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身比例
真正的腿長-全腿長
![身材比例](/img/b/c7e/n5GcuM3XwETMzUDMzETO2YzM0UTM5ETM4ITMxADMwAzMxAzLxk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由於全腿長不易測量,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即廣義的腿長,從大到小依次為髂嵴高、臍高、髂後上棘高、髂前上棘點高、大轉子點高、恥骨聯合高、會陰高、身高減坐高、臀溝高。也有用上述各種立姿高度減去內踝高或外踝高表示腿長的,如臍高減內踝高,髂前上棘點高減內踝高,大轉子點高減外踝高,會陰高減內踝高等。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
會陰高與身高比例
(會陰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5.70,亞洲女性平均為44.90;歐美男性平均為47.68,歐美女性平均為47.34。
該會陰高數據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等於身高減坐高,略小於恥骨聯合下緣高。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不同身高段的會陰高、(會陰高/身高)×100如表(單位:cm)所示,以供參考:
日本男性 | 日本女性 | ||||
身高 | 會陰高 | (會陰高/身高)×100 | 身高 | 會陰高 | (會陰高/身高)×100 |
162.9 | 72.8 | 44.69 | 150.1 | 65.4 | 43.57 |
164.9 | 74 | 44.88 | 152 | 66.6 | 43.82 |
167.3 | 75.4 | 45.07 | 154.3 | 68 | 44.07 |
169.1 | 76.5 | 45.24 | 156 | 69.1 | 44.29 |
170.6 | 77.4 | 45.37 | 157.4 | 70 | 44.47 |
172 | 78.2 | 45.47 | 158.7 | 70.9 | 44.68 |
173.4 | 79.1 | 45.62 | 160 | 71.8 | 44.88 |
174.9 | 80 | 45.74 | 161.4 | 72.7 | 45.04 |
176.7 | 81.1 | 45.90 | 163.1 | 73.8 | 45.25 |
179.2 | 82.6 | 46.09 | 165.4 | 75.4 | 45.59 |
181.2 | 83.9 | 46.30 | 167.3 | 76.7 | 45.85 |
![藍為男,紅為女](/img/d/109/n5GcuM3XxgzN4UDN0ETO2YzM0UTM5ETM4ITMxADMwAzMxAzLxk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如圖所示:同身高,女性會陰高大於男性;但由於(會陰高/身高)×100與身高正相關,身高越大,(會陰高/身高)×100也越大;因此,(會陰高/身高)×100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如圖所示,(會陰高/身高)×100極端者男性略多於女性。
(會陰高/身高)×100雖然可以反映出被測者的腿身比,但它在反映身體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方面不如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明確和敏感。因此,學術上廣泛使用馬氏指數。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身高減坐高等於會陰高。該會陰高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略小於恥骨聯合下緣高。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85.10(中腿型),亞洲女性平均為83.41(亞短腿型);歐美男性平均為90.77(亞長腿型),歐美女性平均為89.16(中腿型)。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是檢測身體上下部分的相互比例(即軀幹與腿的比例)的最可靠和最具有參照價值的量化指標。
《武漢市某高校大學生體型調查研究》(年齡17-21歲),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n:男=582;女=484) | ||||||||||||||
超短腿型 | 短腿型 | 亞短腿型 | 中腿型 | 亞長腿型 | 長腿型 | 超長腿型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n | % | |
男 | 1 | 0.2 | 38 | 6.5 | 176 | 30.3 | 249 | 42.8 | 93 | 16 | 23 | 4 | 2 | 0.3 |
女 | 5 | 1.2 | 35 | 8.3 | 173 | 40.8 | 153 | 36 | 54 | 12.7 | 4 | 0.9 | 0 | 0 |
韓國、日本、美國學生馬氏軀幹腿長指數隨年齡的變化,如圖冊所示:
結論
![18-29歲男女各200名,會陰高/身高前5名](/img/e/aa8/nBnauM3XygDO5gzN1ETO2YzM0UTM5ETM4ITMxADMwAzMxAzLxkzL2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由此可見,用會陰高或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同身高,女性腿長大於男性;但由於腿身比與身高正相關,身高越大,腿身比也越大;因此,腿身比平均值、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腿身比極端者男性略多於女性。
粗略判斷腿身比
雙膝過肩與否、腕線過臀線與否、腕線過會陰與否皆可粗略地判斷腿身比,而一字馬高舉過頭例外。
大小腿長比例
大腿長相關指數
