1539人,大專891人。

科技

加強重點課題科研攻關,17項科研課題列入國家和兵團 科技攻關項目,審定農作物新品種2個,獲兵團科技進步獎4項,其中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三團667公頃棉田滴灌自動化控制示範項目被國家科技部批准列為“星火計畫”重點項目。師市科協榮獲“國家科普日先進集體”稱號。

衛生

師市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488個,其中,師市直屬綜合醫院2所,專科醫院一所,團(廠)醫院18所,連隊衛生室408個,個體醫療機構40個, 疾病控制中心18個,采供血機構1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 衛生技術人員2076人,病床2054張。有46個連隊衛生室達到兵團標準,57%的團場達到兵團初級衛生保健標準。

人民生活

2002年職工收入總額達到11.1億元,增長22.79%;職均收入12700元,增長31.1%。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0.4億元,增長21.78%;自營經濟純收入1.53億元,增長25%,戶均純收入2859元,增長16%。全師個人存款達5億多元。人均住房面積19.2平方米;電視機入戶率90%;液化氣燃具入戶為85%;電話機入戶率為42%。

建市

2002年阿拉爾建市取得實質性突破。一是以2002年12月5日市首屆人代會召開為標誌,阿拉爾市政權建設基本到位,選舉產生了領導班子並開始運作。二是一批市政重點工程按期完成,市政建設總投資3億多元。三是項目工作和招商引資取得很大成效,招商引資46個項目,總投資5.4億元,當年開工項目投資6660餘萬元。四是規劃、定位、管理、開發等城市重點工作得到整體推進, 城市總體規劃獲自治區一等獎。五是經營城市的思路進一步拓寬,市政投資經營公司組建運作,商業和房地產開發成為熱點。

農一師在祖國西北邊陲 屯墾戍邊數十載中,國家 黨政軍 領導人朱德、賀龍、王震、蕭克、包爾汗、賽 福鼎、 胡耀邦、王恩茂、 劉瀾濤、 喬石、 朱鎔基、張震、 田紀雲、 錢正英等來墾區視察。農一師及下轄團級單位先後獲全國各類榮譽稱號140餘次,有4人被授予 全國勞動模範,有6人獲全國行業勞模,有3人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有88人獲省級勞模,有16人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有360餘人獲全國各類榮譽稱號,有7人先後被選為 全國黨代表大會和全國人大代表。

50年來,農一師在"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乾沙漠北部邊緣,在"無韁野馬"的塔里木河上游兩岸,以不屈不撓的奉獻精神,向大自然宣戰,在西部 沙海荒原上創造了人進沙退的奇蹟,以無數可歌可泣的奮鬥業績,再現了當年三五九旅在 南泥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英雄氣概。

兵團第一師 阿拉爾市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一師,簡稱農一師,地處天山中段和 塔里木盆地北部。農一師前身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二軍第五師。1953年3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建設第一師。1954年10月,劃歸生產兵團建制。1975年6月,兵團體制撤銷,農一師改稱阿克蘇地區農墾局。1982年6月,恢復原農一師建制。農一師的師部設在阿克蘇市。2002年9月17日,國務院下發《關於同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設立縣級阿拉爾市的批覆》。2004年1月19日,阿拉爾市人民政府成立。它是兵團人自己建立的又一個新型城市。

農一師現轄農牧團場16個,總人口27.55萬人。該師已建成棉、糧、畜牧、果品、水產5大商品生產基地。其中農產品優質大米“ 天山雪”被國家有關部門認定為綠色食品。“新農”優質棉位居兵團前四位。第二產業以建材、建築、種業、電力、棉紡、塑化,、甘草、釀酒8大行業為主導。“青松”牌水泥、“紅柳”牌甘草浸膏等20多種產品多次獲部優產品稱號。“塔農”牌節水器材、“軍墾”牌專用肥等農產品已經進入到南北疆及內地市場。

西部開發

思路

一是按市場的規律辦事,提高經濟效益。要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開發,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商品市場和多種 生產要素市場,大力吸引師內外、區內外的資金、技術和人才,把自己的開發項目推到各種市場上去,積極尋求互惠互利的合作者。要把深化改革作為大開發的內動力,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大力發展集體、個體、私營等多種所有制經濟,積極發展商品市場,逐步把企業培養成西部開發的主體。

二是按科學規律辦事,依靠科技加快發展。要用科學的思想指導各項工作,各級黨委對西部大開發的重大問題都要進行科學的研究和論證,各級領導幹部要 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認清國情、區情、師情、團情,精心規劃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藍圖,防止一哄而起。要組織廣大科技人員進入西部開發的主戰場,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積極運用推廣先進的科學技術發展經濟。

目標

到2005年,通過推廣和套用高新技術,促進產業升級;精準農業、節水農業初具規模;紡織、建材兩大支柱基本形成;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改善;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收入水平與東部差距不再擴大,基本消除貧困。從2006年到2015年,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節水、特色、精準、創匯農業達到相當規模,基本實現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紡織和建材兩大支柱工業地位確立,高科技 新興工業初具規模;第三產業快速發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收入水平與東部差距開始縮小;職工生活有所提高。從2015年到2030年,通過大規模的開發建設,率先在兵團實現農業現代化;二、三產業有長足發展; 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與東部差距明顯縮小;職工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職工生活普遍比較富裕。經過30年的建設,把我師建成兵團乃至西部的現代化農業、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示範區,建成國家優質出口棉基地、優質果品基地以及優質紡織業基地。

主要任務

八個方面的48個重點項目建設

一是農業。主要是以80萬畝優質細絨棉出口基地為主的11個項目的建設,計畫投資26.1億元;

