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新編本)

人與社會的統一第二節 社會的物質生產第一節 社會的精神生產第一節

內容介紹

內容簡介
該書是我社曾出版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的新編本。作者吸
收了學術界近幾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篇章結構和內容上都作了
較大的調整與充實。該書系統地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範疇
和基本原理,並對世界新技術革命和我國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
代化建設中提出的一些重大問題,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作了深
入探討,拓寬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範圍,提出了一些新的範疇和
觀點,如“技術社會形態”、“社會的運籌性因素”等,均受到理論界
的廣泛關注。該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教材,又可供 理論工作者和黨
政幹部研究參考。

作品目錄

目錄
前言
概 論 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歷史觀
第一節 歷史唯物主義的對象
一 人類和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關係
二 歷史唯物主義與具體社會科學的關係
三 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關係
第二節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一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問題是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二 歷史唯物主義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係
問題的正確解決
三 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缺陷及其長期存在的根源
第三節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
一 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社會歷史條件
二 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理論前提
三 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過程
四 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偉大意義
第一編 人?自然?社會
第一章 人和自然
第一節 人對自然的依賴性
一 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二 勞動是聯結人與自然的中介
三 自然概念的層次性及自然對社會的影響
第二節 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改造
一 人掌握自然的實踐方式
二 人掌握自然的理論認識方式
三 人掌握自然的實踐精神方式
四 人掌握自然的價值方式
第三節 人與自然共同進化
一 生態系統和環境問題
二 當代人與自然關係的新特徵
第二章 人和社會
第一節 現實的人及其與社會的統一
一 現實的人及其與社會的關係
二 人與社會的統一
第二節 歷史過程的主體和客體
一 歷史過程的主體
二 歷史過程的客體
第三節 環境創造人和人創造環境
一 人與環境關係問題上的不同觀點
二 人與環境的雙向運動
三 歷史發展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
第三章 實踐一人,自然、社會統一的基礎
第一節 實踐及其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
一 實踐概念的規定
二 實踐的基本特徵
三 實踐的基本形式
四 實踐的運行機制
第二節 人與自然關係的社會性和實踐基礎
一 人與自然關係社會性的基本涵義和內容
二 人與自然關係的一般社會性
三 人與自然關係的具體社會性
第二編 社 會 生 產
第四章 社會的物質生產
第一節 生產力系統
一 生產力系統的要素
二 生產力系統的結構
第二節 生產關係體系
一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二 各種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
三 生產關係各項內容之間的相互關係
第三節 社會生產方式
一 生產方式概念的多義性
二 從多義到一義的轉變
第四節 生產關係必須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
一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二 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三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運動
第五章 社會的人口生產
第一節 人口生產的本質和特點
一 人口生產的本質
二 人口生產的特點
第二節 人口生產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 人口狀況對社會物質生產的影響
二 人口生產作用的性質
第三節 人口生產的發展規律
一 人口生產規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 我國人口問題的迫切性
第六章 社會的精神生產
第一節 精神生產的本質和社會作用
一 精神生產的涵義
二 精神生產的本質和特徵
三 精神生產的社會作用
第二節 精神生產的結構、活動機制和發展規律
一 精神生產的要素
二 精神生產的社會條件
三 精神生產的活動機制
四 精神生產的發展規律
五 精神生產的歷史形式
第三節 社會主義社會的精神生產
一 社會主義精神生產的性質和目的
二 社會主義精神生產的原則
三 發展社會主義精神生產的意義
第七章 社會生產的整體結構和功能
第一節 社會生產的整體結構
一 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的關係
二 物質生產與人口生產的關係
三 精神生產和人口生產的關係
第二節 三種生產統一的基礎和整體功能
一 三種生產統一的基礎
二 三種生產的整體功能
第三編 社 會 結 構
第八章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第一節 經濟基礎
一 經濟基礎不包括生產力
二 經濟基礎是指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
第二節 上層建築
一 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
二 上層建築兩個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
第三節 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
規律
一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二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三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
第九章 人 祥共同體的歷史形式
第一節 家庭
一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
二 家庭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 氏族與部落
一 氏族和部落的性質與特徵
二 氏族和部落的發展與消亡
第三節 民族
一 民族問題的實質和意義
二 民族的產生和發展
第十章 階級和國家
第一節 階級和階級鬥爭
一 階級的起源
二 階級的實質
三 階級鬥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四 階級分析方法
第二節 國家是階級壓迫的工具
一 國家的起源
二 國家的特徵
三 國家的職能
四 國體和政體
第三節 階級的消滅和國家的消亡
一 無產階級專政是消滅階級的必由之路
二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鬥爭
三 階級的消滅和國家的消亡
第十一章 社會意識及其形式
第一節 社會意識的結構
一 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
二 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
第二節 社會意識的本質和作用
一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二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
第三節 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一 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變化發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二 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三 社會意識發展的歷史繼承性
