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辛巴威遺址位於哈拉雷以南約三百公里處,總面積達720公頃。共由90多萬塊花崗石砌造而成。石塊連線未用任何粘合物,至今仍堅固挺拔,宏偉壯觀。分山頂建築、山下石廓和谷地建築三個部分。山頂建築是遺址最古老的部分,建在100米高山頂上,設有堡壘和圍牆,是國王的住所。山下石廓是遺址規模最大的一部分,呈橢圓形,由高11米、周長243米的石牆圍成,最寬處106米,是王后和嬪妃的住所。石廓內立一高11米、底部直徑6米的錐形石塔,現已成為津古文化的象徵。谷地建築是大臣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住所。後許多著名文物都在此出土,如“辛巴威鳥”的石雕。津國徽、錢幣上都有此“鳥”圖案。
大辛巴威是這些遺址中最大、最壯觀的。它是一個圍牆圍成的圓表區域,內有房屋和庭院。圍牆高9米,厚約5米,頂部砌著大石塊。沿山谷向下延伸,在約24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散布著許多石頭建築,包括一座圍牆圍著的廟宇和稍小一些的建築物遺蹟。大辛巴威建於公元11世紀~公元15世紀,但關於其民族人們卻所知甚少。大辛巴威是介於西面金礦區與東面印度洋兩者之間的一處繁榮的貿易中心。但在公元16世紀初,也許是由於饑荒或乾旱的緣故,大辛巴威人離開了這裡。
遺蹟
“辛巴威”一詞源於邵納語,意為“石頭建築”或“石頭城”。大辛巴威是這些遺址中最大、最壯觀的。它是一個圍牆圍成的圓表區域,內有房屋和庭院。圍牆高9米,厚約5米,頂部砌著大石塊。沿山谷向下延伸,在約24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散布著許多石頭建築,包括一座圍牆圍著的廟宇和稍小一些的建築物遺蹟。大辛巴威遺址位於今辛巴威共和國內。大辛巴威建於公元4世紀~公元16世紀初,但關於其民族人們卻所知甚少。
文化
大辛巴威是介於西面金礦區與東面印度洋兩者之間的一處繁榮的貿易中心。但在公元16世紀初,古辛巴威國家突然瓦解,大辛巴威文化也隨之走向衰落。
居民
辛巴威的居民大部分為馬紹納族和馬塔貝勒族人。馬紹納人把散布於當地的二百處大小石頭建築的任何一處廢墟都叫“辛巴威”。而位於維多利亞堡東南部(距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公里處)的一大片石頭城廢墟,則被稱為“大辛巴威”。
地理
大辛巴威遺址三面環山,一面是波平如鏡的凱爾湖。整個的遺址範圍包括山頂的石岩和山麓的石頭大圍圈及其東面的一片廢墟,組成了相互聯繫的建築群。據考證,這座石頭城建於公元600年前後,是馬卡蘭加古國的一處遺址。古城分為外城和內城兩部分,外城築在山上,城牆高10米,厚5米,全長240米,由花崗岩巨石砌成。內城建在山坡谷地,呈橢圓形。城內有錐形高塔、神廟、宮殿等,都由石塊砌築,而且這些建築的入口、甬道和平台等都是在花崗岩巨石上就地開鑿出來的。有關辛巴威遺址奇觀的傳說,大約在中世紀就通過阿拉伯商人傳到了歐洲。然而,在阿拉伯人的傳播中,卻把辛巴威與所羅門王的名字連在了一起。這樣一來,當歐洲人發現這個廢墟時,誤認為這就是所羅門王的藏寶之地。
發現
