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鐵[保護馬掌的U型鐵]

蹄鐵[保護馬掌的U型鐵]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蹄鐵是一種“U”形的鐵或鋁製品,釘在馬(或驢、騾)的蹄上,主要用以保護馬蹄免受磨損和撕扯。

名詞解釋

蹄鐵形狀 蹄鐵形狀

蹄鐵是一種“U”形的鐵或鋁製品,釘在馬(或驢、騾)的蹄上,主要用以保 護馬蹄免受磨損和撕扯。

裝蹄鐵的原因

1. 出現被人類馴化的家馬後,由於飼料的原因,家馬相較野馬來說容易缺乏一種β-胡蘿蔔素,而這種物質正好是角質層生長所必需的。因此在同樣的磨損下,家馬的蹄相較野馬的恢復得慢。

2. 家馬因為要馱人或物,以及做牽引的工作,所以其蹄部面臨強度更大壓力和牽扯力,蹄的磨損也就更加顯著。

因為以上原因,家馬已不能像野馬那樣,僅依靠自身就能達到蹄部磨損與恢復的平衡,並且裸蹄在硬質路面上奔跑的馬,起蹄部會磨損得凹凸不平,導致馬奔跑的速度受到影響。蹄鐵就在這種要求下應運而生了。

蹄鐵的種類

主要是鐵制和鋁製造,早期還有陶製和皮革的。

蹄鐵的製作和安裝

蹄鐵是按模具用鐵或鋁鍛打而成,為了讓馬蹄與蹄鐵能夠匹配,需要對進行削蹄的工藝。

蹄鐵的由來與用途

在馬屬動物和牛(主要是役用的)的蹄下裝釘蹄鐵的措施。目的在於防滑和防止蹄底過度磨滅;同時具有矯正不良肢勢和蹄形,防治肢蹄病的作用。俗稱掛掌。最初是用樹皮、蘆葦、草稈、馬尾毛和頭髮等物包裹馬蹄,而後過渡到使用皮革編制的蹄套,即所謂馬?。漢代恆寬所著《鹽鐵論》中曾載有革制的馬鞋,稱為“革鞮”。古羅馬人為保護蹄底,曾用附有鉤、環等的鐵板固定於蹄底,稱為“馬履”。亞洲東部以及非洲、東歐的民族在紀元前使用的連尾蹄鐵,即現在東方蹄鐵的一種變形。到12世紀,套用蹄釘裝蹄鐵的方法傳布於全世界。15世紀前葉明代尹弼商征建州(現遼東)時,征馬用冰上蹄鐵。以後中國蹄鐵傳播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各國。

現用馬蹄鐵按用途可分為:①普通蹄鐵。套用最多的一種,前鐵頭部設鐵唇,有防止蹄鐵脫落的作用。蹄鐵內外分枝的後端稱鐵尾部。蹄鐵上面接蹄底,下面接地,在接地面的兩側鐵枝各有一道釘溝,內有釘眼,蹄釘由此打入,固定蹄鐵於蹄底。前蹄蹄鐵近似圓形,後蹄蹄鐵為卵圓形。②冰上蹄鐵。具有防滑性能。兩鐵枝的接地面各有2枚防滑釘,稱鐵臍;機制的在釘尖磨鈍時可更換,手制的只能重新裝置有鐵躋的蹄鐵。③變形蹄鐵。又稱矯形蹄鐵,用於矯正肢勢、蹄形和配合治療。因目的不同而有不同種類。如鐵尾部有高根的鐵臍蹄鐵和鐵尾部加厚的厚尾蹄鐵,對於因蹄踵過低所引起的屈腱炎有治療作用;連尾蹄鐵用於矯正和治療蹄冠狹窄,防止蹄下面向外擴張;鐙狀蹄鐵則用於矯正馬(騾、驢)的突球(俗稱滾蹄)以防止蹄向前傾倒等。④特種蹄鐵。如山地蹄鐵,在山區為預防馬(騾、驢)被尖銳石塊損傷蹄底,在蹄鐵與蹄底間夾裝有小孔薄鐵板,並用金字塔形蹄釘固定。此外,還有如賽馬專用的薄而輕快的賽馬蹄鐵等。

牛為偶蹄,蹄鐵分內外兩葉,呈半月狀,鐵頭部也設鐵唇。可用馬騾的小號蹄釘或手制蹄釘裝蹄。

裝蹄前,先除去舊蹄鐵,根據體形、肢勢、蹄形、蹄的角度(前蹄標準角度為55°,後蹄為60°)和裝蹄的要求進行削蹄。蹄鐵要大小適宜,並予以熱處理或冷處理,力求符合削修的蹄形。然後打釘固定。裝蹄後正常馬(牛)應站立姿形正常,慢、快步運動輕鬆舒適。馬一般4~5周改裝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