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背景下城市新區居住空間規劃研究

《轉型背景下城市新區居住空間規劃研究》,是王承慧編著,由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作 者:王承慧
叢 書 名:
出 版 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4126278
出版時間:2011-02-01
版 次:1
頁 數:216
裝 幀:平裝
開 本:16開
所屬分類:圖書 > 建築 > 城市規劃、城市設計

內容簡介

王承慧編著的《轉型背景下城市新區居住空間規劃研究》整體框架圍繞“基於全面的發展回溯和檢討基礎之上、探討轉型背景下的新區居住空間規劃應對”這一研究目標展開。將主要從三方面著手研究:首先,展開相關理論研究,了解相關理論研究的重點以及當今研究前沿;其次,進行國內外城市擴展過程中居住空間建設的實踐研究,以對作為城市擴展方式之一的新區?住空間建設提供借鑑;最後,進行轉型期城市新區居住空間規劃應對研究。

作者簡介

王承慧,女,1994年東南大學建築學專業本科畢業,1997年獲東南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碩士學位,2009年獲城市規劃專業博士學位。目前任職於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系,為副教授、系副主任、國家註冊規劃師。

目錄

0 緒論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0.2 研究對象的界定
0.2.1 關於居住空間的概念
0.2.2 “城市新區”的界定
0.2.3 城市新區居住空間
0.3 研究思路
0.4 篇章結構
1 重要研究進展
1.1 功能研究
1.1.1 居住空間格局
1.1.2 公共設施配套
1.1.3 居住空間形態
1.1.4 微觀環境品質
1.2 社會性研究
1.2.1 居住空間分異
1.2.2 社區發展與城市規劃
1.3 制度研究
1.3.1 作為社會政策的住房制度
1.3.2 影響居住空間格局的制度和機制
本章小結
2 國外城市居住空間擴展的歷史實踐與借鑑
2.1 美國
2.1.1 城市化進程與居住空問發展概述
2.1.2 美國郊區居住空間發展的四個階段
2.2 英國
2.2.1 城市化進程與居住空間發展概述
2.2.2 英國居住空間擴展的四個階段
2.3 日本
2.3.1 城市發展與相關政策概況
2.3.2 新城居住空間發展的幾個階段
2.4 新加坡
2.4.1 城市發展與相關政策概況
2.4.2 新城居住空間建設的幾個階段
2.5 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新城建設對比分析與借鑑
2.5.1 對比分析
2.5.2 思考借鑑
本章小結
3 國內城市新區居住空間建設的歷史演進——以南京為例
3.1 以南京為例詳解1980年代以來城市居住空間建設歷程
3.1.11980年代——以老城建設為主,老城周邊始有蔓延式發展;住區規劃建設以實用為主
3.1.21990年代——老城建設持續增強,同時城市建設開始跳出老城、走向主城和都市圈;住區規劃建設質量開始不斷提高
3.1.32000年以來——實施“一疏散三集中”戰略,重點建設“一城三區”;住區規劃建設經歷了從“普遍高檔化”到“兼顧保障性住房”的過程
3.1.4 總體趨勢
3.2 1990年代以來城市新區與城市整體發展的關聯性
3.2.1 經濟全球化下的城市產業
3.2.2 城市化進程下的城市人口
3.2.3 城市整體空間結構的調整
3.3 推動新區居住空間發展的綜合因素
3.3.1 制度因素
3.3.2 經濟因素
3.3.3 技術因素
3.3.4 居民擇居因素
3.4 新區居住空間發展的階段特徵
3.4.1 1980—1990年起步階段——老城周邊蔓延式發展
3.4.2 1990—2000年初期發展——沿線+優勢地段發展形態的呈現
3.4.32000—2005年迅速成長——外延軸向拓展趨勢的凸顯+集中的大型板塊迅速成長
