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軌道交通線路設計》可供土木工程專業和交通工程專業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方向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供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專業領域的研究生和相關技術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前言
1 緒論
1.1 軌道交通的定義及基本類型
1.1.1 軌道交通的一般定義
1.1.2 軌道交通的基本類型
1.2 軌道交通基本建設程式
1.2.1 鐵路基本建設程式
1.2.2 城市軌道交通基本建設程式
1.3 軌道交通線路設計的基本任務
1.4 軌道交通線路設計中應遵循的規程和規範
1.4.1 鐵路線路設計中應遵循的規程與規範
1.4.2 城市軌道交通線路設計中應遵循的規程與規範
2 運輸需求與能力
2.1 線路設計的運量參數與設計年限
2.1.1 線路設計的運量參數
2.1.2 設計年限
2.2 運量預測方法
2.2.1 貨運量的預測方法
2.2.2 客運量的預測方法
2.2.3 高速客運專線的誘發客流量模型
2.3 運輸能力
2.3.1 運輸能力
2.3.2 區間通過能力的計算
2.3.3 普通鐵路輸送能力的計算
2.3.4 高速客運專線通過能力的計算
2.3.5 城市軌道交通通過能力的計算
2.4 影響運輸能力的主要因素
2.4.1 影響列車容量的主要因素
2.4.2 影響區間通過能力的主要因素
2.4.3 影響車站通過能力的主要因素
3 牽引計算
3.1 概述
3.2 作用於列車上的力
3.2.1 牽引力
3.2.2 阻力
3.2.3 制動力
3.3 列車運動方程式
3.3.1 列車運動狀態分析
3.3.2 列車運動方程式
3.4 牽引質量與功率的計算
3.4.1 牽引質量計算
3.4.2 牽引淨載、牽引輛數及列車長度計算
3.4.3 高速列車的功率計算
3.5 運行速度與運行時間
3.5.1 單位合力
3.5.2 運行速度與時間的計算公式
3.5.3 行車速度與行車時分的近似計算公式
3.5.4 利用均衡速度法計算運行時分
3.5.5 制動距離
3.6 能耗計算
3.6.1 電力機車的耗電量計算
3.6.2 內燃機車燃油消耗量計算
4 選線設計
4.1 線路走向選擇
4.1.1 客貨列車共線鐵路的線路走向選擇
4.1.2 高速客運專線的線路走向選擇
4.1.3 城市軌道交通的線路走向選擇
4.2 區間線路平面設計
4.2.1 圓曲線
4.2.2 緩和曲線
4.2.3 緩和曲線間夾直線和圓曲線的最小長度
4.2.4 線間距
4.3 區間線路縱斷面設計
4.3.1 線路的最大坡度
4.3.2 坡段長度
4.3.3 坡段連線
4.3.4 客貨列車共線鐵路線路最大坡度的折減
4.4 車站正線平面和縱斷面設計
4.4.1 站坪長度
4.4.2 站坪的線路平面
4.4.3 站坪的線路縱斷面
4.4.4 站坪兩端的線路平面和縱斷面
4.5 橋涵、隧道、路基地段的平縱斷面設計
4.5.1 橋涵處的線路平縱斷面設計
4.5.2 隧道處的線路平縱斷面設計
4.5.3 路基對縱斷面設計的要求
4.5.4 線路平面圖和縱斷面圖
4.6 定線方法
4.6.1 客貨列車共線鐵路的定線方法
4.6.2 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的定線方法
4.7 車站分布
4.7.1 客貨列車共線鐵路的車站分布
4.7.2 高速客運專線和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的車站分布
5 站場
5.1 站場類型
5.1.1 鐵路站場分類
5.1.2 城市軌道交通站場分類
5.2 客貨共線鐵路中間站設計
5.2.1 中間站類型
5.2.2 中間站的作業和設備
5.2.3 中間站設計
5.2.4 中間站平面計算
5.3 城市軌道交通中間站設計
5.3.1 中間站類型
5.3.2 中間站平縱斷面設計
5.3.3 中間站設計
5.4 高速客運專線車站布置
5.4.1 高速站與既有站的位置關係
5.4.2 不同類型車站的布置
5.5 城市軌道交通換乘站布置
5.5.1 同站台換乘
5.5.2 結點換乘
5.5.3 站廳換乘
5.5.4 通道換乘
5.5.5 其他換乘方式
6 輔助線與車輛段線路設計
6.1 輔助線設定
6.1.1 折返線
6.1.2 停車線
6.1.3 渡線
6.1.4 聯絡線
6.1.5 存車線
6.1.6 安全線
6.1.7 車輛段出入線
6.2 車輛段線路設計
6.2.1 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段線路設計
6.2.2 高速客運專線動車段線路設計要求
7 既有線改建技術
7.1 加強既有線能力的措施
7.1.1 提高區間通過能力的措施
7.1.2 增加列車質量的措施
7.1.3 運輸能力加強措施的選擇
7.2 既有線提速技術
7.2.1 國內外既有鐵路列車提速概述
7.2.2 制約列車提速的線路因素與技術措施
7.2.3 武九鐵路擴能提速工程案例分析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