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辛安莊音樂會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九年,至今已有585年的歷史,是迄今為止任丘發現的最早的民間音樂會,是任丘市目前保留曲牌最完整、演出陣容最龐大、活動效果最明顯的民間古典音樂的傑出代表。2006年6月,辛安莊音樂會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上對辛安莊音樂會有文字記載是清朝乾隆二十一年。是年,乾隆到白洋淀圈頭行宮避暑期間,逢莫州廟會。乾隆便裝成商旅到藥王廟進香,巧遇廟前諸縣鄉野音樂會在些獻藝競技,便止步於一曲《關公辭曹》的會班面前欣賞。觀著聽著,乾隆忽覺此曲與宮廷之曲相比另有妙處,便不由上前詢問。會班藝人坦言告之;此曲只是將《挑袍》一章揉進其中是也。乾隆頓悟,不禁龍顏大悅。回行宮後,親自傳旨批文,命任丘縣令將新《關公辭曹》曲譜全本抄錄並即刻送往京城。那演奏《關公辭曹》曲目的會班就是現今辛安莊音樂會的前身。後來,任丘縣令擾乾隆旨意命辛安莊音樂會演奏的《關公辭曹》為每年莫州大廟的開光第一曲。
此後,辛安莊音樂會開始立標制旗,一切物件均採用宮廷黃色,會旗為清龍鋸齒黃旗,並以此為標誌,大有御封之威。再之後的200餘年歷史中,辛安莊音樂會的會旗曾有過3次更換;第一次是清道光十二年,第二次是清光緒三年,第三次是民國二十六年。直到今天,辛安莊音樂會還完好地保存著繡有“民國二十六年制”字樣的兩面會旗。這兩面會旗的倖存,既印證了辛安莊音樂會的歷史滄桑,也反映出辛安莊音樂會先輩藝人在中國古典音樂中所傾注的極大熱情和全部心血。
抗日戰爭爆發後,辛安莊音樂會活動非常頻繁,既為任丘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情節注入了精神活力,也體現了藝人們不畏強暴、敢於戰鬥、嚮往和平的正義氣節。“文革”期間,由於受國內政治環境的影響,辛安莊音樂會被迫停止了活動,期間的空白達15年之久。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辛安莊音樂會才在各級黨組織的關懷和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與扶持下得以恢復至今。
著名作品
辛安莊音樂會由管子、笙、曲笛、雲鑼、大鑔、小鑔、大鼓、小鼓、鐺子等9種吹打樂器合成的一種中國民間古典音樂表演形式,演出出分文、武場。活動時,少到十六、七人,多到四十人左右,場面非常壯觀。具有古樸典雅、幽靜舒緩、情韻悠揚、綿綿不絕等演藝特點,給人一種天人共曲的奇妙感覺。
辛安莊音樂會現保存的曲目是由民國四年遺留下來的35首樂章或名曲。它們分別是《關公辭曹》、《挑袍》、《泣顏回》、《山坡羊》、《昭君令》、《豆葉黃》、《二虎爭》、《天花落》、《重泣回》、《一芙蓉》、《西陽八板》、《小走馬》、《小梁州》、《小海馬》、《喜英登》、《一江風》、《合四板》、《月兒高》、《四上板》、《敵槍趕子》、《哭城》、《勸君杯》、《尖娥娥子》、《低娥娥子》、《娥娥平調》、《小花院》、《普壇咒》、《三點茶》、《張公趕子》、《唐頭令》、《淘金令》、《返淘金令》、《三國贊》、《山東歌》、《姑嫂月》。 目前,辛安莊音樂會所使用的樂器,一部分是創會初期遺留下來的,不僅能演奏出精美的音樂,而且還有較高的考古價值。辛安莊音樂會現保存的曲目有其共性:就是無論哪一著樂曲,它的旋律內部都蘊藏著一個歷史典故或民間傳說,而且故事性與哲理性均佳。因此,完整遺存下來的曲目具有音樂與文學的雙重藝術審美價值。 辛安莊音樂會現有會員36人,其中年齡最大的已達92歲高齡,年齡最小的僅14歲。其中會員組成分三個年齡段:60歲以上95歲以下的占9人,40歲以上60歲以下的占20人,14歲以上20歲以下的占7人。很明顯,20歲以上40歲以下這個黃金年齡段空檔。
活動方式
辛安莊音樂會的活動方式再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對古典音樂藝術的研究,以期達到傳承的目的;二是自娛自樂;三是受邀助興演出;四是技藝交流;五是配合黨的方針政策或重大節日進行公益性演出。一般會出現在本村固定場所、市里統一安排場所、廟會期間或三鄉五里婚喪嫁娶等場合。大部分活動屬公益性質,極少數情況收取些誤工補貼。一年當中,陣容較具規模的演出大約在20場次,平日裡主要是培養下一代或休閒式的自娛自樂,一般在20人左右。
在許多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失傳的今天,辛安莊音樂會能倖存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辛安莊村“兩委”的鼎力支持。無論是哪一種制度下的社會,如果沒有經濟背景做支持,就不能孕育百花齊放的精彩文化藝術,辛安莊音樂會的發展史便印證了這一點。其次是家族式的藝術傳承。無論是哪一種器樂的表演,除最初的師徒式的授業傳播形式之外,最主要的沿襲方式是家族式的藝術傳承。不同的性氏代表,演繹著不同樂器的藝術表現風格,同時也奠定了其固有的藝術品牌。再次是掌班人的全心投入,這是音樂會得以保留的關鍵。作為音樂會的組織者和演奏者,會長這一角色至關重要。他不僅要具備研究古典音樂藝術的能力,超凡的藝術表演能力,還必須具備天才式的協調統籌能力。最後是人民民眾的需要。任何一個門類的藝術品自牌之所以能夠生存,必定有其相當範圍的客群群體。辛安莊音樂會近600年的發展史充分說明了它的保留既是民眾的精神渴望,也是歷史的必然。
儘管有村委會的大力支持,有眾多民眾的熱心參與,音樂會面臨的前景卻是不容樂觀。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骨幹力量的嚴重老齡化,遺留下來的古典音樂作品大都掌握在這些老藝人的手中,他們之中大多數已是60多歲的老藝人。而承上啟下的40歲至60歲的藝人中又不能全心投入到演出活動中。這些人目前是家庭中的主要生產力,他們的首要任務是維持家庭生活的正常運轉,因此,這種被動的參與無疑會使演藝的效果和自身的提高大打折扣。新生力量嚴重短缺,也是辛安莊音樂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辛安莊音樂會作為中國古典音樂大觀園中的一朵奇葩。其芬芳其精彩其厚重依然久久迴旋於歷史與現實的天空。如果我們多給她一份關注、一縷呵護、一絲真情,相信她會有一個更加靚麗的青春,在藝術的豎琴中閃爍出更大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