3.4.42005年一未來內涵型發展——多核組團式結構的強化+和諧居住空間的構建
本章小結
4 成績與問題:城市新區居住空間建設實態評析——對功能和社會性的檢討
4.1 城市新區居住空間功能評析
4.1.1 居住空間格局
4.1.2 公共設施配套
4.1.3 居住空間形態
4.1.4 微觀環境品質
4.2 城市新區居住空間社會性評析
4.2.1 新區社會空間結構總體發展走勢
4.2.2 對低收入者生存與就業支持的差異性
4.2.3 四類值得關注的居住社會空間
4.3 城市規劃效用分析
4.3.1 針對新區居住空間功能的城市規劃效用
4.3.2 針對新區居住?間社會性的城市規劃效用
本章小結
5 形勢與挑戰:轉型期城市新區居住空間發展的制度環境分析
5.1 轉型期巨觀背景下的新區發展形勢分析
5.1.1 轉型期巨觀背景
5.1.2 新區發展形勢分析
5.2 轉型期住房制度及政策環境
5.2.1 住房政策發展的歷史回溯
5.2.2 房地產業的轉型
5.2.3 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轉型
5.2.4 相關政策的負面效應與解決可能
5.3 轉型期居住觀
5.4 制度環境影響下城市新區居住空間發展的階段性特點
5.5 城市新區居住空間發展的新挑戰
本章小結
6 規劃應對之一——機制的最佳化和城市規划行動能力的拓展
6.1 來自英國都市村莊項目的借鑑
6.1.1 英國都市村莊規劃概念發展概況
6.1.2 都市村莊概念實踐中的成功與失敗
6.1.3 都市村莊概念對我國居住空間規劃的借鑑意義
6.2 國內新區居住空間開發建設機制分析
6.2.1 新區開發建設組織機制
6.2.2 新區房地產開發推動機制
6.2.3 新區居住空間建設規劃機制
6.3 城市規划行動能力的評價與拓展
6.3.1 規划行動主體
6.3.2 規划行動領域
6.3.3 規划行動能力
6.3.4 新區居住空間開發建設機制最佳化
本章小結
7 規劃應對之二——體系的完善與居住空間發展的多層次控制
7.1 巨觀層次的城市新區居住空間發展策略
7.1.1 基於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居住空間體系
7.1.2基於動態指引和聯動發展的城市新區居住空間發展地段建設戰略與發展計畫
7.2 中觀層次的城市新區居住空間規劃與設計組織
7.2.1 加強住區公共設施建設的規劃適應性研究
7.2.2 通過規劃設計組織兼顧整體控制與特色生成
7.2.3 通過動態跟蹤研究適時調整發展策略
7.3 微觀層次的規劃設計理念創新
7.3.1 經營理念
7.3.2 生態理念
7.3.3 場所理念
7.3.4 集約理念
本章小結
8 規劃應對之三——跨越多層次的保障性住房規劃
8.1 國外及香港相關實踐的啟示
8.1.1 美國1930年代—1960年代公共住房計畫
8.1.2 法國巴黎郊區移民聚居區
8.1.3 瑞典1990年代後期新住房政策
8.1.4 美國1990年代以來社區驅動的可支付住宅建設
8.1.5 香港天水圍與沙田兩個新市鎮的對比
8.2 完善保障性住房規劃的制度建議
8.2.1 進行保障性住房建設專項規劃
8.2.2 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的組織制度
8.2.3 保障性住房建設規劃實施的配合機制
8.3 城市新區保障性住房規劃——跨越多層次的規劃
8.3.1 規劃目標及與規劃各層次的關係
8.3.2 總體層面——保障性住房建設量測算與選址研究
8.3.3 中觀層面——保障性住房布局規劃
8.3.4 微觀層面——設計組織與針對性設計
本章小結
9 規劃應對之四——基於多維研究的物質空間形態規劃
9.1 鄰里模式的相關評論
9.1.1 鄰里與鄰里情結
9.1.2 鄰里情結批判
9.2 規劃理念和規劃體系
9.2.1 規劃理念
9.2.2 規劃體系
9.3 作為物質空間規劃之基礎的多維研究
9.3.1 路網模式
9.3.2 開發強度
9.3.3 空間特色
9.3.4 持續生長
9.3.5 公共設施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