![粗略判斷腿身比](/img/9/4d9/nBnauM3X4ETO1MDNwITO2YzM0UTM5ETM4ITMxADMwAzMxAzLyk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img/7/ce0/nBnauM3XzYDN0kDM3ETO2YzM0UTM5ETM4ITMxADMwAzMxAzLxkzLwQ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由於大腿頂端難以找到確定的測點,所以不易進行精確的測量,股骨頭頂端雖是一個較好的起點,但探尋困難且不易準確。在《用於技術設計的人體測量基礎項目》 中,大腿長用“髂前上棘點(is)至脛骨點(ti)的垂直距離”表示,該長度大於真正的大腿長(股骨長)。在體育測量中,大腿長用大轉子點高(下肢長B)減去脛骨點高(小腿長A)表示,該長度小於真正的大腿長(股骨長)。在《服裝用人體測量的部位與方法》中,大腿長用“腿內側自會陰點至脛骨點(膝部)的垂直距離”表示,該長度小於真正的大腿長(股骨長)。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5.30,亞洲女性平均為25.75;歐美男性平均為24.88,歐美女性平均為25.13。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大轉子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9.53,亞洲女性平均為50.30;歐美男性平均為47.70,歐美女性平均為48.00。
(大轉子點高-脛骨點高)/脛骨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98.12,亞洲女性平均為101.21;歐美男性平均為91.20,歐美女性平均為92.31。
脛骨點高相關指數
(脛骨點高/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5.79,亞洲女性平均為25.44;歐美男性平均為27.28,歐美女性平均為27.23。
(脛骨點高/大轉子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50.47,亞洲女性平均為49.70;歐美男性平均為52.30,歐美女性平均為52.00。
小腿長相關指數
![身材比例](/img/d/385/n5GcuM3X4QjM1IDO4ETO2YzM0UTM5ETM4ITMxADMwAzMxAzLxk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不同地區的人Crural指數如圖冊所示](/img/e/aca/n5GcuM3X2gTO4YTN3ITO2YzM0UTM5ETM4ITMxADMwAzMxAzLykzL1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小腿長/大轉子點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2.77,亞洲女性平均為41.61。
Crural指數=(小腿長/大腿長)×100,指數高的人更適於參加跳的運動,幾乎所有跳躍的動物都有非常高的Crural指數,如跳兔、袋鼠、跳鼠等。大腿短、小腿長可謂之羚羊腿。
Crural指數可作為人或動物生活地區年均氣溫的衡量指標,低緯度地區的人或動物類群該指數大於高緯度地區的人或動物類群。
不同地區的人Crural指數如圖冊所示:
頭身比例
頭長和頭全高
![身材比例](/img/2/efb/n5GcuM3X3MzN2gDMyITO2YzM0UTM5ETM4ITMxADMwAzMxAzLyk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頭身比=身高/頭全高:亞洲男性平均為7.18頭身,亞洲女性平均為6.95頭身;歐美男性平均為7.57頭身,歐美女性平均為7.49頭身。
九頭身
![頭長和頭全高](/img/d/761/ml2ZuM3X4YTM4UDNxMTO2YzM0UTM5ETM4ITMxADMwAzMxAzLzkzLy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平常我們所說的“九頭身”,其實並非如此。
三圍比例
身高三圍指數
![身材比例](/img/9/769/n5GcuM3XwADM3YDN1ITO2YzM0UTM5ETM4ITMxADMwAzMxAzLyk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身高腰圍指數=(腰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42.79,亞洲女性平均為41.34;歐美男性平均為47.84,歐美女性平均為44.53。
身高臀圍指數=(臀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52.07,亞洲女性平均為57.78;歐美男性平均為56.03,歐美女性平均為59.34。
同一民族的男性和女性在身高、體重等參數之間存在相關關係,可以相互換算。日本學者大島正光得出的由男性數據求女性人體尺寸的換算係數(節選):胸圍係數為90%,腰圍係數為89%,臀圍係數為102%。
腰臀比
腰臀比=腰圍/臀圍:亞洲男性平均為0.81.,亞洲女性平均為0.73;歐美男性平均為0.85,歐美女性平均為0.75。
由此可見,腰臀比平均值男性明顯大於女性,兩性腰臀比差異明顯。
身高腿圍比例
身高大腿圍指數
![身材比例](/img/c/1ee/nBnauM3X3QjM1ATMzMTO2YzM0UTM5ETM4ITMxADMwAzMxAzLzk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身高大腿圍指數=(大腿圍/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30.86,亞洲女性平均為33.17;歐美男性平均為33.97,歐美女性平均為35.61。
女性身高大腿圍指數始終大於男性,這與體脂分布的性別差異有關。
身高小腿圍指數
![身高大腿圍指數](/img/0/cc7/n5GcuM3X4YDN2UDN2MTO2YzM0UTM5ETM4ITMxADMwAzMxAzLzkzLw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肩臀寬比例
(最大肩寬/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26.62,亞洲女性平均為25.63;歐美男性平均為28.01,歐美女性平均為26.55。
(臀寬/身高)×100:亞洲男性平均為19.12,亞洲女性平均為20.78;歐美男性平均為19.47,歐美女性平均為21.03。
(臀寬/最大肩寬)×100:亞洲男性平均為71.85,亞洲女性平均為81.09;歐美男性平均為69.50,歐美女性平均為79.22。
由此可見,男性肩寬臀窄,女性肩窄臀寬,兩性差異顯著。
身高體重比例
BMI指數=體重(kg)/身高(m)²:亞洲男性平均為21.55,亞洲女性平均為20.77;歐美男性平均為25.46,歐美女性平均為2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