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主體性研究

作者簡介

仲彬,1959年3月生,江蘇沭陽人,哲學博士。南京政治學院軍隊政治理論教育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主要成果:先後為本科及研究生開設《馬克思主義入學專題研究》、《當代軍事倫理》等10餘門課程。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出版《人生需要論》、《軍隊信息化建設中軍入主體性研究》等著作、教材20餘部。參加多項國家國防軍事教育學科“十五”、“十一五”規劃課題及軍隊總部和南京政治學院立項課題。研究成果獲江蘇省優秀成果三等獎,第四屆全軍院校政治理論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10年8月獲軍隊院校育才獎銀獎。

目錄

導論
第一節課題的研究意義
第二節課題的研究現狀
第三節課題的研究思路、框架及創新點
第一章主體性的涵義及軍人主體性發展的歷史演變
第一節主體、主體性與軍人主體性
第二節軍人主體性發展的歷史演變
第三節軍隊信息化建設中軍人主體性的凸顯
第二章發揮軍人主體性是我軍信息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第一節軍隊信息化建設的特殊樣態
第二節軍隊信息化建設對軍人主體性的特殊要求
第三節發揮軍人主體性是軍隊信息化建設及軍人全面發展的關鍵
第三章我軍信息化建設中軍人主體性發揮及面臨的問題
第一節我軍信息化建設中軍人主體性發揮及其表現
第二節我軍信息化建設中軍人主體性發揮面臨的問題
第三節影響我軍信息化建設中軍人主體性發揮的深層原因
第四章軍人主體性發揮的邏輯理路和實踐進路
第一節軍人主體性發揮的邏輯理路
第二節革命軍人主體性的特殊性
第三節革命軍人主體性發揮的實踐進路
第五章我軍信息化建設中軍人主體性發揮的機制和途徑
第一節構建我軍信息化建設中軍人主體性發揮的機制
第二節我軍信息化建設中軍人主體性發揮的有效途徑
第六章信息化條件下軍人主體性道德教育
第一節信息化條件下軍人主體性道德教育的價值之維
第二節信息化條件下軍人主體性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第三節信息化條件下軍人主體性道德教育的路徑
結束語

內容介紹

內容簡介

人的主體性是人和社會發展的動力,又是人和社會發展的目標。在我們生活的這個資訊時代,人的主體性問題尤為突出。伴隨信息革命、社會網路建設、經濟全球化以及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和開發既能進入幽幽微觀,又可面向浩浩巨觀;人類的交往日益趨向全球性,傳統社會的那種封閉式的交往日益消解,國際性電腦網際網路的普及正在加速這種趨勢;遍及世界各地的產業結構、科技結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及其文化結構的深刻轉型正在加速進行等等。

摘要

信息化平台拓展了軍人主體性發揮和發展的空間。因為信息化軍人的活動(物質的和精神的)的時空從以往(傳統)的自然平台進入到數位化平台,使人獲得了更多的自由時間和更大的伸展空間,從而為人的主體性發揮和發展乃至整個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提供了場所。馬克思認為,時間是“人的發展的空間”,這一命題在信息化時代有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是人的生命的尺度。”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三次浪潮”孕育了“賽博空間”,使人充分發揮自身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人擁有了更多的自由時間和創造性空間,使人類生存、享受和發展的空間構建步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活動全面取決於空間範圍的拓展和時間的節約,人的主體性發揮和發展乃至人的全面發展表現為自由時間的轉化和獲得,因此說,時間就是人類及個體主體性發揮和發展的空間。
事實上,時空問題確實與人的主體性發揮和發展密切聯繫。依安東尼·吉登斯之見,社會系統的時空構成是社會理論的核心。時空的特定內涵本身就體現在人的生存方式、行為活動、思維架構和精神產品之中。在初期社會形態下,人的需要和發展取決於與自然界的直接交往,是人對自然依賴的時空階段。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不斷拓展,人覺知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全面發展的空間取決於自身的勞動和創造力,因而進入人對物的依賴性和人發現自己的時空階段,但在此階段由於偏重於人的社會尺度,忽視個體尺度和主體性的發揮,不可能正確確立人的主體地位,人難以獲得全面發展。到了信息社會,進人數位化時代,為人的主體性發揮和發展創造了新的時空結構,實質上人類走上了人—機新階段,雖然現實時空沒有完全被虛擬時空取代(也不可能被完全取代),但數位化平台已徹底改變了人類發展的基本向度:時間和空間。

意義

偉大實踐催生和推動著科學理論的繁榮發展。誕生於1977年的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沐浴著改革開放的第一縷春風,邁開了與科學理論創新發展同行的鏗鏘步伐。馬克思主義教員群體在這裡集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這裡高舉,政治工作生命線在這裡延伸。
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是我們的光榮使命和不懈追求。為鼓勵教研人員熱情投入理論研究,多出精品力作,多出名師大家,學院設立了"學術文庫"出版基金,資助推動軍事理論和人文社會科學兩個系列的優秀成果,分別委託軍事科學出版社和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形式,一方面促進自身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同時為繁榮國家和軍隊的科學理論研究貢獻微薄之力,使之成為展現學術繁榮的視窗、促進學術交流的平台、扶掖學術新人的搖籃。創新難免瑕疵,碰撞產生火花。文庫的出版也蘊含著成果作者的熱切期盼,渴望各方專家不吝賜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