四 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五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之間社會意識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第四節 社會意識形態的諸種形式
一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二 道德
三 藝術
四 宗教
五 哲學
第五節 社會意識和精神文明建設
一 社會意識與精神文明
二 社會意識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第四編 社會運行機制和社會發展動力
第十二章 需要和物質利益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第一節 需要的實質和發展機制
一 需要是人的“內在必然性”
二 需要的實質及特徵
三 需要的種類和發展機制
第二節 利益的實質和實現過程
一 利益的構成及實質
二 利益的種類
三 利益矛盾和利益衝突
第三節 物質需要和物質利益在
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一 物質需要和物質利益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二 需要和利益的協調發展是社會的發展趨勢
第十三章 分工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第一節 分工的本質和結構
一 分工的本質
二 分工的結構
第二節 分工的起源和歷史形態
一 分工的起源
二 分工的歷史形態
第三節 分工的社會作用
一 分工與生產力
二 分工與生產關係
三 分工與階級劃分
四 分工與上層建築
五 分工與人自身的發展
六 分工與社會發展動力
第四節 分工發展的未來趨勢
一 消滅自發分工的社會條件
二 社會主義社會的半自覺分工
三 共產主義社會的自覺分工
第十四章 革命和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第一節 社會革命
一 社會革命的根源和作用
二 革命的客觀形勢和主觀條件
三 革命的形式和道路
第二節 社會改革
一 社會改革的實質和作用
二 社會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 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
第十五章 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第一節 科學的本質和特徵
一 科學是知識的理論體系
二 科學是獲得知識的社會認識活動
第二節 物質生產是科學發展的基礎
一 物質生產發展的需要是自然科學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 物質生產為科學提供實驗設備和觀測手段
三 物質生產決定科學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四 物質生產決定科技成果向直接生產力的轉化
第三節 科學轉化為物質生產力的途徑
一 自然科學物化為生產工具
二 科學變為勞動者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
三 自然科學物化為勞動對象
四 科學可以提高生產管理水平
第四節 新技術革命及其社會影響
一 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標誌
二 世界新技術革命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 新技術革命向歷史唯物主義提出的研究課題
第十六章 人民民眾和個人的歷史作用
第一節 人民民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一 人民民眾歷史作用問題上的兩種歷史觀
二 人民民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第二節 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一 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
二 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三 無產階級領袖在歷史上的作用
第三節 民眾觀點和民眾路線
一 民眾觀點
二 民眾路線
第十七章 社會發展的動力體系
第一節 社會基本矛盾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
一 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孕育和提出
二 兩對社會基本矛盾之間的關係
三 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第二節 各種動力之間的相互關係
一 社會基本矛盾和階級鬥爭的關係
二 社會基本矛盾、階級鬥爭、人民民眾
推動社會發展作用的一致性
三 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發展作用的特殊性
四 社會的運籌性因素和自我調節功能
第五編 社會形態及其發展過程
第十八章 社會形態的劃分
第一節 經濟社會形態
一 五種社會形態劃分法
二 三種社會形態劃分法
三 三形態劃分法與五形態劃分法的關係
第二節 技術社會形態和信息社會
一 技術社會形態的涵義
二 提出技術社會形態概念的意義
三 對國外學者信息社會理論的評價
第十九章 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第一節 自然歷史過程的涵義
一 人類社會的客觀物質性
二 社會規律是人類活動的規律
第二節 社會發展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一 克服機械決定論和唯意志論兩種傾向
二 歷史發展中的唯物主義因果決定論
三 各種社會因素“互動作用”的歷史辯證法
四 社會歷史發展的“合力論”
第二十章 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第一節 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
一 社會形態發展的橫向統一性
二 社會形態發展的縱向統一性
第二節 社會形態發展的多樣性
一 不同國家和民族社會形態的特點
二 不同國家和民族社會形態的典型性
三 不同國家和民族社會形態轉變的多樣性
四 不同國家和民族所處社會形態的複雜性
第三節 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
多樣性的辯證統一
一 歷史時代的劃分及其意義
二 歷史發展中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 要防止兩種片面性
第六編 人的本質和人類解放
第二十一章 人與人道主義
第一節 人道主義思潮的產生和發展
一 文藝復興時期人道主義的興起
二 啟蒙運動時期人道主義理論的形成
三 德國古典哲學對人道主義的發展
四 中國人道思想的特殊性
第二節 人的本質的科學揭示
一 人的本質
二 人的現實性
三 人的社會性
第三節 人的異化
一 異化概念的含義
二 馬克思早期的異化勞動理論
三 異化勞動理論和唯物史觀
四 成熟時期的馬克思對異化概念的使用
第二十二章 人的價值和人生觀
第一節 人的價值
一 價值的一般本質
二 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第二節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一 人生觀的含義
二 人生觀的階級性
三 樹立共產主義人生觀
第二十三章 社會進步及人的解放
第一節 社會進步
一 社會進步的內在根據
二 社會進步是曲折、反覆的過程
三 社會進步的標準
第二節 人的自由
一 人的自由和意志自由的實質
二 自由與必然、意志自由和歷史必然的辯證統一
三 階級社會中自由的階級性
第三節 共產主義和人類解放
一 共產主義是個歷史過程
二 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實現
第七編 歷史唯物主義與現代西方歷史哲學
第一十四章 歷史哲學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一節 西方歷史哲學的淵源
一 英雄史觀
二 道德史觀
三 神學史觀
四 理性史觀
第二節 歷史哲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發展
一 歷史哲學的興起
二 歷史哲學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的發展
第三節 實證主義歷史觀與史學觀
一 孔德的實證主義歷史哲學
二 蘭克的實證主義史學觀
第四節 歷史唯物主義與近代歷史哲學
一 馬克思恩格斯對思辨歷史哲學的繼承與批判
二 歷史唯物主義與實證主義史學觀的本質區別
第二十五章 文明形態歷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一節 湯因比文明形態歷史觀述略
一 歷史研究的基本單位是文明社會
二 一切文明社會在哲學上都是同時代的和
同等價值的
三 文明社會經歷的階段
四 文明興衰的動因是“挑戰一應戰”機制
五 文明社會解體的類型
第二節 幾個重要的歷史觀問題
一 社會結構的基礎問題
二 社會結構的歷史性問題
三 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
四 文明社會與社會個體
第二十六章 分析的批判的歷史哲學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一節 分析的批判的歷史哲學述略
一 歷史是什麼
二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三 歷史是過去思想的重演
第二節 幾個重要的歷史理論問題
一 歷史有無規律
二 理論與史實
三 有益的啟示:歷史認識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