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藻門(化石)

  輪藻植物化石最早出現於晚志留世,以雌性生殖器官──藏卵器化石最為常見,營養體碎片較少見,雄性生殖器官印痕極罕見。化石藏卵器通常只保存包圍細胞組成的鈣質殼及底塞、卵膜,底部有孔,有時在鈣質殼的外部還包裹著一層特別的外殼,其大小一般在0.3~2毫米之間,最大不超過3.6毫米。按包圍細胞的生長方向,化石分為直立、右鏇和左鏇輪藻3大類,以左鏇輪藻類最豐盛和最常見。它們的生存時期中曾有過 4次(中泥盆世、中三疊世、早白堊世和早第三紀)明顯的繁盛期。主要演化趨勢是包圍細胞由直立到鏇轉和數目不斷減少,頂孔逐漸縮小以致閉合。直立輪藻類絕滅於早石炭世;右鏇輪藻類絕滅於古生代末期;左鏇輪藻類則一直延續至今,但從二疊紀起只有5條包圍細胞,始新世以來的類型一般均無原生頂孔,現代只殘存1科7屬。輪藻化石的地理分布很廣,在陸相和濱海相泥質、粉砂質和碳酸鹽地層中被廣泛發現,已成為中、新生代陸相地層劃分、對比和時代確定的重要依據。

輪藻門(化石)

正文

輪藻植物化石最早出現於晚志留世,以雌性生殖器官──藏卵器化石最為常見,營養體碎片較少見,雄性生殖器官印痕極罕見。化石藏卵器通常只保存包圍細胞組成的鈣質殼及底塞、卵膜,底部有孔,有時在鈣質殼的外部還包裹著一層特別的外殼,其大小一般在0.3~2毫米之間,最大不超過3.6毫米。按包圍細胞的生長方向,化石分為直立、右鏇和左鏇輪藻3大類,以左鏇輪藻類最豐盛和最常見。它們的生存時期中曾有過 4次(中泥盆世、中三疊世、早白堊世和早第三紀)明顯的繁盛期。主要演化趨勢是包圍細胞由直立到鏇轉和數目不斷減少,頂孔逐漸縮小以致閉合。直立輪藻類絕滅於早石炭世;右鏇輪藻類絕滅於古生代末期;左鏇輪藻類則一直延續至今,但從二疊紀起只有5條包圍細胞,始新世以來的類型一般均無原生頂孔,現代只殘存1科7屬。輪藻化石的地理分布很廣,在陸相和濱海相泥質、粉砂質和碳酸鹽地層中被廣泛發現,已成為中、新生代陸相地層劃分、對比和時代確定的重要依據。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