1871年,來到這裡探險的德國地理學家卡爾。莫赫最先把這個奇蹟公之於世。他說:“那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造建築物,全沒屋頂,都用灰色的花崗岩石塊以精巧的技術建成,有些石塊還曾雕琢。山上那些高大的石牆,分明是歐洲式的建築。”莫赫進入城內作了一番考察,認為有證據顯示石頭城的最初建造者們生活富裕、勢力強大。然而,對於究竟是什麼人、在什麼年代以及為什麼要建造這么龐大的石頭城等諸多疑問,卻沒有找到任何線索。但是他認為,石頭城的建造者不可能是非洲人,更不是當地卡蘭加人的祖先所為。莫赫的這種說法也許不足為據,但他的有關辛巴威的報告,於1876年出版,卻引起了世界各地不少學者和探險者們的興趣,他們開始相繼前往大辛巴威考察。
結構
大辛巴威遺蹟是一個大面積的複合體,有防禦工程、塔狀建築和排水系統,占地達一萬多畝,共有三組建築:第一組是一連串如堡壘般的城牆,內有複雜通道、石級和走廊,這組建築現在一般稱做衛城。城牆與一個大孤丘結合在一起,隨著岩石起伏,以精湛的技術把花崗岩石堆砌起來,順其自然之勢與大孤丘混為一體。站在衛城頂上,可把整個辛巴威遺址風光盡收眼底,可見當初設計者的別具匠心。第二組是一處橢圓形花崗石圍牆,稱做神廟。圍牆的東北、南、北三面分別有一個進出口,圍牆高約6米,東面城高約9米,圍牆底部寬約5米。神廟位於衛城下的平地上,至今仍然完整無缺,充分顯示出當初建造者的藝術才幹和建築水平。廟內有一座氣勢莊嚴的高塔。第三組介於圍牆和神廟之間,包括好多小的房屋。
博物館
在辛巴威的維多利亞博物館裡,陳列著早年土著人的繪畫和從“大辛巴威遺址”出土的文物,其中有中東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等。在遺址旁還保留著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遺址地基上還找到了古代鑄造錢幣的泥模。博物館裡還陳列著從大辛巴威遺址中找到的4塊中國明代瓷器碎片,其中兩塊大的可以辨認出是青瓷大花瓶的底座部分,底圈中央有用青釉繪製的“大明成化年制”6個字。
從已經發掘到的文物看,大辛巴威遺址曾經是一座非常繁榮的城市,農業、冶煉業、對外貿易都相當發達,而且一度與中國、阿拉伯、波斯等許多國家有著經濟、文化的交往。
辛巴威鳥
簡介
大辛巴威遺址中最珍貴的文物是當年用於裝飾大圍圈頂部的“辛巴威鳥”。鳥用淡綠色的皂石雕刻而成,鳥身如鷹,而頭似鴿子,脖子高仰,翅膀緊貼身子,長約50厘米,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頂端。這種石雕鳥是辛巴威一個部族世世代代崇拜的圖騰,一直信奉至今,其工藝精細,造型雄健,藝術價值連城。據說,在大辛巴威遺址中,曾先後發現8隻這樣的“辛巴威鳥”。皂石柱上的鳥後來被人們稱為“辛巴威鳥”,現在它被作為辛巴威的象徵,印在國旗和硬幣上。重返故里
2003年5月14日,一隻“辛巴威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辛巴威政府在其國家宮舉行“辛巴威鳥”皂石柱底座移交儀式。辛巴威總統穆加貝從德國駐辛巴威大使彼得。施密特手中小心翼翼地接過一塊皂石柱底座,自此丟失100餘年的“辛巴威鳥”石柱底座終於重返故里。
原來,這塊高約50厘米的石柱底座是辛巴威丟失的8個“辛巴威鳥”石柱底座中的一個,1890年被人從“大辛巴威”掠走,1906年在南非出現,次年被德國柏林博物館收藏。1944年至1945年原蘇聯軍隊占領德國之後,它被帶到列寧格勒人類文化博物館。
德國統一後,這塊石柱底座重新回到柏林。1998年,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辦的非洲藝術品展覽會上,這塊石柱底座曾與其連體的“辛巴威鳥”石雕短暫“團聚”。2000年2月,辛巴威和德國簽署協定,使它重返故里,得以與其上半部的石雕“永久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