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寶恆

辛寶恆

辛寶恆1962年北大地球物理系大氣物理專業畢業後至今,一直從事海上大風預報的研究和地震預報新方法、新思路的探索研究。著有《黃海渤海大風概論》一書,發表有關氣象、地震文章百餘篇。其研究成果均已產生了一定的效益和影響。

基本信息

簡介

辛寶恆,男,1935年4月生於河北省滄縣。研究員。1962年北大地球物理系大氣物理專業畢業,分配到海軍北海艦隊航空兵中心氣象台,1972年轉業到天津市氣象台和天津市氣象科學研究所,1995年退休。一直從事天氣預報實踐、天氣預報研究和地震預報新方法、新思路的探索研究至今。

貢獻

先後從事過颱風暴雨、大氣能量學、海上大風預報的研究和地震預報新方法、新思路的探索研究。著有<黃海渤海大風概論》一書,發表有關氣象、地震研究文章百餘篇。

特別是對海上大風預報的研究和地震預報新方法、新思路的研究,不僅有著獨到的見解,並已產生了一定的的社會效益和影響。

對海上大風預報的研究,始於70年代初期,止於90年代中期。筆者所創建的“渤海風場的推算模式”,不僅較好的吸收和借鑑了國外的經驗,而且較國外同類推算模式有著較大的改進。經過天津市氣象台、天津市氣象科學研究所對“渤海風場推算模式”的改進,又經過天津市氣象台多年預報實踐的檢驗,使得不同風向渤海大風強度預報、風暴潮增水實驗預報的準確率,都得到了顯著地提高。為此,天津市氣象科學研究所發表了推廣套用論文。我國沿海一些省市氣象台,都仿照此模式,建立起自己管轄海域風場推算模式,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北方三省一市(遼寧、河北、山東和天津市)海上大風聯防協作組織,把此推算模式列為重要參考文獻。由於《黃海渤海大風概論》一書,既注重理論,又兼顧實際套用,被推薦為全民學習中心圖書,深受廣大海員、海上生產作業人員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等青睞和厚愛,至今,此書下載量是出版量的兩倍之多。天津市科委把《黃海渤海大風概論》一書,以2010年最新科技成果的形式推薦到國家科技成果庫。

對地震預報問題的研究,始於1976年唐山大地震,止於2015年,歷經39年之多。按研究過程的沿革和思路,可劃分以下三個不同時段;

1、1976-2008年,臨震前地溫突升現象研究:唐山地震發生後,我受天津市政府委派,奔赴唐山震區考察發震前後,有無氣象異常的使命。當時就發現,唐山和昌黎兩個測站的80厘米深地溫日變化,分別突升1.1℃和1.2℃的事實(通常多在0.4℃以內擺動)。到2008年通過“地震前地溫突升現象研究”一文,揭示出地震前地溫突升現象很可能是一種普遍的自然現象。這就為組建地溫觀測網和衛星相結合的地熱監測系統,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2008-2012年,地震發生機制研究:通過“大氣能量鋒帶與地震能量鋒帶的分析、類比”和“地震活動能量鋒帶分析研究“兩文,揭示出發震前孕震過程中,由於在交界面內有大量熱量產生,必然會產生出巨大的爆破力,也必然伴有地震能量鋒帶的生長、發育和形成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在地殼板塊之間,巨大的擠壓、錯動和爆破力共同作用下,沿膨脹係數對比最大出,就有可能觸發火山的爆發和地震的發生。從而,揭示出地震發生的可能機制。得出,地震預報必須跟蹤、監測地震能量鋒帶的蹤跡,方能達到達到預報目的。這就為突破地震預報難關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2012-2015年,地震預報製作過程的研究:通過“論地震預報的可行性”一文,全面的論證了地震預報必須緊緊抓住地震能量鋒帶的蹤跡,就如同天氣預報牢牢抓住大氣能量鋒帶的蹤跡一樣,各自繞開了天氣演變複雜性過程的纏繞和地震孕震複雜性過程的纏繞,使得地震預報也成為可能。通過“地震不可預報論休矣”一文,對地震不可預報論,逐條地進行了有力地批駁。提出積極倡導“組建地溫觀測網和衛星相結合的地熱監測系統”,用來跟蹤、監測地震活動斷層的地熱釋放、地熱變化,尋找出地震能量鋒帶的蹤跡。再配合地電、地磁和動物異常等觀測項目,而做出具體的地震預報。

該具中國特色的“地震監測網”,無需太大的投資,都是當前我國現有的潛在的資源優勢,只要政府主管部門出來人組織協調就是了。該項目很可能是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的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