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任丘起義

起義軍的口號是:“打倒封建,建立共和,實行民主,全民安樂。 起義軍進城後,在城樓和鼓樓上插上了義軍大旗,張貼安民告示。 任丘城光復後,繳獲了大量軍械、糧草,收編了部分守軍,起義軍聲威大振。

1911年(清宣統三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起義,以“推翻專制,建立共和”為宗旨的辛亥革命爆發。湖北省首先光復,革命軍發表宣言,號召各省起義。武昌起義成功,群情振奮,舉國歡騰,影響遍及全國,兩個月內,有湖北、湖南、陝西、山西、江西、雲南、貴州、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省先後宣布獨立。
辛亥革命烈火以燎原之勢席捲全國。即使是清廷肘腋之下,地處京畿重地的直隸省,也迅速燃起了武裝起義的熊熊烈火。任丘起義就是我省回響辛亥革命較早的先例之一。
1911年12月2日(農曆十月十二日)上午7時,辛亥革命北方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在天津市老西開吉祥里十四號召開共和會議,有北京、天津、保定、通縣等地的代表二十餘人參加;指揮任丘起義的耿世昌、戴國棟、鄭書城等人亦在與會者之列。到會者一致同意加入中國同盟會。下午兩點,會議地點改在北洋醫學院。參加會議的除上午到會人員外,又有所增加,共五十餘人出席。會議決議集中革命力量,實施統一指揮;決定在天津建立鄂軍辦事處。同時在北京、天津、保定、石家莊、灤縣、通縣、任丘等地分別成立武裝起義總指揮部;各指揮部設立司令員一人,指揮數人。耿世昌被任命為任丘起義總指揮。
12月9日(農曆十月十九日)上午9時,北京、天津、保定、石家莊、灤縣、通縣、任丘、文安、雄縣等地的革命黨人,在保定西關直隸高等農業學堂召開了秘密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國同盟會成員李錫九、鹿仲麟、靳廣隆、張樹聲、李子奉、耿世昌、鄭書城,以及婦女界代表江固、孫蔚強,共二十餘人。會議決定12月18日(農曆十月二十八日)在任丘首先起義,爾後北京、天津、保定、石家莊、灤縣、通縣各地互為呼應,以牽制袁世凱軍隊對已宣布獨立的山西省進行攻剿。
當時,以耿世昌、靳廣隆等為首的任丘地區起義領導機構成立後,便把任丘、雄縣、高陽、博野等縣的武裝力量編成六個大隊,馮傑、戴國棟、李啟明、鄭書城、羅子云、劉長雄分別擔任大隊長。號令分三路向任丘集結。起義軍的口號是:“打倒封建,建立共和,實行民主,全民安樂。”
12月18日拂曉,起義軍開始攻打任丘城,當地上萬名農民手持大刀、長矛雲集回響。當時駐守任丘縣城的清軍,原想依託堅固城防進行頑抗,但見義軍風起雲湧,來勢甚猛,料孤城難保,乃開城反正。起義軍進城後,在城樓和鼓樓上插上了義軍大旗,張貼安民告示。翌日,城中各商戶、客棧、作坊、飯店照常營業,社會秩序井然。廣大勞苦民眾歡天喜地,奔走相告,殺豬宰羊,慶祝勝利。
任丘城光復後,繳獲了大量軍械、糧草,收編了部分守軍,起義軍聲威大振。耿世昌、靳廣隆等抓緊戰機,與各隊義軍頭領研究制定了新的行動方案,準備西取高陽,北攻雄縣、文安,克復安新。同時派人聯絡保定、天津、北京、通縣等地義軍積極配合。因訊息被內奸汪兆銘(即汪精衛)竊知,汪即密告袁世凱。袁急赴保定,令直隸總督陳夔龍從保定調兩個營的淮軍到任丘圍剿起義軍。經過一場激戰,起義軍眾寡不敵,耿世昌、靳廣隆等便帶領七十多名骨幹棄城突圍,撤退到靳廣隆的家鄉——文安縣娘娘營。但淮軍緊追不捨,在娘娘營又展開了一場激戰。靳廣隆、靳洛平等身先士卒,衝殺在前。靳廣隆雖身中數彈,依然昂首挺立,指揮戰鬥,直到頭部中彈,壯烈犧牲。此次戰鬥,除王汝曾等七人死在敵人亂槍之下,姜四、李路、王雙來等十數人被敵人俘獲外,大部分義軍衝出重圍。為保存革命力量,一部分人投奔山西。耿世昌、馮傑等二十多人則返回家鄉雄縣,與當地的革命志士組織起了一百多人的義軍隊伍,占據雄縣縣城,繼續堅持起義鬥爭。12月20日(農曆十一月初一日),淮軍追至雄縣,連續三次攻城,都未得逞。傍晚,淮軍用炮火轟毀城牆數處,才蜂擁而入。起義軍又在街頭巷尾與敵人展開肉搏戰,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受挫。耿世昌以及一百餘名起義軍多被淮軍殺害。
回響辛亥革命的任丘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它點燃了在京都近地推翻清王朝封建統治的烽火,堅定了人民推翻滿清政權,建立民主共和的堅強信念。任丘起義將在我國民主革命史上彪炳千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