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表現
染病幼苗莖基部呈水浸狀軟腐,致上部倒伏,多呈暗綠色,最後猝倒或立枯狀死亡;定植後葉部染病,產生暗綠色病斑,葉片軟腐脫落;莖染病亦產生暗綠色病斑,引起軟腐或莖枝倒折,濕度大時病部可見白黴;花蕾被害迅速變褐脫落;果實發病,多從蒂部或果縫處開始,初為暗綠色水漬狀不規則形病斑,很快擴展至整個果實,呈灰綠色,果肉軟腐,病果失水乾縮掛在枝上呈暗褐色僵果。辣椒疫病對產量、品質影響極大,嚴重時減產50%以上。
發病規律
疫病的病原菌的卵孢子可存活3年以上,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殘體上越冬,可度過不種植寄主作物的季節。在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下,卵孢子開始萌發,產生遊動孢子,侵入辣椒的根部、莖基部、葉部。在辣椒生長期間,病株陸續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主要隨灌溉的水和雨擴散傳播,發生多次再侵染。病原菌還可通過風雨吹濺和農事操作而傳染,引起葉、枝、果發病。
田間最初僅有少數植株發病,但也形成傳病中心,很快向周圍擴散,侵染鄰近植株。根據各地田間調查證明,由1個病株向周圍擴展,10天內發病面積可達到12平方米,20天內即可達到45平方米。如在適宜條件下,由開始發病到全田發病只需7天左右。
病原
辣椒疫病的病原是辣椒疫黴菌( 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屬於鞭毛菌的卵菌。病菌孢囊梗簡單,菌絲狀,淡色。孢子囊頂生,長橢圓形,淡色,頂端有乳頭狀突起,大小為27.6~55.8×15.5~31.6微米。萌發時產生多個有雙鞭毛的遊動孢子。卵孢子圓球形,黃褐色,直徑為15~28微米。病菌還能產生球形的厚壁孢子,淡黃色、單胞。辣椒疫黴菌的寄主範圍較廣,除辣椒外還能寄生番茄、茄子和一些瓜類作物。
致病原因
辣(甜)椒疫病是由鞭毛菌亞門,辣椒疫霉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殘體中越冬,借風、雨、灌水及其他農事活動傳播。發病後可產生新的孢子囊,形成遊動孢子進行再侵染。病菌生育溫度範圍為10-37℃,最適宜溫度為20-30℃。空氣相對濕度達90%以上時發病迅速;重茬、低洼地、排水不良,氮肥使用偏多、密度過大、植株衰弱均有利於該病的發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
一、認真執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抓好農業、生態和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
(1)實行輪作、深翻改土,結合深翻,土壤噴施“免深耕”調理劑,增施有機肥料、磷鉀肥和微肥,適量施用氮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進根系發達,植株健壯。
(2)選用抗病品種;種子嚴格消毒,培育無菌壯苗;定植前7天和當天,分別細緻噴灑兩次植物生長調節劑和保護劑,做到淨苗入室,減少病害發生。
(3)栽植前實行火燒土壤、高溫燜室,剷除室內殘留病菌,栽植以後,嚴格實行封閉型管理,防止外來病菌侵入和互相傳播病害。
(4)結合根外追肥和防治其它病蟲害,提高番茄植株自身的適應性和抗逆性,提高光合效率,促進植株健壯。
(5)增施二氧化碳氣肥,搞好肥水管理,調控好植株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係,促進植株健壯長勢,提高營養水平,增強抗病能力。
(6)全面覆蓋地膜,加強通氣,調節好溫室的溫度與空氣相對濕度,使溫度白天維持在25-30℃,夜晚維持在14-18℃,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70%以下,以利於辣椒正常的生長發育,不利於病害的侵染髮展,達到防治病害之目的。
二、藥劑防治技術:
1、 預防:從苗期開始,5—7天一次。
治療:病輕地塊:3到5天一次,連用2到3次。發病中後期:3天一次,連用2-3次。
2、38%惡霜嘧銅菌酯800倍液,或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防毒釩M8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56%嘧菌酯百菌清600倍液,4%嘧啶核苷類抗菌素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400倍液,或1∶1∶200 的波爾多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600倍液~700倍液,或4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200倍液。
3、45%百菌清煙霧劑667平方米 用量250克~300克。噴藥間隔7天~10天,連續2次~3次,尤其在5月~ 6月份雨後天晴時注意及時噴藥,防治效果更好。此外,還可進行藥液灌根封鎖發病中心,可用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30%甲霜惡霉靈6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72%克抗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對病穴和周圍植株灌根,每株藥液量250克,灌1次~2次,間隔期5天~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