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辛巴威鳥是辛巴威石頭城遺址中發現的最珍貴的文物。辛巴威遺址位於辛巴威首都哈拉雷以南300公里的維多利亞堡附近的一個山谷中,是非洲南部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古
代建築群。據考證,11世紀,當時的辛巴威馬卡蘭加古王國就開始大興土木,建設石頭城,並經歷過幾個世紀才最終建成。13世紀,石頭城成為莫諾莫塔帕王國的京都,15世紀達到鼎盛時期,隨後,由於天災戰亂,逐漸衰落下去。現狀
現在見到的石頭城遺址由兩部分建築組成:一部分是建在一片開闊地帶的橢圓形圍城,人們稱之為“大圍場”,是遺址的主體;另一部分是建在一座小石頭山上的“衛城”。“大圍場”由花崗石砌成,牆高10米,長約240米,面積為4600平方米。圍牆內還築有一道內牆,呈半圓形,長約90米。這些橢圓形建築都是當年國王及其大臣和貴族們的住所,此外,還有一座著名的圓錐形實心塔,高達15米,是當時王室用來祭祀的。“衛城”建在石壁陡峭,地形險要的小山上,一道道厚度不同的圍牆,依山傍崖,蜿蜒而下。圍牆上只有一個能容一人側身而過的狹窄石門,從“衛城”上可以俯瞰“大圍場”,從整座遺址的地形布局看,“衛城”是護衛“大圍場”的防禦屏障。
石頭城遺址經歷了近十個世紀的風雨侵蝕,雖然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但當年的雄姿風采仍依稀可辨。從遺址及周圍的考古發掘來看,石頭城歷史上曾經是相當繁榮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中心。在其附近有古代梯田、水渠和水井,還有鐵礦坑、冶鐵場、煉鐵用的工具以及用泥土做的造幣模型;石頭城內發掘出波斯的彩色瓷器與阿拉伯的玻璃和黃金,還有印度的佛教念珠、中國明代的南京陶瓷。由此可見,當時南部非洲已於世界上許多國家有著廣泛的貿易交往。
當時石頭城文化發達的標誌是石雕藝術,而石雕藝術最高成就的代表則是辛巴威石鳥。傳說辛巴威鳥是古辛巴威馬卡蘭加人敬奉的神鳥,頭像鴿子,身子如鷹,脖頸昂然,雙翅緊攏。辛巴威鳥被雕刻在辛巴威石頭城遺址微紅色皂石柱的頂端,每根石柱只刻一鳥,並飾有許多優美圖案,工藝精巧,造型美觀。辛巴威鳥的雕像高約50厘米,皂石柱高達1米多,這些精巧的石刻出自13—15世紀馬卡蘭加人的能工巧匠之手。這些辛巴威鳥曾讓歐洲人驚為天人之作,並把它們掠走,到1981年有5隻辛巴威鳥被運送回到辛巴威,並陳列在首都哈拉雷的博物館內。現在辛巴威鳥已被繪人辛巴威國旗,成為辛巴威人民的驕傲和國家的象徵。
藝術淵源
現在石雕藝術在辛巴威十分普及。石雕的創作題材多與神靈有關,因為辛巴威人相信萬物有靈,且支配和保護著每個部落、每個家庭成員所享有的一切。這類表現神靈的石雕造型奇異,想像豐富,每件作品都代表著一種精神象徵,隱含著特定的文化信息。一位辛巴威雕刻藝術家說:“在我雕刻時,祖先的靈魂不斷地給我以靈感,民間格里奧傳說常常給我啟迪。”除此之外,人和動物也是辛巴威石雕經常反映的題材,藝術家們常用變形簡約的手法塑造形象,塑造極為概括,結構遠離正常比例,抽象成分居多,很少寫實。雕刻常以質地光滑、紋理流暢的材質與粗獷豪放的表現手法形成對比鮮明的審美情趣。有的作品剛雕完時呈灰白色,後反覆沾水打磨並以太陽曬,逐漸變成黝黑光亮,極富裝飾感。
辛巴威的石雕藝術品多出自祖傳民間藝人之手,他們子承父業,只有少數人受過專門訓練。1967年雕塑家亨利·芒亞里齊在首都哈拉雷以北150公里處的坦哥南哥發現一個村莊,全村男女老少都從事石雕工作,有趣的是,他們在創作時並無設計圖紙,只是依照自己的想像,隨意創作。現在辛巴威從事石雕創作的最有名的當屬塔卡威拉家族,家族中的父親、母親及三個兒子都從事石雕創作,老祖母也不時地向小孫子傳授石雕技藝,他們的作品十分有名,曾多次被送往國外展出。除有一大批熱愛石雕藝術的民間藝人外,辛巴威也有豐富的石雕原材料,如鉻雲母、蛇紋石、豹斑石、灰岩石、皂石和花崗石等。前三種為半寶石,刻制的藝術品尤為貴重。雕刻藝人非常注意利用石材天然形狀和紋理,他們認為石材本身也是有靈的,傾其天然質地,可將石料的靈性顯現出來,變成有生命的形式。
對於石雕藝術這一民間古老的精神寶貴財富,辛巴威政府十分重視挖掘保護。1985年在首都哈拉雷郊區沙龐古建立了“沙龐古雕刻公園”,十多年來,該公園在組織石雕的展覽、收藏、出版資料和與國際交流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另外還有哈拉雷國家畫廊和政府組織也經常組織石雕藝術展,並促進藝術家參加在國外舉辦的展覽。1970年在法國巴黎市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的辛巴威“紹納石雕藝術展”曾轟動一時,至今在國外已成功舉辦了幾十次展覽,使辛巴威石雕藝術走向世界,為各國人們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