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丁錢

人口稅。封建時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徵收的一種賦稅。此制自漢始,歷代相沿,稱名各異,賦額不一。宋沿之,稱身丁錢或丁錢。宋代為賦稅名。男子年二十或二十一成丁,六十為老。人戶每歲按丁輸納錢米或絹,總稱身丁錢。在四川以外的南方各路徵收,不分主戶﹑客戶,均須負擔。其中多數為五代割據政權在兩稅之外所創立,稅額各不相同。

宋代賦稅名。男子年二十或二十一成丁﹐六十為老。人戶每歲按丁輸納錢米或絹﹐總稱身丁錢。在四川以外的南方各路徵收﹐不分主戶﹑客戶﹐均須負擔。其中多數為五代割據政權在兩稅之外所創立。稅額各不相同﹐如宋初﹐睦州每丁納錢六百九十五文﹐處州五百九十四文﹐溫州﹑台州兩百五十文﹐蘇州兩百文﹐福州一百文﹔漳州納米八斗八升八合﹐泉州﹑興化軍七斗五升﹔兩廣納錢數百﹐輸米一石。
大中祥符四年(1011)﹐兩浙﹑福建﹑荊湖﹑廣南六路諸州身丁錢﹐歲凡四十五萬零四百貫﹐詔悉除之。福州原有夏稅及身丁錢共兩萬九千七百四十四貫﹐經此蠲放﹐只留下夏稅七千零六十九貫﹐身丁錢超過夏稅三倍以上。但如廣南東﹑西路多征丁米﹐福建路漳﹑泉州﹑興化軍(今福建莆田)丁錢先曾折米﹐仍然依前科納﹔如兩浙路身丁錢雖曾放免﹐而丁鹽錢繼續保留﹐幾經演變﹐又徑稱身丁錢﹔如湖北路﹐在宋金戰火之餘﹐竟有以丁定田稅的。故南宋一代﹐身丁錢仍極普遍。紹興十四年(1144)﹐湖南路道州(今湖南道縣)﹑永州(今湖南零陵)﹑郴州(今湖南郴縣)﹑桂陽軍﹑衡州茶陵縣身丁錢絹米麥﹐盡予除放。建炎三年(1129)﹐兩浙身丁錢額﹐歲為絹二十四萬匹﹐綿一百萬兩﹐錢二十萬緡。開禧二年(1206)以後﹐也永遠免除。廣南諸州田稅不足﹐賴身丁錢米以補常賦﹐往往年才十二三﹐身未成丁﹐便行科納﹐謂之掛丁錢。其身丁錢米﹐直至南宋末﹐未見有蠲放記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