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軟科學指對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巨觀控制進行研究 ,為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綜合性科學。又稱科學指揮學、戰略科學、政策科學等。軟科學一詞是借用電子計算機軟體的名稱而來的。它綜合運用系統理論、系統方法、決策科學與計算機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和手段,對各種複雜社會問題和自然現象,從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教育等各個社會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繫中,研究它們的客觀規律,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案,為有關發展戰略、目標規劃、政策制定及組織管理等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對軟科學的定義、研究對象和研究範圍尚有不同看法。20世紀70年代初在日本舉辦的軟科學討論會上提出的定義是:“軟科學是一門新的綜合性科學技術,它以闡明現代社會複雜的政策課題為目的,套用信息科學、行為科學、系統工程、社會工程、經營工程等正在急速發展與決策科學化有關的各個領域的理論或方法 ,依靠自然科學方法對包括人和社會政策在內的廣泛範圍的對象進行的跨學科的研究工作。”
從某種意義講,軟科學是研究技巧、信息、組織和領導的知識體系;而相對於軟科學的硬科學則是研究物質設備的技術知識體系;軟科學是操縱硬科學的科學。軟科學主要包括科學學、管理科學、統計學、預測學、決策科學、技術經濟學等學科。
提出
在人類社會實踐的各個領域中,人們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從來就存在著“硬”與“軟”兩個部分,它們分擔著不同的功能,並統一發揮作用。但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中,人們總是首先看到硬因素、“實在的 ”東西的作用,而對軟的方面、軟的因素,因其表現不明顯 ,則往往被忽略。隨著事物的不斷發展,軟的因素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人們對它的認識也隨之深入。
軟部分的功能表現得最為突出的,是電子計算。電子計算機是由“硬體”與“軟體”兩部分組成的一個整體系統,硬體是具有實體形態的輸入、存儲、運算、控制、輸出等結構裝置;軟體是用計算機語言編制的程式指令,它指揮硬體進行操作,以完成和提高整機的功能。因此,“軟科學”一詞,就是從電子計算機軟體的涵義中引申出來的,並用來對科學功能進行分類進而形成概念。把科學作為一個大系統與計算機系統相類比,可以認為有些科學主要起“硬體” 作用 ,而有些科學則主要起“軟體”作用。
對象與特點
軟科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實踐系統,即由各種相關部分綜合而成的社會活動系統,而且必然是一種“人─事─物”的綜合系統運動規律以及對系統整體進行最佳化領導和管理的理論、原理、原則與方法的綜合科學。
特點
一是側重研究人和社會因素在自然現象和科技項目中的作用;
二是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三是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為不同目的服務。
學科群
軟科學包括一系列學科,但以研究系統的性質、結構和運動規律為目的的系統科學是其一大類主學科。所謂系統科學是一個類概念,它包括系統論、信息科學、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等一組學科。
軟科學既然是為系統領導、整體管理、戰略決策服務,因此,領導學、管理學、決策學是軟科學的又一大類學科。這三個學科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因為領導的實質就是戰略性管理,而決策又是領導與管理的首要職責。現代系統領導、整體管理、戰略決策都涉及科學技術、經濟、社會多方面的內容,都要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係。因此,以研究科學技術的規律為中心,同時研究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關係及其相互影響的科學學,就是軟科學又一大類主學科。
人類行為科學化,首先是決策的科學,其次是行為程式科學化。因此,關於人類創造思維的學問,行為心理活動規律與預測未來發展等也是軟科學的一大類主學科。綜上所述,系統科學類、領導與管理學類、科學學類以及關於人才、創造思維、心理和行為科學類,就構成了軟科學體系中的四大主體學科。
社會作用
軟科學表達和傳遞的乃是對日益複雜、深化和一體化的科技、社會、經濟現實的關注,它樹立了人文和科學的融合。科學知識諸領域的溝通和合作,試圖在複雜和開放的條件下,有機地解決人類認識上的困境,整體地給出科技、社會、經濟發展中一系列實踐性問題的答案。
軟科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結合的交叉科學,是科學理論與科學方法的高度集錦。針對決策和管理實踐中提出的複雜性、系統性課題,為解決各類複雜社會問題提出可供選擇的各種途徑、方案、措施和對策。軟科學在中國成為廣泛接受的綜合性學科、系統性視野和整體性方法的化身和符號。
發展
1914年的一次講座上,英國學者羅素創造性地將人類對外部世界的一切知識系統分為“軟”知識和“硬”知識兩大類。
日本是最早使用“軟科學”具體名稱的國家。1970年5月,日本科學技術廳舉辦了“軟科學討論會”。1971年日本出版的《科學技術白皮書》正式使用了“軟科學”的這個概念。1977年,在日本科學技術會議第6號報告中,給出了軟科學的定義。
新中國初期到1978年,中國軟科學事業開始起步,並緩慢發展著。20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首先提出並發展了技術經濟學,另外,運籌學和系統科學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和普及套用,並成立了眾多研究機構院所,培養了一大批軟科學研究人才。這期間實施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是中國早期最成功的軟科學研究案例之一。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86年7月首屆全國軟科學工作座談會召開,是中國軟科學事業從多角度、多層次發展壯大階段。
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科技管理”獎項被“軟科學”獎項替換,一系列重大軟科學成果獲得獎勵。“若干重要領域技術政策”、“中國人口控制”等課題研究影響深遠,成為軟科學歷史中的經典。
1988年,國家軟科學指導委員會成立,為全國軟科學研究的路徑做了正確指導,也為現代化建設進行論證、規劃和管理培養輸送了大批人才。
1994年,中國軟科學研究會成立,還設有“地方網”、“部門網”,成為從事軟科學研究或管理工作的機構、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專家學者,為實現其宗旨自願聯合起來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全國軟科學工作者進行了眾多重大決策研究,為國家重大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1990年、1991年、1994年、1997年、2002年、2004年……中央在黨的重要會議上,不斷闡述和強調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從制度建設到機制建設,從程式建設到機構建設,軟科學研究範疇得到不斷補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