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錄佚書

輯錄佚書

輯錄佚書就是把各類傳世古書中所徵引的原佚書的某些章節、語句搜輯起來,掇拾補錄,以存原書的殘篇及概貌,被輯出的佚書,就是輯佚書,如魯迅先生的《古小說鉤沉》、《會稽故書雜集》均為輯佚書。通過輯俠,可以“存舊學之梗概,窺古人之崖略”。一則可以使佚書復見於世,豐富古代文化典籍;二則可以為學術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李一氓先生就說:“古人從許多叢書、類書中沙裡淘金似的,輯出了不少佚書,對學術貢獻巨大。”可見輯佚之重要價值。

簡介

歷代典籍,經水火兵燹,多有亡佚,“佚”,或作“逸”,當散失講,佚書是指失去不傳的書,輯,聚集、收集之意,輯佚,即收聚散失之意。有些佚書名亡而實不亡,在其全書佚失之前,它的一些章節、語句曾被其他古書。古注、方誌類書、總集引用過,因此而保留下來。輯佚就是把各類傳世古書中所徵引的原佚書的某些章節、語句搜輯起來,掇拾補錄,以存原書的殘篇及概貌,被輯出的佚書,就是輯佚書,如魯迅先生的《古小說鉤沉》、《會稽故書雜集》均為輯佚書。通過輯俠,可以“存舊學之梗概,窺古人之崖略”。一則可以使佚書復見於世,豐富古代文化典籍;二則可以為學術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李一氓先生就說:“古人從許多叢書、類書中沙裡淘金似的,輯出了不少佚書,對學術貢獻巨大。”可見輯佚之重要價值。
 

輯佚小史

輯佚工作始於。王應麟輯鄭玄《周易注》、《尚書注》及三家詩(即《詩經》的齊、魯、韓三家說)為輯佚之始,而近人葉德輝則提出,在此之前,已有輯《相鶴經》者。宋代學者不僅動手蒐集佚書,而且還對這一工作提出了指導性的理論,鄭樵就提出了“書有名亡實不亡”的觀點,他說“書有亡者,有雖亡而不亡者,有不可以求者,有不可求者”,這一論點對後世建立輯佚理論和方法頗有影響。
輯佚工作在元代沒有多大發展。明代不僅輯佚活動較元朝大有進展,而且在理論上也有新的突破。元末明初陶宗儀之《說郭》輯錄明代以前的小說史志,值得稱道;孫珏從漢唐古籍之中,廣泛搜輯六經、 《論語》 、《孝經》的緯書和河圖、洛書的佚文,編成《古微書》36卷,是一部專輯緯書的著作;張博的《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開始輯錄詩文,如《魏武帝集》,《隋書·經籍志》記為26卷,新舊《唐書》的經籍、藝文志均為30卷,後佚,張氏輯得1卷,十分難得。明人祁承◇在《澹生堂藏書約》中的《藏書略》,對輯佚的理論和方法有十分精彩的論述。如他論書之亡佚情況說:“如書有著於三代而亡於漢者,然漢人之引經多據之;書有著於漢而亡於唐者,然唐人之著述尚存之;書由著於唐而亡於宋者,然宋人之纂集多存之。”他本人在閱讀古書時,就經常注意失傳的前代之書,如被引用,或者散見於註解之中,他也分別檢錄出來,輯到一起,如在宋代類書《太平御覽》中輯出《周易坤靈圖》、《禹時鉤命訣》、《春秋考異郵》、《惑精符》之類,在《北堂書鈔》中輯出《會稽典錄》、《漢紀》等。
代考據學大興,由於推崇漢學,而漢代經說由於時代久遠,大部分散佚了,因此,這些校勘考據學家又千方百計地去蒐集古經解,於是又成了輯佚學家。政府組織的有四庫全書館,周永年等人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448種,其中經史子集四部典籍都有,不少是部頭可觀的失傳已久的名著,如《舊五代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續資治通鑑長編》、《周髀算經》、《農桑輯要》、《蘇沈良方》、《寶真齋法書贊》等。私家輯錄更為可觀,其中最著名的有黃奭的《黃氏逸書考》(又名《漢學堂經書》),分四類:《漢學堂經解》115種。《通諱》72種、《子史鉤沉》84種、《通德堂經解》17種,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逸書》,其中:經編453種(缺21種〕、史編8種、子編門2種(缺問種),計569種,還有嚴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共746卷。
到了現代,輯佚工作又進一步發展到小說(如《古小說鉤沉》)、詞(如《校輯宋金元人詞》、《全宋同補遺》等)、戲曲(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元曲選外編》等)、詩話(如《宋詩話輯佚》)及其他(如《秘康集》、《會稽郡故書雜集》等),特別是當代人著作佚文(如魯迅的集外文)也有人從事蒐集。
前人在古書輯性方面付出了不少心血,也取得了可觀的成績,這些都得我們去珍惜。但是有些輯佚書中也存在著一些缺點。近人劉成忻寫過一本《輯佚書糾謬》,指出過去學者在輯佚工作中容易犯的四大弊病:漏,有遺漏而未收的;濫,不應收而誤收了的,其誤收之故,一是臆斷,二是非本書文而誤當本書文收人;誤,一是不審時代,二是所據是誤本,故所收材料亦有訛誤;陋,一是不審體制,二是不考源流,三是臆定次序,這是指書的編排而言的。所以,我們在利用前人的輯佚成果時,應該小心別擇,防止誤引誤用。