二是水利。主要是以節水灌溉、防風固沙等6類17個項目,計畫投資40.99億元;

三是交通。主要是以 阿塔公路擴建為主的6個項目的公路建設,計畫投資9.8億元;

四是城市建設工程。主要是以阿拉爾城市建設為主的10個項目建設,計畫投資32.44億元;

五是能源、通訊、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以熱電公司二期工程為主的4個項目的建設,計畫投資6.8億元;

六是工業建設。主要是以30萬錠棉紡配套工程為主的4個項目建設,計畫投資9.6億元;

七是市場建設。主要是以師物資供銷調配中心為主的5個項目的建設,計畫投資2億元;

八是高新技術與通用技術推廣套用項目建設,計畫投資2億元。以上八個方面48個 重點建設項目,計畫總投資129.11億元,建設年限1-15年不等。

四個重點

一是以農業為主,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具體講,就是要以 中低產田改造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合理開發水資源,搞好節水農業,帶動交通、能源、通訊、信息、城鎮建設等其它產業共同發展;

二是以林園業建設為主,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具體的就是以塔克拉瑪乾沙漠西北邊緣退耕建林、防風固沙複合生態項目建設為基礎,加大六大防風固沙基幹林等 生態環境建設,從外部和內部改變一師生態環境,保證農業和經濟的發展;

三是以棉花生產為重點,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要抓住國內外市場的變化,從一師的資源特點和優勢出發,依靠科技進步,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結構。加快工業調整、改組和改造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加速經濟的發展;

四是以經濟發展為目標,積極實行科技興師戰略。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發揮師科研機構和有關院校的科技力量,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加快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套用。要千方百計培養和使用好現有人才,並採取積極措施從師外、區外引進人才。

兩個突破

一個是實現"白"色工程建設的突破

"白"是指15萬噸出口棉基地建設和30萬錠棉紡配套工程建設。(1)抓好棉花基地建設。要在3-5年內用精準施肥技術、精準種子技術、精準播種技術、機械采棉技術、噴滴灌技術、超寬膜植棉技術、高密度高產栽培技術改造和提升棉花產業,使一師的棉花質量達到出口標準,單產達130-150公斤,每個職工管理100畝以上的棉花,創產值13-15萬元,職均收入1.5-2萬元。到2005年全師棉花總產達350萬擔,其中出口200萬擔,棉花總量占全兵團的1/4以上,今後逐步加大出口量,爭取更多的外匯。(2)抓好紡織業生產和建設。在搞好銀海紡織集團建設的同時,增加18萬錠棉紡設備,使全師棉紡到2015年達到30萬錠的規模。要把紡織業的重點放在有特色的長絨棉和中長絨棉棉紡上,紡高支紗,增建配套的印染織、成衣服裝一條龍工業項目,擴大工業規模和能力,以此帶動銷售、運輸、科技、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最終達到 經濟結構調整的目的。要向產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不斷延長棉花的產業鏈,向高檔棉紗、成衣服裝發展。要把阿拉爾建市與棉花發展結合起來通盤考慮,爭取把阿拉爾市建成全疆、全國乃至 中亞地區的棉業城、棉業中心,以推動棉花產業的發展,形成良好的 經濟圈、經濟帶。(3)搞好機采棉的示範、套用、推廣工作。第一,進一步提高認識,把機采棉示範、套用、推廣工作作為農業增效、團場增盈、職工增收的決定性措施來抓,抓到底,抓出成效。第二,堅持不懈地擴大推廣和套用面。全師推廣套用的團場要達到4-6個,面積5-8萬畝;後年達到7-10個,面積15-20萬畝;2003年達到10個團場以上,面積達40萬畝,到"十五"末,全師16個農牧團場60%以上的棉花要實現機采棉。第三,為促進機采棉的儘快發展,師里制定兩條政策給予支持,一是種植機采棉的團場,其機采棉產品可以放開市場自行銷售。二是鼓勵和允許職工個人、領導幹部入股購買采棉機。(4)堅定不移地搞好四個轉移。從實際情況看,一師的農業要上一個新台階,必須實現四個轉移:一是由過去搞春灌向大搞秋冬灌轉移;二是由春翻地向秋冬翻地轉移;三是由過去的堅持種晚熟品種向種早、中熟品種轉移;四是由人工採摘棉花向機械采棉轉移。這四個轉移做好了,生產力水平就能進一步提高,農業就能增效,農場就能增盈,農工就能增收。

另一個是實現"綠色"工程建設的突破

"綠"是指以20萬噸優質香梨為主的綠色食品基地建設。從2009年到2010年,要建成以香梨為主的20萬畝名、特、優果品基地,其中香梨15萬畝,紅棗、核桃、巴旦杏5萬畝。在綠色工程建設規劃中,既要解放思想,積極進取,又要遵循客觀規律,充分考慮各團所處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把解決當前生態環境治理、防風固沙、退耕建林(還草)與長遠名特優果品基地建設有機結合,做好區域優勢這篇大文章。師初步考慮規劃塔里木墾區以阿拉爾市為中心建成香梨、紅棗基地;沙井子墾區以三團為中心建成薄皮核桃、巴旦杏基地;以五團為中心建成優質 紅富士蘋果基地。各單位要圍繞師這一總體布局,認真制定各自的發展規劃,採取更加優惠的政策,放開搞好土地使用權,鼓勵社會各界廣大職工民眾多渠道融資,加快實施步伐。從2010年開始,每年新增1.5萬畝名、優、特果園,早日形成規模優勢,要實現這一規劃目標,要著重搞好品種體系、管理服務體系、果品分級、包裝、貯運、保鮮體系、行銷體系等4個體系建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