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進吹歌

躍進吹歌會源於遷民莊北樂會。鹹豐年間,南宮縣吹歌藝人王洛云云游到安肅(今徐水)一帶傳藝,並根據民眾的需求,對遷民莊北樂會進行改革,將樂器中的小管改成大管,去掉昆笛,使發音由尖細變雄渾,節奏由舒緩變奔放,至此,遷民莊音樂會由北樂轉變成南樂。1958年5月,遷民莊音樂會應文化部邀請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在京各大文藝團體聯歡會,錢俊瑞部長建議將遷民莊音樂會定名為“躍進吹歌會”,由此得名吹歌會。

簡介

躍進吹歌會源於遷民莊北樂會。鹹豐年間,南宮縣吹歌藝人王洛云云游到安肅(今徐水)一帶傳藝,並根據民眾的需求,對遷民莊北樂會進行改革,將樂器中的小管改成大管,去掉昆笛,使發音由尖細變雄渾,節奏由舒緩變奔放,至此,遷民莊音樂會由北樂轉變成南樂。1958年5月,遷民莊音樂會應文化部邀請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在京各大文藝團體聯歡會,錢俊瑞部長建議將遷民莊音樂會定名為“躍進吹歌會”,由此得名吹歌會。

內容

躍進吹歌演奏樂器包括管子八隻、嗩吶六隻、笙八盤、海錐兩個、二胡四把、底胡一把、小鼓、堂鼓、大鼓各一把、鑔、鐃各兩付、雲鑼一架、鐺子一個,始終保留著嗩吶、管子、笙、笛、大鼓、鐃、鈸、鏜、二胡、板胡、底胡等民族傳統器具,雖然現在演奏曲目用簡譜識別,但吹奏人員依然具備識別編寫工尺譜能力。

作品

躍進吹歌的代表作品有《社會主義好》、《騎兵進行曲》、《英雄戰勝大渡河》、《看到你們格外親》、《歌唱二郎山》等。躍進吹歌各種演奏技巧令人嘆為觀止,如摘下管子的嘴或嗩吶的嘴,直接用口腔和手扣就能演出歌曲和戲段,嘴裡含著著火的菸捲,用嗩吶吹一段歌曲後吐出來,菸捲仍然不熄滅。

特點

躍進吹歌是我國北方地區南樂吹奏的的典型代表,其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有著厚重的民眾基礎,特別是躍進吹歌在繼承傳統曲牌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利用傳統器樂演奏近現代曲目,實現了民族器樂演奏的創新,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現在由於演出活動以民眾愛好為主,演出不能獲得任何經濟收入,導致缺乏對年輕民眾的吸引能力,現演奏人員平均年齡在五十三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