輯佚資料的來源

張舜徽先生在《中國文獻學》一書中對技藝的方法和途徑作了總結。他指出取之唐宋類書,以輯群書;取之子史及漢人箋注,以輯周秦古書;取之唐人義疏,以輯漢魏經師道說;取之諸史及總集(如《文苑英華》之類),以輯歷代逸文;取之《經典釋文》及一切經音義(以慧琳《音義》為大宗),以輯國小訓沽學。今天看來,輯供資料來源甚廣,舉其大者言之:
1.類書:特別是《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玉海》、《永樂大典》等大部頭類書,保存佚書資料甚多,如《舊唐書》、《舊五代史》等,即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唐宋類書編得早,保存古代佚書較多,明清類書則存後代詩文與史料,但有的類書校讎不精,每有誤引,用時當注意。
2.史書:如《二十四史》等往往收入了一些奏議、詔令或其他文、賦,其“志”中亦往往徵引古書,因而也是輯佚材料的一個重要來源,如《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其中有些即輯自《史記》、《漢書》等史書。但史書作者徵引古語,往往有所改變,不一定全系原文,所以輯錄時要細心。
3.總集:如《文選》、《玉台新詠》、《文苑英華》等,是輯錄漢魏六朝、唐人詩文的一個重要來源,某些漢魏六朝、唐人詩集即是後人以輯佚方法從其中(還加上其他來源)輯出來的。後代的總集特別是一些地方總集(如《宛雅》、《四明文獻》)、專題選集(如《梅苑》)、詞曲總集(如《陽春白雪》、《樂府群玉》、《詞林摘艷》),保存詩、文、詞、曲的資料亦頗多。
4.方誌:地方志中,除了常引用古書的某些語句。章節外,還有“藝文”一類,專收詩文,尤其是《輿地紀勝》等書,錄詩尤多,因此也是輯佚的重要來源之一。
5.古書註解:如《文選注》、《三國志注》、《水經注》,其中保存了許多佚書資料,而《經典釋文》、《玉篇》、《廣韻》、《一切經音義》保存古訓治書資料尤多。
6.雜纂、雜鈔:這類書本是摘錄古書的,因此也保存著不少佚書資料,如《群書治要》、《意林》,即輯佚時首先要用的書,另外專門纂集某一類材料的書,如《太平廣記》、《元和姓纂》、《類說》等,就書的內容性質說,它們各為專門著作,但亦纂抄古書,故亦可視為雜纂、雜鈔。隨筆、詩話、讀書札記等類,也常常徵引某些故書或記錄一些詩文屆而也可供輯性之用。
7.金石:此類更是輯佚的重要源泉。如《殷文存》、《遼文存》及《金石革編》所收的某些佚文即來源於甲骨或金石;敦煌以至銀雀山、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亦多佚書。金石史料價值頗大,為輯佚的一個重要途徑。
8.報刊:有些輯佚著作發表於報刊,報刊論文中可能引用或介紹了一些佚書、佚文。如魯迅的一些集外文就是由報刊中輯出的。
清代以來輯佚由經說而擴大至子、史、地理,又進而至小說、戲曲、語言、考古、科技,由經學的附庸發展成為從事專門科學研究的一種手段。其資料來源也由只注意古注、古史、類書,進而轉向金石及地下出土資料以至報紙、刊物。其書之規模則由經說而擴大至兼包四部的大型書,再變為專科性質。這就說明輯佚是科學研究中蒐集資料的一種方式,在科學研究中非常重要,但它並不神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