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生成說
又稱“先天語言能力學說”,是喬姆斯基(1957)在其《句法結構》一書中提出的一種語言理論。1959年他對斯金納《言語行為》中“強化生成說”的深刻批判,一時震撼了美國 語言學和 心理學界,被稱為“語言學的革命”,對世界各國心理、語言、哲學、 認知科學等產生了廣泛影響。語言特點
基於前述對斯金納的分析與批判,他指出:①語言是創造的,也即獲得語言並不是去學會特定的句子,而是利用組句規則去理解和創造句子,句數是無限的;②語法是生成的,兒童生下來就具有一種普遍語法,這種普遍語法的實質就是一種大腦具有的與語言知識相關的特定狀態,一種使嬰兒能學會人類任何語言的物理及相應的心理機制。嬰兒就是憑藉這個普遍語法去分析和理解後天語言環境中的語言素材。嬰兒言語獲得過程就是由普遍語法向個別語法轉化的過程。這個轉化是由先天的“語言獲得裝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實現的;③每—個句子都有兩個結構層次——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深層結構顯示基本的句法關係,決定句子的意義;表層結構則表示用於交際中的句子的形式,決定句子的語音等。句子的深層結構通過轉換規則變為表層結構,從而被感知和傳達。
生成語法學特點
喬姆斯基的 生成語法學理論使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 行為主義言語獲得理論的束縛,認識到嬰兒言語獲得過程中神經系統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向我們提出了研究言語過程的心理機制的問題,這是很有理論意義和借鑑價值的。當然,他的“語言獲得裝置”僅僅屬於一種假設,要證實這個假設並不容易。事實上,目前它也沒有得到有力的研究證據,而只是對科學事實的一種解釋性假說而已。另外,他強調天賦觀念,強調先天性,低估了環境和教育在言語獲得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忽略了語言的社會性,這也是片面的。
另外,我們認為,他所說的那種天生的普遍語法實質上就是事物(動作)固有的基本特徵在言語中的反映。世界各國嬰兒在言語獲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共同的發生髮展順序(如單詞——單詞句——雙詞句——三詞句等)和這種普通語法結構,都是其對客觀事物認識過程中的共同規律在語言方面的體現,究其根源,是因為它們所反映的事物是共同的。我們傾向於認為這種普通語法結構並不是什麼先天存在的內在機制,而只是嬰兒思維與認知的發展規律在言語發展過程中的表現。1970—1977年對新發現的13歲“人工野孩”吉妮所進行的珍貴研究證實,錯過0到13、14歲這—語言發展關鍵期以後,人類個體可以掌握一定數量的言語,但卻不能學會語法規則,也即他將不具備那種普通語法結構。這一發現使喬姆斯基不得不進一步補充他的理論,從而提出,作為言語獲得基礎的這種天生機制在後天必須及時地暴露於語言的刺激下而被激活,而這個關鍵期就在青春期以前。這表明他正在向語言形成的先天—後天相互作用論靠近,使其理論更為完善。
轉換生成語言學的發展歷程
1,古典理論時期(1957—1965)
《句法結構》(1957)的出版標誌著轉換生成語法(TG)的誕生。該理論有三個特徵:首先,強調語言的生成能力;其次,引入了轉換規則;最後,語法描寫中不考慮語義。
2,標準理論時期(1965—1972)
《句法理論若干問題》(1965)的出版標誌著標準理論時期的到來。該理論論述語義應當如何在語言理論中進行研究。在標準理論時期,喬姆斯基作了較大調整,把語義納入了他的語法體系。他認為生成語法應該包含三大組成部分。句法部分,音系部分和語義部分。
3,擴展的標準理論時期(1972—1979)
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初,喬姆斯基對標準理論進行了兩次修正:第一次修正被稱為"擴展的標準理論"(EST),以《深層結構,表層結構和語義解釋》為轉折;第二次修正被稱為“修正的擴展標準理論”(REST),以《關於形式和解釋的論文集》為代表。它們被統稱為“擴展的標準理論”。
4,管轄和約束理論時期(1979—1993)
“管轄和約束時期”(GB)這一時期以《管轄與約束講演集》為代表。
5,最簡方案時期(1993—)
1993年喬姆斯基《語法理論的一個最簡方案》的發表使他開創的生成語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最簡方案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